楊毅
摘要:豬口蹄疫是生豬養殖過程當中一種非常嚴重的傳染性疫病,該病主要是豬感染口蹄疫病毒所導致,豬口蹄疫不僅感染豬,同時對牛等家畜也造成感染,另外對人的健康威脅極大。豬口蹄疫主要以豬的口、舌、蹄部發生水泡與潰爛為主要癥狀。該病發病率非常高,擴散性也較強,所以必須要給予充分重視,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強防治。下文中主要對豬口蹄疫發病特點、癥狀、診斷與鑒別診斷、防治方法進行分析探討,希望能為工作人員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豬口蹄疫;診斷;鑒別診斷;防治措施
伴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豬肉及其制品方面的需求量快速增長,由此也推動了生豬養殖業的快速發展,生豬養殖數量及其規模日漸擴大。然而在生豬養殖過程當中,時常受到很多疫病困擾,特別是豬口蹄疫病是一種傳染性的疫病,該病發展速度很快,并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對生豬養殖業危害極大。因此,必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強豬口蹄疫病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成效,才能有效提高生豬養殖戶的經濟效益,為生豬養殖業持續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1 豬口蹄疫病的發病特點
豬口蹄疫病是生豬感染口蹄疫病毒所導致的一種疫病,該病傳播性非常強,一旦豬群當中發現感染病例,便會在短時間內造成大面積傳播與感染,嚴重影響生豬養殖戶的經濟效益。而且豬口蹄疫病不但會在豬群當中傳播,同時還會感染人類,對人類健康也造成巨大威脅。口蹄疫病傳播過程當中,主要通過糞便、尿液、乳汁、精液、唾液、空氣等造成傳播。尤其是生豬免疫力低下時,該病傳播速度更快,雖然一些病豬感染之后沒有表現出明顯的癥狀,但是其體內已經存在病毒,而且這些病毒會隨著豬的各種排泄物造成傳染,有著很強的致病性。其次,豬口蹄疫病主要多發于早春、秋末以及冬季,尤其是集中飼養的生豬發病率更高,治療過程中必須要及時隔離治療,并密切觀察其他豬群,以便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進行防治。
2 豬口蹄疫的臨床癥狀
豬口蹄疫一般在潛伏期上時間都比較短,通常為3~6日,當豬感染豬口蹄疫病之后,體溫出現明顯升高,可高達40℃以上,并能在豬的蹄部發現水皰,腳趾間變紅,有的病豬難以站立,發生蹄殼脫離情況等,而且伴有厭食,精神狀態不佳,喜歡靜臥,對其發病部位觸碰,出現敏感反應。病情進一步發展,還會在口腔、齒齦、舌頭等部位發生水皰,同時潰爛結痂,哺乳期的母豬感染該病之后,產乳量下降,并伴有乳頭水水皰與潰爛。仔豬感染該病之后,常出現胃腸炎和心肌炎,更甚者,短時間內發生死亡,特別是1~3日齡的仔豬病死率更高能夠達到100%,7~21日齡的子豬感染該病之后,病死率也較高,能夠達到50%。到79%,仔豬不僅有胃腸炎和心肌炎等癥狀,同時還有呼吸困難、口吐白沫、尖叫等癥狀,常常與10min左右發生死亡,而且這些感染死亡的仔豬大多較為肥胖而強壯,仔豬感染口蹄疫病如果有爛蹄或者蹄匣脫落的,采取切實有效的護理措施提高護理處水平,可以大幅減少病豬病死率,一般一到兩周之內蹄匣會逐漸的結痂痊愈或者有新的蹄匣長出。一歲左右的種公豬也會感染此類疾病,年老的病豬,由于多次實施免疫接種工作,再加上養殖環境的不斷改善,單欄飼養,發病率很低。其他豬群在感染該病之后,會出現體溫升高,最高能夠達到41℃,而且有跛行、蹄冠以及鼻鏡出現水皰、蹄爛出血、厭食等癥狀。蹄匣發生脫落的,過20~30d的科學護理能夠有效康復,病患部位結痂并痊愈,慢慢的長出新的蹄匣,然而形狀多不是很規則,也不美觀。
3 診斷與鑒別診斷
3.1 根據生豬癥狀與病理變化進行初步診斷
豬口蹄疫以生豬的蹄部口舌部位發生水泡以及潰爛為主要特征,發病初期階段,病豬精神萎靡,并出現跛行,檢查生豬蹄部,有一些米粒大小或者黃豆大小的紅腫水泡,3d之后這些水泡發生破潰,并發生糜爛,顏色主要表現為暗紅色。病情不是非常嚴重,又沒有繼發細菌感染,通常七天左右會逐漸地康復。倘若病情比較嚴重又繼發一些感染,會有水泡出現在口腔以及乳頭部位,而且能夠引發蹄殼出現變形甚至脫落,病豬多喜歡靜臥。成年階段的生豬感染此病之后,一般不會出現較高的病死率,妊娠階段母豬感染此病之后,常常會導致腸炎更甚者引發流產 [3]。仔豬感染該病之后,不僅發生腸炎,而且還會發生心肌炎,病情相對較重,病死率也很高。對病死豬心包膜進行解剖,可發現出血癥狀。
