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木興
摘要:隨著學前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家長開始關注幼兒園,家長希望物色一所適合自家孩子的幼兒園,但是,幾乎所有幼兒園都面臨一個同樣的問題——幼兒入園不適應。環境的轉變導致幼兒暫時性不適應,究其原因可以進行如下分析:家庭教育;幼兒園教育;幼兒自身特點。從一開始的不適應到適應的這一個過程離不開家園的共同努力,家園共育才能讓幼兒身心得到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適應性問題;解決對策;幼兒;
從家庭到幼兒園的轉變是兒童生活和人際關系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許多兒童在經歷了情緒焦慮、生活環境不適應等問題后進入幼兒園。這過程,還要采取積極措施讓幼兒融入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以促進幼兒健康發展。
一、入園適應性問題的提出
剛入園的新生會出現哭鬧的現象,幼兒突然進入一個新環境 ,對新的老師和伙伴心里已經感到不安。活動時又受到老師、甚至小朋友的約束,感受不到在家時的自由和家人陪伴時的溫暖,這時幼兒的落差感就會特別明顯,害怕、焦慮和不安全等情緒非常大,入園不適應的問題就產生了。
幼兒入園適應性問題,簡單說就是幼兒不適應新環境(幼兒園)導致幼兒在新環境中出現不同于平常(熟悉的環境)的一系列行為表現。主要有兩方面:(1)心理上,幼兒情緒惡化。會出現哭鬧、激動、恐懼、 注意力分散, 失落等負面情緒。(2)生理上,身體狀態的變化。對于上廁所會出現兩種極端,一種是不上廁所和一種是頻繁地上廁所;抗拒午睡 抗拒進食 抗拒交流等甚至還出現發燒咳嗽等癥狀 這種現象會持續相當一段時間而此時幼兒園老師不及時介入引導,其后果是相當嚴重 。
二、幼兒入園適應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一)幼兒入園適應存在的問題
一些父母太過保護他們的孩子,過分擔心其在幼兒園的生活,焦急之下,很早就孩子其或一直陪伴在孩子身旁。另一些父母把孩子送到幼兒園,不管他們是否哭鬧,馬上離開,這樣孩子們就沒有時間組織他們的情緒。
(二)教師的問題
首先,面對新環境,幼兒哭鬧是一種正常的表現。教師不應一味要求幼兒停止哭鬧,哭鬧是幼兒情緒焦慮地一種釋放,在一定程度能緩解幼兒的不安情緒。教師要有耐心去呵護。其次,經常哭泣的幼兒被忽視了。在此期間他們每時每刻都在哀悼,有些教師初仍感到擔心,但長時間將會沒有耐心,他們會認為只要時間長,幼兒會適應他們,所以幼兒哀悼,更“冷”處理。第三,欺騙或恐嚇幼兒。比如,因為幼兒的哭鬧,欺騙幼兒 “只要不哭 媽媽便來接你” ,又或者“如果你再哭, 便不讓媽媽來接你”等等,雖然暫時止住了幼兒的哭鬧 ,但長此以往是不利的,對幼兒來說是非常有害的。
三、幼兒入園適應性問題的原因
究其原因,歸納為如下三方面:家庭方面、幼兒園方面、幼兒自身方面。
一家庭因素
首先是家庭環境。家庭的社會環境相對封閉,幼兒在一個大多數成年人都在的世界里長大,父母讓更少的幼兒和他們的同齡人相處。導致幼兒生活的自我管理能力較低。此外,幼兒顯然更依賴成年人,當他們進入幼兒園時,他們對分離的焦慮變得更加強烈。第二,家庭教育。一是父母太溺愛他們的幼兒,一切都跟隨幼兒,導致嚴重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低合作能力,這些類型的幼兒往往低自我照顧能力。另一個原因是父母對幼兒太過專制,任何需要質疑的事情都可能導致幼兒的軟弱或好斗,這些類型的幼兒無法很好地適應父母的規章制度。這些幼兒不太適應規章制度,往往人際交往能力差。第三,父母對幼兒的態度。父母往往不放棄,因為幼兒們哭了,有些人在幼兒園呆了很長時間,有些人直接把他們帶回家。另一方面,當幼兒們哭著走進幼兒園時,一些家長會選擇送幼兒去上課,然后迅速離開。這可能會增加幼兒的哭聲。
②幼兒園因素
