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豬圓環(huán)病毒2型(PCV-2)的出現,引發(fā)了多種疾病,且呈現出直線上升的趨勢,極大的降低了養(yǎng)豬行業(yè)的收益,并為其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損失。哺乳仔豬和育肥豬極易感染該病毒,從而引發(fā)多種疾病,如多系統(tǒng)衰竭綜合征(PMWS)、仔豬先天性震顫(CT)、豬皮眼與腎病綜合征(PDNS)、豬呼吸道疾病綜合征(PRDC)及PVC-2相關性繁殖障礙等。該病對豬的生長發(fā)育具有阻礙作用,且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并極易導致一些病變和臨床癥狀。基于此,本文簡要分析了PVC-2的特性及由此引發(fā)的相關疾病,并介紹了幾點診斷及綜合防制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豬圓環(huán)病毒;診斷;綜合防制
豬圓環(huán)病毒病也可稱為豬斷奶后多系統(tǒng)衰竭綜合征(PMWS),該疾病的誘導因素為豬圓環(huán)病毒2型(PVC-2)。該病主要侵害哺乳仔豬和育肥豬,大都表現為呼吸困難、黃疸、體質消瘦、腹瀉、衰弱等;且會引發(fā)全身組織器官的炎性變化。該病最先來源于加拿大薩斯卡徹溫地區(qū),且于1996年被確診。當前,全世界各地都出現了該病,根據相關人員的調查分析及PCR診斷結果可知,豬圓環(huán)病毒病確實存在,且為豬場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有必要探索該病的特性及相應的診斷和防制措施,以此來更好的控制和預防該病,具體內容如下。
1 病原學
PCV是一種最小的動物病毒,為圓環(huán)病毒科屬。病毒粒子直徑為14~25nm,CsC1中具有1.33~1.34的浮密度,相互對稱的二十面體,無囊膜,DNA結構為單股負鏈環(huán)狀,可抵抗高溫、氯仿或酸性環(huán)境。結合其致病性和序列可知,PCV包含兩種血清型,即無致病性的PCV-1和有致病性的PCV-2,PCV-1和PCV-2的基因組全長分別為1759bp和1767~1768bp,血清型相同時,其內部各毒株核苷酸序列具有較高的保守性,同源性均>90%,兩種不同的血清型毒株,其核苷酸序列具有小于80%的相似性,根據基因序列可知,氨基酸序列具有<76%的同源性。
2 豬圓環(huán)病毒相關疾病
2.1 斷奶仔豬多系統(tǒng)衰竭綜合征(PMWS)
仔豬斷奶兩到四天,具有如下表現癥狀,如厭食、腹瀉、消化不良、少數出現呼吸困難等。發(fā)病豬則出現發(fā)育不良、結膜和皮膚發(fā)黃、皮膚蒼白、尿液等,其它的豬還具有咳嗽、嘔吐、發(fā)熱及癱瘓等癥狀,嚴重者還會出現急性死亡,大都由繼發(fā)感染導致。病豬皮膚蒼白,肌肉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萎縮。淋巴結腫大,切面變硬,且具有均勻的白色出現。肝臟變暗,有炎癥產生,肝小葉間結締組織出現增生。肺部產生炎性病變,較硬,且有灰色小葉或斑點狀出血現象。腎臟蒼白,水腫,被膜下存在壞死灶,皮質和髓質有炎癥。脾臟萎縮,胃腸具有潰瘍病變。
2.2 仔豬先天性震顫(CT)
豬的CT多出現在新生仔豬,其特征為頭和四肢震顫,當出生第一周內,震顫較為嚴重,且哺乳不及時將會死亡。存活1周后,仔豬可撐過震顫,3周后,則能逐漸恢復。震顫具有雙側性,安靜狀態(tài)下的仔豬,震顫較為緩和,受到刺激時,震顫則較為嚴重。相關研究表明,CT是由PCV-2造成的。針對美國爆發(fā)CT的豬場,選取其中的4個進行調查,一些正常的仔豬及CT患豬均沒有出現眼觀病變,因此,還需進一步探索PCV-2與CT之間的關系。
2.3 豬皮炎與腎病綜合征(PDNS)
