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娟
摘要:提升小學數學課堂趣味性是幫助學生更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掌握數學基礎知識的有效教學策略之一。然而在實踐教學活動中,由于部分教師的趣味性教學浮于表面重于形式而忽視內容,課堂呈現效果不佳還在無形中讓學生對“有趣”產生了依賴心理,對課本知識不屑一顧,阻礙學生發展。本文分析了當前小學數學趣味性課堂教學常見誤區,并結合實踐教學案例提出更具實效性的趣味數學課堂教學策略,以供廣大教學同仁們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趣味教學;教學策略;小學生
小學階段的學生較為活潑,天性好動,自我約束力不強,在授課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情況,還要時刻維護良好的上課紀律,以保障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巧妙地在授課過程中融入深受學生喜愛的趣味元素,可以快速地吸引學生們的課堂注意力,并讓學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教學活動之中,這樣一來既保證了教學效果,又省去了教師維護紀律的時間,可謂一舉兩得。但趣味教學也有利弊,過度使用很可能引起學生的依賴心理,影響正規課堂授課。因此,數學教師應依據學情合理運用趣味性教學,把握好施行尺度,充分發揮趣味性教學課堂的教育優勢。
一、趣味性數學課堂常見誤區
(一)過度注重形式,忽視教育內容
部分教師對趣味性教學的理解比較淺薄,只關注教學形式上的變化而不考慮實際學情,在不結合具體教學內容的情況下強行增設許多課堂游戲環節。剛開始學生們的參與熱情很高,課堂氛圍比較活躍,但由于游戲本身與教學內容間缺乏聯系,學生只關注游戲而非數學知識甚至將數學課當做了游戲課。一旦后續課程中沒有了游戲環節,學生便出現情緒低迷的情況,影響數學教學的整體授課效果。
缺乏師生交流,教學實效性低
趣味性教學活動可以很好地調動起學生們參與數學知識學習的熱情,學生們的思維活躍度高自然有更強的表達欲,有利于學生探究與思考數學問題。此時,需要教師能夠積極地參與到學生們的討論活動中,及時予以啟發誘導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但在實踐中,教師通常采用大水漫溉的方式,只選取幾名學生代表發言,很難實現精準澆灌,使得數學課堂的教學實效性偏低。
二、小學數學課堂趣味性教學策略
(一)趣味生活化教學,形式新穎內容關聯性強
生活和學習之間聯系緊密,教師需找到二者的共性,有效融合[1]。小學數學課本中的許多內容都是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學教師可以深入挖掘課本中生活化的趣味元素,既能保證趣味教學與數學知識間的關聯性,又能在教學方式上尋求創新,為學生們建構形式更加新穎的數學課堂。
以《數字編碼》這節課為例,在生活中數字編碼的使用非常廣泛,學生們只是在生活中由于習慣而忽視了這方面的觀察。教師可以借用多媒體課件與學生們在課前做一個互動小游戲,將生活中隱藏有數字編碼的圖片展示給學生們,看誰能夠在規定時間內找到最多的數字編碼。通過游戲,學生們不僅能夠初步認識數字編碼是什么,初步體會數字編碼思想是如何解決生活問題的,還能引發學生對生活中身邊事物的觀察與思考,游戲比拼環節將授課氛圍變得更為活躍而熱烈。此后,教師再去引入正是課題,進一步豐富學生對于數字編碼的認識。課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們去觀察、比較、探索生活中數字編碼的編排規律,讓這一數學知識點變成學生們探究了解世界的一項游戲,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更濃,課堂思維活躍,課堂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提升。
注重師生間互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意識
在實施趣味數學教學活動時,數學教師應積極參與到學生們討論探究的過程當中。這樣既能及時地給予學生分析思路方面的啟發引導,又能幫助教師更為深入地了解每個學生看待和思考數學問題的方式,以便教師更為深入地了解學情及時調整后續的教學活動。教師可根據當堂課所講的內容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式學習,不斷提高學生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2]。
例如在講解《加減法的關系和加法運算律》這一單元時,數學教師可讓學生們以同桌二人為一組,先自行小組討論“如何看待加減法的關系”和“加法運算律是什么?”這兩個問題。在學生們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應巡視全場,聽一聽每個小組的討論過程。如果各個小組都有同樣的論點,教師可以對這一論點進行統一點評。比如:同學們都認為加減法是不同的數字關系。教師在認可學生觀點的基礎上進一步啟發學生們去思考這種數字關系是否存在一定的邏輯性?還有沒有其他的數學價值?讓學生們再次帶著思考進行深度交流。如果個別小組的觀點比較特殊,教師可以將此作為典型供全班同學思考。在趣味課堂中注重師生間互動與交流,從而培養學生建立數學思維意識。
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課堂的趣味性教學不應只追求形式上的趣味性,而要立足課本知識點,挖掘生活化趣味細節,增強師生間交流互動的情感聯系。為學生們構建更為輕松自由的數學學習氛圍,引領學生們探究數學問題,體會數學問題的奇妙樂趣,不斷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劉艷娟. 小學數學課堂趣味性教學策略[J]. 神州,2020(18):175.
[2] 陳秀紅. 小學數學課堂趣味性教學策略分析[J]. 考試周刊,2021(85):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