3.2 實驗室診斷
根據上述癥狀,并結合病理改變,便能對豬口蹄疫病作出初步診斷,同時可以取水泡分泌物和水泡皮開展實驗室檢驗,剪刀認真消毒之后,剪下合適大小的水泡皮,并運用干凈的青霉素空瓶進行盛裝,于冷藏條件下保存,及時送檢。在實驗室檢查過程當中,主要包括瓊脂擴散試驗、反向間節血凝試驗以及補體結合試驗的等,同時伴隨當前科學技術快速提升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技術也獲得了巨大發展,不但能夠展開及時快速的檢測工作,而且操作起來非常的方便,運用這一方法能夠對很多樣品迅速的進行檢驗并做出診斷,生產過程當中應用較為普遍。
4 豬口蹄疫與豬水泡病的鑒別
4.1 病原學方面
豬口蹄疫是由于生豬感染口蹄疫病毒所導致的一種。疾病,該病不僅感染性強、發病率高,而且常常造成快速傳播。而引發豬水泡病的病原主要為水皰病毒,該病感染率以及發病率相較于豬口蹄疫均比較慢。
4.2 流行病學方面
豬口蹄疫這種疫病不僅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同時發病季節性較為明顯,發病過程當中染源很多,無論生豬的排泄物和各組織器官均發現口蹄疫病毒,接觸傳播以及空氣傳播是導致該病發生的重要傳播方式。豬水泡病是生豬養殖過程當中的一種特有疾病,該病發病也具有季節性的特征,夏秋季節是該病高發階段,而且一年當中任何季節均有發病。在疾病類型上,豬水泡病不僅疾病類型較為典型,而且還有隱性型,溫和型等類型。溫和型在傳播速度方面相對較慢,僅會造成少量生豬感病,癥狀都不是非常嚴重,容易發現。隱性型,雖然沒有明顯的癥狀,然而患病豬排泄物當中有很多水泡病毒存在,會嚴重威脅到生豬的健康生長,必須要強化防范。
4.3 臨床癥狀方面
豬口蹄疫和豬水泡病二者相比,鑒別難度相對較大。豬口蹄疫病發生初期階段,病豬有坡形癥狀出現,體溫明顯增高,食欲下降,精神狀態不佳,病情進一步發展,在病患部位,如蹄部、乳頭、口腔部位有水泡出現,而且這些水泡破潰之后,病患部位出現潰爛,并伴有出血,更甚者導致蹄殼脫落。而豬水泡病在剛發病時,一些病豬也會有波型癥狀出現,同時有水泡出現在豬的口腔、舌頭、鼻鏡部,病情不斷發展,水泡不斷變大,并發生破潰,暴露出真皮,并發展成潰瘍,還有的會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在圈舍當中轉圈或者亂沖撞,還有的出現強制性痙攣。
5 當前豬口蹄疫在臨床處理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5.1 對豬口蹄疫防治工作缺乏足夠認識
很多生豬養殖戶都是自發性的,缺乏系統全面的培訓,專業能力存在很大不足,當養殖生豬過程當中由此類疾病發現時,很多都是根據以往經驗選擇一些藥物進行治療,應用藥物很不規范,對其作用發揮造成較大影響,很難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并會造成治療最佳時機延誤,導致豬群大面積感染。另外一些養殖戶在對生豬藥物注射過程中,很多都是運用一個針頭為多頭生豬進行注射,這種不規范的操作使得疫病傳播幾率大幅增加,影響生豬健康。
5.2 未正確處理病豬
通過調查發現一些生豬養殖戶,發現生豬感染此類病害之后,很多只考慮自身利益,對疫情刻意隱瞞,沒有向有關部門及時的進行上報,還有的甚至將發生疫病的生豬轉賣給屠宰場,這種行為極易導致豬口蹄疫的傳播蔓延,引發更大的危害,而且還極有可能危害人的健康。所以為了有效防治豬口蹄疫病,首先,應當對此類病害造成的危害有一個深入認識,當有豬口蹄疫病發生時,第一時間向有關部門進行上報,并將發病豬只集中無害化處理,控制傳染源,減少危害。
6 豬口蹄疫防治的相關措施
6.1 將日常預防工作充分做好
為是豬口蹄疫定得到有效防治,避免其發生傳播蔓延,日常預防工作十分重要,生豬養殖場建設過程當中應當遠離住宅區,同時避免野生動物等媒介造成傳染,加強垃圾處理,滅蠅、滅鼠,人員,車輛進出養殖場,必須要全面,認真的開展消毒,避免外界病毒帶入到養殖場當中。針對養殖場認真做好衛生清理工作的同時,定期開展消毒。應保持豬舍有著良好的通風換氣系統,確保豬舍空氣新鮮。生豬引進過程當中,必須要嚴格審查引進生豬來源和相關防疫證明,絕對禁止疫區購進生豬,而且引進的生豬需要進行14d以上的隔離,確保健康之后再混群飼養。另外,養殖人員進入豬舍時,必須要按照有關規范,科學穿好防護服,并全面消毒,有效確保生豬健康,更避免養殖人員健康遭受威脅。