病豬皮膚為紅色或紫紅色,表面具有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隆起,中間為病灶。病灶常見部位為后驅、后肢及腹部,擴展后,也會到達胸肋或耳,形狀為條狀或斑塊。發(fā)病較溫和時,豬具有較為穩(wěn)定的體溫和平常化的行為,也可自動康復。發(fā)病嚴重時,豬會出現以下癥狀如發(fā)熱、跛行、體重下降或厭食等。剖檢后可觀察到腎蒼白,出現紅腫。膽囊萎縮、淋巴結及脾臟萎縮具有全身性壞死性脈管炎和纖維蛋白壞死性腎小球性腎炎等顯微病變,為免疫介導性障礙,與Ⅲ型過敏反應特征相符。該病主要是由于脈管和腎小球微血管的管壁具有免疫復合物沉淀所導致。據相關研究表明,PDNS的發(fā)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PCV-2的感染,此外,造成超敏反應的PDNS的病原,也有可能是PRRSV、豬胸膜肺炎放線桿菌、豬流感病毒等。
2.4 豬呼吸道疾病綜合征(PRDC)
感染PCV-2后,首先會出現肺炎的癥狀,其中以呼吸道病原微生物的混合感染最為典型,剖檢后可發(fā)現,其肺臟出現腫大,間質增寬,細支氣管炎出現纖維變性,肺臟表面也逐漸病變。延長病程,并使呼吸系統(tǒng)疾病發(fā)生的誘發(fā)因素,主要為多殺性巴氏桿菌、豬流感病毒(SIV)、豬肺炎霉形體、PRRSV、PPV、PRV等。Kennedy等研究得出,PCV-2對于淋巴系統(tǒng)中的細胞具有誘導作用,并使其中的B淋巴細胞出現凋亡,從而抑制患豬的免疫情況,或許PCV-2與PRRSV、PPV、PRV等病毒之間的協同作用,提高了其破壞免疫系統(tǒng)的能力,進而導致免疫抑制和組織機能障礙。在引發(fā)PDRC疾病的過程中,還未查明PCV-2的具體作用,即其屬于主要病原、協同病原或繼發(fā)性病原等,然而對于PDRC來說,PCV-2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2.5 PVC-2相關性繁殖障礙
首先對PVC-2相關性繁殖障礙展開的報告,是來自于加拿大的West(1999),且自此之后,與之相關的報道就愈加頻繁。感染豬場具有較為一致的臨床癥狀,如流產、死產、斷奶前病死率增加、木乃伊胎增多等。PCV-2相關性繁殖障礙大都在一些初產母豬或引進的新豬群中出現,對于發(fā)病豬群,還未出現同時暴發(fā)PMWS和PDNS的病例。當不吮乳仔豬出現PMWS時,可得出PCV-2具有垂直傳感的現象,并證實PCV-2可隨公豬精液排出,對PVC-2相關性繁殖障礙知識進行了解,可從根本上保障繁殖健康,且具有深遠意義。
2.6 PCV-2相關性腸炎
大多數報道指出,一旦豬群中具有腹瀉病史,無論其是否具有衰竭癥狀,都會存在PCV-2相關性腸炎。其臨床癥狀為回腸黏膜逐漸變厚,在顯微鏡下觀察可得,出現PCV-2相關性腸炎時,將會導致其缺失集合淋巴結淋巴細胞及肉芽腫腸炎。免疫組化染色可觀察出,具有大量PCV-2抗原存在,類似于PCV-2相關性腸炎的確診。
3 診斷
為了診斷出該病,首先需對其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等有所了解。通過分析淋巴組織、肝、肺等在特征及組織方面的變化,可得出初步結論。由PCV-2感染而引發(fā)的疾病,具有不唯一的臨床表現癥狀及病例變化,因此,在確診以上疾病方面具有一定難度,需在實驗室檢測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經常使用的實驗室檢測方法主要具有以下幾種,即間接免疫熒光抗體法(IFA)、聚合酶鏈式反應(PCR)、病毒分離法、原味核酸雜交(ISH)等,而PCR的靈敏性較高。由于大多數豬場都存在PCV-2,且機體中具有一定程度的PCV-2量時,豬才具有相應的臨床癥狀和病變出現,因此傳統(tǒng)的PCR法在使用時,檢測結果為陽性時,僅為參考。定量PCR技術可檢測出組織中含有多少病毒,可借此診斷PCV-2,并結合計算結果,得出動物所處的情況,如發(fā)病階段或亞臨床感染階段。常用的血清學檢測方法ELISA,可普及在一些規(guī)模化的豬場中,而由于PCV-2的普遍存在,因此不可絕對依據ELISA檢測結果,判定是否具有豬圓環(huán)病毒病產生。
