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娟
摘要:隨著社會發展,對于中學生的培養除了文化知識的要求外,德育也成為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德育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良好價值觀,保障學生身心健康。德育有眾多內涵,責任意識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責任意識,能夠幫助中學生認識到自己在不同環境中所承擔的不同責任并主動承擔起責任,幫助中學生融入學校、家庭和社會環境中。本文立足于立德樹人背景,探討在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責任意識的必要性和相關措施。
關鍵詞:立德樹人;責任意識培養;必要性;有效途徑
引言:小學是學生接受系統教育的初期階段,學生在此階段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對今后人生有著深遠影響,德育教育是現代中學教育的主要教學內容之一。良好的德育教育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價值觀,塑造優秀的品質,更好地融入社會中;另一方面,也能夠幫助學生保持良好狀態,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保持良好學習狀態。當下,道德與法治教學雖然得到一定重視,教師還應該進一步努力,提高德育教育效率,培養學生責任意識。
一、立德樹人背景下中學生責任意識培養的必要性
1.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現代社會的人才培養不僅需要學生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還需要學生人格健全,責任意識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必要環節之一。在立德樹人背景下,中學生責任意識培養被給予充分重視。以責任意識為學生人格培養的切入點,逐步推進到其他優良品質的塑造,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為學生成長提供良好條件。
2.完善教師教學結構
中學教師結構需要根據學生特征、教學計劃實施、社會發展等元素進行變更,德育教育也不例外。在立德樹人的背景下,道德與法治教師有新的教學觀念指引,教師能夠根據立德樹人的內涵對責任意識教學進行延展,為學生制定適合的教學方式,并根據教學進度對教學計劃進行變更;同時,教師也能夠因此進行教學結構的完善,使教學更加科學合理。
3.滿足社會需求
當代社會背景下,學生除了學習能力、專業知識方面考量外,還有人際交往能力、抗壓能力等多項品質,而這些品質需要學生在道德與法治學習中不斷建立起來。對學生進行責任意識培養,使其能夠快速融入不同環境,承擔起自身責任,能夠使得對學生的培養更加滿足社會需求。
二、立德樹人背景下中學生責任意識培養的途徑
1.創新教學模式,集中學生注意力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教師要注重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首先,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對責任意識進行學習。責任意識一般意味著壓力,學生會具有一定抗拒性,教師可以從其他主體的責任來進行引導。例如,在對《讓家更美好》進行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與課堂,詢問學生:“責任是什么意思?”“家人里需要承擔責任的人有哪些?”“同學們覺得爸爸媽媽在家庭中應該分別承擔什么責任?”最后,教師再詢問學生:“作為家庭的一份子,我們應該為家庭承擔起什么責任?”通過教師一步步的指引,讓學生能夠意識到每個主體都有自身的責任,初步在學生心中奠定下“責任”這一概念,調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其次,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將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形象化。例如,在對《感受生命的意義》進行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展現出不同生物生命歷程和生命的美好,讓學生能夠通過圖片、動畫、視頻等形式感受到生命的可貴,從而自然而然在心中建立起應當尊重生命的責任意識。通過對信息技術的運用,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教學中,推動教師教學計劃的實施。
2.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創設教學情境
責任意識的學習最終要落實到實際生活中,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也應該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進行理解。例如,在對《做守法的公民》進行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調查。法律是一種社會規范,在學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其他的社會規范,也可以對學生的行為做出指引。例如,班級共同制定的規章。教師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民主的方式建立班級班規,使其對全班學生享有約束力,讓學生恪守班規。對遵守班規、維護班級秩序的學生進行物質褒揚,讓其在學生中起到引導作用;對于違反班規的學生,進行批評和指引。然后,通過班規延伸到法律規范中來。通過不同層次的規范,讓學生能夠知道不同規范為其制定的責任義務,從而加深其責任意識。
3.組織實踐活動,提高教學效率
對學生進行責任意識的培養,其目的就是讓其在實踐活動中展現出責任意識,承擔自身應負擔的責任。因此,教師要積極組織實踐,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深化認識。例如,在對《建設美好祖國》進行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先給學生講解我國歷史和發展,讓學生能夠對國家的發展充滿自豪,同時對未來充滿信心。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為學生們展示,從古至今,能人志士是怎么用行動熱愛祖國的。在看完視頻和紀錄片之后,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們:“大家覺得不同時代的愛國行為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愛國的內涵是什么?”“同學們覺得在當今背景下的中國,我們作為中學生應該怎么踐行愛國?”先在學生心中形成應當愛國的意識,在建立意識基礎上,讓學生能夠自主說出應該如何去承擔責任,最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勞動”,對于中學生來說,守法認真學習便是愛國的一種表現,愛國不應該是假大空的口號,而是實干。因此,教師應該讓學生從學習實踐中體現自身的愛國責任。通過逐步分析,最終讓學生自己說出行動計劃,投身到實踐中去。
結語
責任意識的培養能夠讓學生的人格更加健全,對學生今后發展有積極影響。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授課時,首先,應該創新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感受到責任意識學習的魅力,從而自愿參與到責任意識培養中來。其次,教師要運用實際生活對責任意識進行教學,運用現實生活中的例子拉近學生與“責任”之間的距離。最后,教師要督促學生將責任意識踐行到實際行動中,禁止紙上談兵,從實踐中深入認識責任。
參考文獻:
[1]黃思華.立德樹人,依法育心——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育價值及實現策略[J].新課程(中學版),2019(11):220-221.
[2]林凡.基于立德樹人背景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探析[J].科學咨詢,2021(39):189-190.
[3]樊偉.“立德樹人”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現路徑探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9(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