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玉
摘要: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當中,農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涌入,導致留守兒童數量越來越多。缺乏父母的陪伴,對于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做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引導工作,需要從品德教育入手。道德與法治是小學階段品德教育重要學科,為了落實留守兒童品德教育,需要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對于留守兒童的思想進行有效引導,培養其樂觀向上的學習態度,注重趣味化教學方法的運用,為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提供支持。下重點結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分析留守兒童的品德教育之策。
關鍵詞:留守兒童;農村;品德教育
引言:社會發展迅速,教育水平也不斷提高,但是,在偏遠的農村,留守兒童群體存在的思想、心理和品德方面的問題不容忽視。由于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關愛與陪伴,因此,教師的角色十分重要,特別是道德與法治教師。教育者應該樹立關心和愛護留守兒童的觀念,在日常教學過程當中,給予此類學生充足的耐心,關注其品德方面的變化,充分利用道德與法治課堂,幫助留守兒童養成良好學習習慣,使其遵守行為規范,不斷提高留守兒童的思想品質,促使其身心健康發展。
一、留守兒童品德問題產生原因
(一)社會方面
從宏觀角度分析,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出現各類道德問題,本質層面原因就是部分地區的社會體制、公共政策等方面的完善性不足,相關部門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支持政策、保障經費方面投入不足。加上農村的環境因素影響,導致留守兒童品德受到影響。
(二)學校方面
從中觀層面分析,學校方面忽視了留守兒童的品德教育,在日常各學科教學過程,品德教育內容涉及相對較少,單純依靠品德課程教學難以達到教育目標。德育教育氛圍缺乏,不利于留守兒童品德教育工作開展。
(三)家庭方面
從微觀層面分析,農村家庭德育缺失是導致留守兒童出現道德問題主要原因。因為留守兒童長期缺乏父母關心,加上監護人的綜合素質不高,都會對其身心健康成長造成嚴重影響。
二、解決留守兒童品德問題的教育策略
(一)樹立正確教育觀,引導留守兒童的思想
留守兒童的品德教育可以通過道德與法治教學,對于學生的思想和觀念進行引導。因為道德與法治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重要學科。針對留守兒童存在的各類思想和道德方面的問題,需要教育者高度重視,肩負自身引導者的角色,給予留守兒童更多關心和愛護,通過課堂教學或者組織課外活動,為留守兒童營造多樣化的學習情境,在活動過程對于學生行為表現、參與狀態進行細致觀察,開闊其視野,讓學生能夠接納生活中的不足,善于尋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在品質教育過程當中,注重學生思想的引導,讓留守兒童走出自卑、消極的心態,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尋找生活自信心。
例如:在《我和大自然》內容的講解過程,筆者充分利用農村地區的自然環境,結合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綜合考慮留守兒童的思想現狀、生活狀態,帶領學生共同到戶外親近自然,利用業余時間給予留守兒童更多陪伴,以教師的關愛彌補其缺失的父母之愛,使其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風兒輕輕吹》內容的講解,筆者設計“與風游戲”游戲活動,帶領班級的學生共同動手進行風箏制作,之后到田間放風箏,讓學生體會自然事物的神奇所在。并在活動當中滲透教育內容,讓留守兒童看到生活的多姿多彩,走出消極的情緒,以積極的心態面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1]。
(二)豐富課堂教學法,強化留守兒童的意識
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在此期間,生活習慣的養成十分重要,也是品德教育的重點。部分留守兒童跟著祖輩生活,由于長輩對于孩子較為溺愛,日常對于孩子的習慣約束相對較少。這一現象可能導致留守兒童出現不良的生活習慣。對此,教師可以通過道德與法治課堂,選擇趣味化的教學模式,將生活習慣教育內容引入課堂,將教材知識和學生生活相互關聯,關注留守兒童的個人能力、習慣等方面發展,引導其樹立積極的生活觀念,讓留守兒童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比如:《我的好習慣》這部分內容講解,教師就可以選擇趣味化的教學方式。課堂上為每個學生發一面小鏡子,讓其觀察鏡子當中自己的形象是怎樣的,可以從衣服的整潔度、個人衛生情況、個人行為情況多方面入手,通過觀察讓學生對于自己的衛生習慣、行為習慣進行反思,并將不良的習慣改正。同時,還可以使用趣味故事講解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性。利用小動物類比學生,將部分動物不注重自身衛生習慣、行為習慣等產生的不良影響向學生講解,如:沒有朋友、沒有人喜歡等,還可將故事設計成情境表演活動,寓教于樂,活躍課堂氛圍,讓課堂教學趣活動趣味性十足,關注留守兒童的習慣、行為等品德教育。
(三)多主體合作育人,打造三位一體育人格局
社會、學校、家庭三個主體在留守兒童的品德教育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三者缺一不可。因此,為了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需要以上主體進行合力育人。從社會層面分析,政府和教育部門需要給予留守兒童高度關注,呼吁社會各界人士為留守兒童獻愛心、慰問留守兒童,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關心留守兒童,使其沐浴在大愛環境當中成長。學校方面可從學校環境的改善方面入手,制定校規、校紀,對于留守兒童的品德、行為提出明確要求。各科教師也需要樹立立德樹人目標,在學科教學環節融入品德教育內容,組織豐富的學習活動,提高留守兒童的品德素養。從家庭教育氛圍的改善方面來講,也需要學校發揮主體作用,和家長之間進行及時溝通,利用手機和留守兒童父母溝通,讓父母認識到孩子品德培養的重要性,為家長提出科學的教育建議。父母需要做好孩子的老師,自覺規范自身言行,讓孩子在家庭當中體會到溫暖,以免產生抑郁心理。多主體之間聯動,合力育人,提高留守兒童的品質素養[2]。
結束語:綜上分析,由于留守兒童的品質教育十分重要,考慮留守兒童品質問題產生的原因,筆者認為,需要教育者注意教育觀念的轉變,以樂觀的心態做好留守兒童的道德引領人,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方式,講解道德與法治知識,讓學生的思想、習慣、品質都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除此之外,教育者還需要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和思想變化,適當對教學內容加以拓展,將品質教育落到實處,提高留守兒童的品德教育質量,讓優質的教育惠及更多農村孩子,改善留守兒童品質教育現狀,彰顯道德與法治課堂教育價值。
參考文獻:
[1]韓凌云.淺談新時期農村留守兒童品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策略[J].考試周刊,2021(73):4-6.
[2]王慧玲.新時期留守兒童的教育模式探究與實踐[J].新智慧,2019(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