4 防制措施
4.1 創(chuàng)建科學的生物安全防護體系
針對規(guī)模化的養(yǎng)豬場,需建立科學高效的生物安全防護體系,將生物安全措施的作用和價值發(fā)揮到最大。在建設生物安全體系過程中,首先需創(chuàng)建相應的疫病防控體系,如藥物綜合防治、疫苗免疫、生物安全維持等,避免養(yǎng)殖區(qū)域中出現多種疫病,從而展開對生豬的安全化生產和養(yǎng)殖。管理人員在落實相應的管理措施時,首先需結合養(yǎng)殖場發(fā)展現狀,加強對飼養(yǎng)條件的管理,針對妊娠期和哺乳期的母豬,需加強飼養(yǎng)管理,大力控制仔豬的繼發(fā)感染問題,將病害導致的損失降到最低。在飼養(yǎng)仔豬群體時,可采取分群管理的方式,并進一步優(yōu)化傳統(tǒng)的飼養(yǎng)模式,對于日齡相同或≤7d日齡的仔豬,可將其綜合飼養(yǎng),全進全出。在斷奶時,為避免仔豬出現較大的應激反應,可將更多的優(yōu)質飼料添加到日常飼養(yǎng)過程中,增強仔豬的抗病能力,并確保在生豬的生長過程中,都伴隨著全面化的消毒操作。定期打掃和清理養(yǎng)殖圈舍,并完善相關的通風和消毒操作,采取光譜消毒藥物實施消毒。
4.2 嚴格檢疫購入種豬,開展隔離觀察
針對我國出現豬圓環(huán)病的大多數豬場來說,很大程度上是未及時檢測引進的種豬,導致帶毒豬大量進入。為此,在引進種豬時,首先需采取ELISA檢測和PCR診斷,將其隔離飼養(yǎng)一個月,且檢測結果為陰性時再放入豬場。實際養(yǎng)殖過程中,一些豬場并未有這方面的意識,將引進的種豬直接混群,或僅僅采取了隔離措施,并未對其實施檢測,在隔離期間豬可能無明顯癥狀產生,一旦混群,將會發(fā)病并感染其它豬。當前我國主要具有藍耳病、圓環(huán)病毒病等傳染病,發(fā)病后將會導致巨大的經濟損失。
4.3 強化飼養(yǎng)管理,避免玉米發(fā)霉
近年來,豬場不斷出現霉玉米中毒的現象,玉米發(fā)霉后,將會產生黃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以上毒素對豬不具有致死性,但會嚴重損害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從而造成仔豬具有較低的抵抗力,在育肥舍中極易感染圓環(huán)病毒。因此,霉玉米中毒也會導致豬場發(fā)生圓環(huán)病毒病。為此,需加強對豬舍的通風換氣,將其中的氨氣含量大大降低,確保圈舍的干燥度較高,控制飼養(yǎng)的密度,確保養(yǎng)殖場具有相對較好的營養(yǎng)水平。在母豬生產前,加強相關的免疫管理,制定母豬分娩計劃,并接種藍耳病、偽狂犬病及豬瘟等,增強其免疫情況,并確保可將更為健康的母源抗體提供給較多的新生仔豬。PRDC和PMWS都為混合感染疾病,而對于PCV-2,APP、PRRS、CSF、MH等可刺激其復制。加強對PCV-2和PRRS病毒及狂犬病、藍耳病、豬瘟的綜合防治。相關研究表明,單一感染PCV-2時,具有1.9%的發(fā)病幾率,而患藍耳病的占比為51.9%。發(fā)生藍耳病時,將會增大仔豬疫病的復雜程度,并進一步影響仔豬的生長成活率,進而導致母豬哺乳受損,因此需強化相關的病毒免疫措施。
4.4 免疫接種采用自家苗
綜合大多數病例,PCV-2感染并不是單獨出現的,而往往會出現混合感染的現象,如豬瘟、藍耳病、偽狂犬病等。如果豬場的防疫工作不到位,將會導致豬瘟和藍耳病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產生,進而出現PCV-2的繼發(fā)感染癥狀。為了避免該現象的產生,豬場平時需加強免疫檢測工作,并對豬群的抗體情況進行調查。
4.5 加強發(fā)病后的消毒和藥物防疫措施
