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越 李彤 張素杰
摘要:近些年,“慢就業”的高校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加,對經濟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通過分析“慢就業”現象產生的原因,探索“慢就業”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慢就業”
2022屆全國高校畢業生預計達到1076萬人,是首次超過千萬人的畢業生規模。由于新冠疫情的影響,招聘方式更改為線上招聘,一些單位因此也縮減了招聘的名額;公考考試推遲,這些都增加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難度,降低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就業作為“六保”、“六穩”的首要工作,不但關系到學生的個人發展,也關系到家庭的和睦,更關系到國家的穩定繁榮。但“慢就業”現象在高校畢業生就業過程中普遍存在。高校畢業生畢業之后不選擇馬上就業,而是選擇在家陪伴父母、創業考察等不投身于工作的人數越來越多。
一、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產生的主要原因
1、高校畢業生“慢就業”主觀因素
1.1 高校畢業生在就業價值觀出現偏差
在選擇就業崗位和就業區域時,往往選擇一線城市和福利待遇較好的工作崗位。學生就業咨詢時,往往詢問的問題是兩個單位哪個更好一些、哪個單位福利待遇更好一些。當拒絕一個單位時,原因通常為這個單位工作地點比較偏、這個單位的福利待遇比較差。很少用學生會詢問單位的未來發展前景,同樣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發展也沒有明確的規劃。
1.2 高校畢業生的畏懼心理
在高校畢業生求職過程中,投出的簡歷會經歷石沉大海的現象。有的高校畢業生因此產生了畏懼心理,自信心受到打擊。選擇逃避現實,甚至選擇放棄參與招聘,直接躺平。有的高校畢業生因為對社會和職場的不了解,畏懼參與就業;有的則是因為不能吃苦又幻想高薪的工作,在理想與現實產生落差的時候產生的消極情緒不斷增加形成的畏懼心理。
1.3 高校畢業生求職能力較差
有的高校畢業生有著明確的目標單位,但在求職過程中因為自身的能力或現場表現不佳造成沒有錄取的結果。對于其它的就業單位,學生拒絕參與其招聘環節,而是選擇繼續等待目標單位的下一次招聘,因此造成了慢就業現象。
1.4 高校畢業生的主動選擇
有的高校畢業生有著明確的目標和堅定的選擇,如考研或考公務員[1]。無論是公考還是升學,競爭壓力都比較大。部分公考的崗位甚至達到幾千人競爭一個崗位,2022年考研的錄取比例約為24%。對于落榜的學生及家庭,選擇再戰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對于這部分學生,“慢就業”是他們理性、主動的選擇。
2、高校畢業生“慢就業”客觀因素
2.1 社會因素的影響
當今社會的飛速發展,不斷涌現新的產業和行業,為高校畢業生提供了新的就業崗位。工作崗位也更加多元化,這也為高校畢業生尋求理想的工作提供了時間上和經濟上的可能性[2]。對于新興的網絡主播、電商代購等就業形式,因為其高回報率,導致部分高校畢業生趨之向往。社會的包容性變強,導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觀念發生改變。對于“慢就業”的社會現象,社會給予了較大的包容性,給予了更多選擇和試錯的機會和時間。
新冠疫情的持續,導致部分企業招聘取消或者削減名額。無論是高校的畢業生還是在校學生,參與到企業實習的機會減少,影響了學生的就業,又提升了學生的就業難度。同時,疫情又影響了學生的就業觀念,穩定且待遇較好的工作成為了學生的首選。
2.2家庭因素的影響
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一些家庭的高校畢業生不再需要馬上就業。學生可以用充足的時間來思考自己的職業發展,愿意從事的就業崗位。學生待就業的過程中,良好的家庭經濟條件也給予了支撐,無須考慮生活的成本。對于公考和升學的學生,即使首次失利,來自家庭的支持也可以允許高校畢業生選擇再次嘗試。因此,來自家庭因素的影響也是導致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的群體不斷擴大。
二、高校畢業生“慢就業”主要應對方法
2.1 主觀方面
高校畢業生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對于高校學生,應根據自身的情況全面分析自己,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崗位。學生應該杜絕利用需要思考的理由來“慢就業”。讓學生意識到家庭條件不是學生不就業的理由。在校期間,學生應做好求職準備。對于求職前的準備工作,學生可以利用高校開展的就業指導課,可以利用參與競賽等學術活動;可以積極參與到企業實習中。高校畢業生需要踏實的基層工作做起,不要好高騖遠,在基層中磨練自己。做好求職失敗的準備,不斷的在失敗中總結經驗,樹立良好的信心。高校畢業生應積極參與到企業招聘中,克服恐懼心理,不能存在依賴高校及家庭。
2.2 客觀方面
對于高校,不斷完善就業指導課授課模式。謹防“走馬觀花”式的就業指導課。注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師隊伍的建設,引育結合,建設一批專業職業生涯規劃師資隊伍,確保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發揮真正作用[3]。在學生面臨就業季時候,及時了解學生的就業需求,形式多樣的開展就業推薦工作。落實好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盡可能推動學生培養質量與市場需求有效對接[4]。積極開展就業心理健康教育和幫扶工作,及時對因就業求職、公考及升學考試失敗進行心理干預。
對于社會,不斷優化就業環境。社會應不斷傳遞正能量,幫助學生樹立起良好的求職導向。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挖掘更多適合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工作崗位。良好的社會評價體系,可以幫助鼓勵更多的高校畢業生扎根基層。
對于家庭,積極參與到學生的就業工作中來。家庭可以與高校共同開展學生的就業指導和規劃工作。同時,家庭中也應開展挫折教育,不應一味溺愛,盡早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求職心態。家庭與高校、社會之間配合與合作,幫助學生順利完成身份的轉變。家庭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應做好學生就業的“推進器”,幫助高校畢業生理性就業。
參考文獻:
[1] 鄭曉明,王丹.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現象的成因與治理策略[J] .社會科學戰線,2019 (3):276-280.
[2] 王偉,薛政.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現象探析及對策研究[J]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0 (6):80-84.
[3] 祝軍,岳昌君.家庭背景、人力資本對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行為的影響關系研究:基于2017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的實證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9(1):107-113.
[4] 劉建明.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提升的路徑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8,34(1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