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國琴
摘要:現代中職教育以培養社會實用型人才作為首要目標,對于實用型人才而言,良好的身體素質是其邁入社會,開啟職業生涯所必不可少的條件,由于中職學校的體育課程本身數量少且時長有限,中職生要想獲得過硬的身體素質就必須養成自主鍛煉的習慣,本文通過對當前中職學校體育教學活動中存在的不足進行分析,并給出中職體育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自主鍛煉能力的建議策略,給當代中職體育教學活動的改良或變革提供一定的參考借鑒。
關鍵詞:中職教育;體育教學;自主鍛煉
近年來,隨著全國各地“用工荒”現象的不斷加劇,實用型人才的緊缺使得職業教育愈發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中職學校是職業教育的關鍵一環,更是培養實用型人才的搖籃,對于實用型人才而言,要想在職業生涯中行穩致遠,除了杰出的職業技能之外,還必須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然而當前職業教育中的體育教學,存在課程單一、教學模式過時、教學理念落后等問題,其教學的重點也仍舊局限于試圖通過定期的體育課程以提升中職生的身體素養,這一教學理念及配套的教學忽視了對學生自主鍛煉能力的培養,體育課程時長的有限性、學生課后自主鍛煉動力的不足,都使得中職教育中的體育教學活動難以達成預期的教學目的,致使部分中職生在步入社會后的身體素質難以跟上時代需求,故探尋現階段中職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鍛煉能力的阻礙,并尋求相應的策略對于中職生綜合素質的發展至關重要。
一、當前培養中職生自主鍛煉能力的困境
1.1自主鍛煉能力的概念
自主鍛煉能力是指個體在充分掌握一定程度的體育鍛煉理論的前提下,在內驅力的驅動下,主動應用相關理論知識,進行常態化、科學化的體育鍛煉,以達到強身健體或掌握某項體育運動技能的能力。自主鍛煉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它涵蓋了理解體育理論知識所必不可少的言語理解能力、使個體能夠堅持主動地開展體育鍛煉的意志力以及讓個體能夠標準地完成各項體育動作的肢體協調能力等,因此,對于中職生而言,要想獲得自主鍛煉能力,就必須從以上三個維度著手思考。
1.2中職體育教育所面臨的困境
1.2.1基礎體育設施不足
長期以來,以大學教育為主的高等教育始終占據我國教育高地,中小學的課程設置也以應試導向為主,目的在于將一批又一批的學生送入大學校園,而中職生在社會生活中常受盡偏見與歧視,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職業教育被邊緣化,這就使得中職學校的發展缺乏充裕的資金基礎和政策支持,使得體育鍛煉空間不足,更遑論能夠為學生提供充足且種類豐富的體育器材,在硬件不足的前提下,試圖發展中職體育教育,激發學生自主鍛煉能力,可謂是難如登天。
1.2.2課程內容單一
目前,我國中職教育中的體育教學仍傳統教學模式為主,相比于種類繁多的大學體育課程,中職體育教育中的課程多以跑步、跳遠、仰臥起坐、引體向上、坐位體前屈等能夠直觀性地反映個體耐力、柔韌性等身體素質的內容為主,教學設計簡單、課程內容單一、教學過程機械重復,不僅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甚至有可能導致學生現存的鍛煉積極性被削弱。
1.2.3教師指導不到位
自主鍛煉能力的外化需要有系統的與體育鍛煉相關的理論知識作為支撐,在學生自主鍛煉的過程中,缺乏教師的指導或教師指導不到位,將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學生自主開展體育鍛煉。公共體育課程改革后,要求教師在學生進行自主鍛煉時應肩負起指導學生的職責,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責任意識薄弱,指導缺位或不到位的現象,這一現象將對學生積極開展自主鍛煉活動產生不良影響。
二、培養中職生自主鍛煉能力的策略
2.1加大中職學校體育教育投入
在全國各地用工荒此起彼伏的當下,教育部門已多次發布有關加強并重視職業教育發展的相關文件,各級地方政府理應積極響應中央號召,應時順勢轉變固有的發展觀念,用全新的眼光看待職業教育的發展,制定有助于促進職業教育體育發展的幫扶政策,加大資金投入,最大限度地挖掘潛力,改善管理,大力支持校園周邊的運動場地建設,為中職生參與體育鍛煉提供充足的器材硬件設施,延長公共體育場所開放時間,建立并完善場地及器材的維修保養制度,從硬件上長久地滿足中職生自主鍛煉的需求。
2.2創新教學設計,激發學生興趣
體育教學作為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啟蒙課程,與學生的身體素質存在密切聯系,為確保體育教學最大限度發揮其在培養學生自主鍛煉能力上的作用,中職學校應緊跟教育改革步伐,淘汰落后的教育觀念及教育模式,立足時代需要發展體育教育,為社會培養身體素質過硬的現代化人才,如通過積極舉辦體育競技活動、開設以減肥健身為主題的體育知識講座、成立校內體育鍛煉俱樂部等方式,讓在讓學生深刻感受到體育運動魅力的同時,能夠根據自身興趣及需要參與體育活動,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自主鍛煉的興趣與動機。
2.3提升教師責任意識及教學水平
中職學校的體育教師在培養學生自主鍛煉能力的問題上扮演著“引路人”的重要角色,鑒于當前中職體育教師教學質量良莠不齊,且部分教師存在教學責任意識淡薄等問題,建議舉辦由體育教育專家主講的教學培訓課程,提升中職體育教師教學能力與教學質量,定期開展師德師風建設,將學生課后參與體育運動的打卡情況納入評優評先標準,增強教師責任意識,讓學生能夠通過中職體育教育獲得進行自主鍛煉所必須具備的科學、系統的理論知識,提升學生自主鍛煉效果,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避免學生在自主開展體育鍛煉活動的過程中因理論知識的缺乏而受傷。
三、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中職體育教學中存在的硬件設施不足、教學觀念和模式過時、課程內容死板單一、教師指導缺位或不到位等問題共同制約著中職生自主鍛煉能力的養成,要想提升中職生自主鍛煉能力,需各方通力協作,在這個過程中,既需要政府資金及政策的支持,也需要校方的重視與教師的配合,相信在硬件設施逐步完善的前提下,具有創新性及趣味性的教學設計和豐富的課程內容,必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中職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并在其頭腦中構建出關于自主鍛煉的系統性的認知結構,幫助其養成終身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增強其自主鍛煉的能力,提升個人綜合素質。
參考資料:
[1]黃先鋒,李暉,曾曉彬,周琥.公共體育課程改革視域下制約學生自主鍛煉能力的因素分析[J].體育科技,2016,37(04):134-135.
[2]張高琨.高職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自我鍛煉能力的策略[J].《考試周刊》,2016:11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