發(fā)病后,需展開全群的檢疫工作,將陽性豬進行淘汰或隔離,并加強消毒工作,對飼養(yǎng)環(huán)境和空氣進行改善,多通風,且為了避免發(fā)生繼發(fā)感染現象,需將氟苯尼考、丁胺卡等添加到飼料中。首先需添加藥物來預防發(fā)病和繼發(fā)感染情況。針對每噸斷奶仔豬飼料,加入利高霉素1.2kg、15%的金霉素2.5kg,飼喂15d;母豬產前或產后1周,將1.2kg的利高霉素、2.5kg 15%的金霉素及150g的阿莫西林,加入到每噸飼料中飼喂。當哺乳仔豬分別為3d、7d及21d時,肌注0.5ml的長效土霉素,在斷奶前的1周或斷奶后30d,在飼料中加入50mg/(kg·bw)的泰牧霉素和150mg/kg的強力霉素,并加入500mg/L的阿莫西林進行飼喂。再者需針對具體癥狀展開實際治療。在臨床上,針對病豬癥狀,并沒有可以徹底根除的特效藥,僅僅具有緩解作用,并將病死率降到最低。連續(xù)5~7d,注射0.2ml/(kg·bw)黃芪多糖,連續(xù)3~5d,采用3~5g/(頭·d)的頭孢噻肟鈉。在飼料中加入病毒靈和頭孢,并依據說明書,適當加大藥量,從而將繼發(fā)感染情況大大降低。
5 結語
綜上,豬圓環(huán)病毒病的出現,會對豬場的實際效益和正常運行帶來嚴重影響,進而引發(fā)一系列負面影響。為此,需采取有效措施,切實防制該病的出現和傳播。我國的養(yǎng)豬行業(yè)在注重自身經濟發(fā)展的同時,還需創(chuàng)建完善的疾病防范體系,并對豬場展開定期的體檢,此外,還需結合其養(yǎng)殖現狀,創(chuàng)建科學合理的養(yǎng)殖方式,一旦發(fā)病,還需擬定針對性的預防措施,進行及時有效的診斷和治療,最終將發(fā)病率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 劉建,湯德元,羅險峰,等.規(guī)模化豬場主要病毒性疫病的診斷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動物保健,2012,14(1):18-24.
[2] 李春燕,王洪光,湯德元,等.規(guī)模化豬場常見豬繁殖障礙病毒性疫病混合感染及其防制研究[J].豬業(yè)科學,2013(10):89-91.
[3] 黃立,曲哲會,郭曉秋,等.豫南地區(qū)規(guī)模化豬場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和豬圓環(huán)病毒2型抗體檢測與分析[J].中國畜牧獸醫(yī),2013,40(12):199-203.
[4] 唐軍勇,加沙爾·阿提,張擁軍,等.豬圓環(huán)病毒病﹑豬偽狂犬病和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混合感染的診斷和防制[J].獸醫(yī)導刊,2018(1):54-55.
[5] 馬彥彪.甘肅省臨洮縣某豬場一起仔豬圓環(huán)病毒病的診斷與防治[J].國外畜牧學:豬與禽,2020,40(1):4.
[6] 康新華,張輝,張維新,等.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圓環(huán)病毒2型和衣原體混合感染引起母豬流產的診斷與防治[J].中國動物檢疫,2019,36(6):68-72.
[7] 韓剛.豬敗血型鏈球菌﹑豬圓環(huán)病毒和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混合感染的診斷和防制[J].農家科技:中旬刊,2019(5):125.
[8] 李慶江.高致病性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豬圓環(huán)病毒2型與豬鏈球菌混合感染的診治[J].現代畜牧獸醫(yī),2019(1):27-32.
作者簡介:劉建華(1969—),男,漢族,山東博興,當前職稱獸醫(yī)師,大學學歷,研究方向畜牧疾病診治、飼養(yǎng)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