6.2 改善生豬營養水平以及養殖環境條件,促進生豬自身抵抗力的有效提升
結合生豬不同的品種以及不同的生長階段,首選優質的飼料進行投喂,并在投喂過程當中科學搭配資料,確保飼料營養,投喂的飼料必須要無霉變、新鮮、并具有均衡的營養,這樣才能有效確保生豬生長需求,保證生豬健康生長。同時對生豬的飼養密度科學合理的予以調整,確保生豬生長過程當中生活空間充足,通常情況下每2頭保育仔豬應當留有0.3m的空間,每2頭育肥豬保持1.2m的空間,同時產房應當保證產位數量足夠,還要為豬群提供干燥衛生、通風條件較好、光照充足、溫暖舒適的環境條件,這對于保證生豬健康生長是非常有利的。
6.3 提前開展疫苗接種
有關部門應當進一步強化生豬疫病宣傳力度,組織有關人員定期開展疫病講座工作,并深入實際對養殖戶提供科學的指導,以便在口蹄疫病發生時工作人員能夠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應對。同時需對養殖場內的生豬進行疫苗接種工作,在春夏兩季每隔120~160d進行疫苗接種,秋冬兩季是每隔90d接種一次,根據以往經驗來看,這些疫苗一般為濃縮滅活苗,在實施免疫接種時應當根據疫情的實際情況合理選擇疫苗的種類、次數及劑量。在此需注意的是,在生豬注射疫苗期間應當封鎖養豬場,并提前對養豬場進行全面消毒,封鎖時間一般為2周以上,在生豬產生免疫力后方可開啟。豬口蹄疫疫苗具體接種方法如下:生產母豬在接種疫苗過程當中,通常于配種之前以及分娩之前30日,每頭豬應用3~4ml豬口蹄疫O型合成肽苗進行肌肉注射,這樣可以有效提高母豬生產之后乳汁當中有著較高水平的母源抗體,進而增加哺乳和保育仔豬自身抵抗病毒的能力。種公豬每四個月每頭應用3~4ml豬口蹄疫O型合成肽苗進行肌肉注射。后備種豬于配種之前間隔30日進行兩次免疫接種,每次每頭應用3~4ml豬口蹄疫O型合成肽,仔豬于60~70日齡,每頭注射1~2ml豬口蹄疫O型合成肽苗,110日齡,每頭再注射2ml。商品豬于出欄之前25~30d,每頭注射2ml口蹄疫O型合成肽苗,能夠控制和減少運輸以及屠宰過程當中發病幾率。
6.4 針對豬口蹄疫的治療措施
發現豬口蹄疫病例,第一時間進行隔離,并對養殖場所進行封閉,人員不得外出,而且向有關部門及時進行上報,運用戊二醛用水稀釋成合適比例對生豬養殖場所每日開展兩次消毒,豬群運用過氧乙酸進行消毒,濃度以1%~3%為最佳。并將青花素、阿莫西林和黃芪多糖等藥物添加到生豬飼料當中進行投喂,控制于減少感染情況的發生。另外,在防治實踐中發現將非特異性免疫增強劑“奧德曼A”按照0.5%拌料投喂,可以起到更好的防治效果。倘若豬蹄部位有潰爛出現時,還應當運用碘酒開展消毒,完成消毒之后利用5%的點甘油進行涂抹,應用繃帶將其包扎好。母豬乳房運用過氧乙酸進行消毒,之后利用紅霉素軟膏涂抹患處。
對于未發生豬蹄的處理方法,首先在崗職工絕對禁止接觸疫區員工,避免造成病原傳播,徹底消毒豬群和周圍環境,保持良好的衛生條件,重視鼠害和蚊蟲滅殺。全場生豬全部接種豬口蹄O型合成肽苗,增強生豬自身免疫力。哺乳階段的仔豬感染口蹄疫病之后,有著極高的病死率,因此在仔豬出生之后3d,每日運用黃芪多糖注射液0.5ml加0.5ml轉移因子進行注射,持續應用3d,第一天同時肌注1針長效泰拉霉素注射液0.1ml/頭,間隔7~1d再肌注0.2ml/頭,可增強哺乳仔豬抗體水平,從而降低豬口蹄疫發生概率。
總之,在生豬養殖業發展過程當中,很多疫病都對生豬養殖業帶來巨大危害,特別是豬口蹄疫病危害更為嚴重,倘若沒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強防治,極易導致疫病擴散蔓延,進而造成更大危害,對養殖戶的經濟收益帶來很大影響。所以工作人員必須要對豬口蹄疫病防治工作給予充分重視,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將口蹄疫病的傳播途徑有效切斷,才能為生豬養殖業持續穩步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李建功.豬口蹄疫與豬水泡病的鑒別診斷及防治的認識[J].農家致富顧問,2019(24):54.
[2] 王麗云.探析豬口蹄疫和豬水泡病區別及防治[J].中國畜禽種業,2019,13(4):134-135.
[3] 徐海英.豬水皰病的診斷和預防措施[J].現代畜牧科技,2019(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