第一,當幼兒園班級的人數超額,教師應接不暇,精力受限。第二,教師觀念落后,不能很好引導,能力受限。經常用欺騙和恐嚇來讓孩幼兒安靜下來,不讓他們哭。第三,作息規律不同。 幼兒在家是一種沒有約束力、自由自在的狀態, 在幼兒園則有統一的作息制度,是有一定的約束力,其中的反差,是要幼兒不斷去適應,這是一個過程。 同時,教師要時刻注意幼兒的狀態并適時進行干預。
③幼兒自身的特點
一方面,幼兒自己的性格。如果幼兒是內向的,不能與其他孩子友好相處,甚至避免其他孩子,高度依賴,很少有個人活動,適應也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另一方面,幼兒自我照顧能力較差。由于自我照顧能力較低,幼兒會比其他幼兒更被動,有更多地適應問題。
四、 增強促進幼兒入園適應性的方法和策略
家長應該采取的措施
①做好入園前的準備,消除恐懼
首先是環境準備。幼兒入園前,先讓幼兒熟悉幼兒園的環境。有意地經常帶幼兒在幼兒園玩耍、與其他幼兒接觸,以激發他們對幼兒園的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適應同齡人的生活方式。有條件的家庭還可以把家庭布置成接近幼兒園的形態。逐漸地讓幼兒轉變,使得幼兒在入園后心理落差不至于太大,能更快適應新環境。第二,家庭教育的準備。家長可前往已定的幼兒園,了解幼兒園的日常活動,并在可能的情況下,將幼兒園的日常活動帶回家中,以發展幼兒的自我照顧能力,例如休息時間、讓孩子們逐漸適應早起的太陽,讓孩子們盡可能多地睡午覺;教他們脫下褲子,上廁所;教他們用勺子吃東西,等等。
②對幼兒入園,父母要有正確的態度
父母必須做到按時“送”、“送”,減少不必要的擔憂,同時對幼兒多些耐心,讓幼兒逐漸適應分離;讓幼兒逐漸適應爸爸媽媽的暫時消失;讓幼兒逐漸意識到幼兒園是他們另一個“家”。
2、幼兒園應該采取的措施
①依照《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內容實施教育活動。
落實《綱要》提出的教育理念指導幼兒教育教學實踐。首先,教師必須充分理解《綱要》的精神,以《綱要》目標和內容為基礎,結合班級兒童的發展水平和特點,制定教育計劃。其次,教師應更熟悉課程第三部分的組織和實施,以便更好地控制活動,并在教育活動過程中遵守實施計劃。最后,教師要及時評價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活動,用評價促提升。
②為幼兒入園做好準備。
首先,正式進入幼兒園前,幼兒園可以讓家長和孩子在幼兒園體驗生活,一起參加幼兒園的活動,讓家長有初步的了解,以適應兒童做相應的物質和心理準備。其次,教師可以提前家訪,讓家長增加對幼兒園的了解,從而更加“放心”。幼兒教育是一項細致、復雜、系統的工作。幼兒教師和家長必須掌握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一起合作,采用科學方法和實踐,鼓勵幼兒快樂運動的適應環境中輕松和快樂,從而緩解幼兒的心理焦慮。確保孩子們盡快適應幼兒園的集新生活。加強適應能力,促進兒童身心和諧健康發展,從家庭順利過渡到幼兒園。
③幼兒園要想方設法創設良好環境。
第一,環境要有特色,要豐富多彩,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能留住幼兒的“心”
第二,環境要溫馨,讓幼兒充分感覺到情親和關愛,形成積極穩定的情緒情感,讓幼兒身心收益,使幼兒感覺如同在“家”。
第三,環境要具有探索性,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等應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的各種探索活動,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與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
第四,環境要有“互動式”,群體是我們社會生活的基礎,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個群體當中,幼兒也不例外,所以,建立良好的幼兒群體,是幼兒園心理環境的重要內容,它能促進幼兒個體心理的發展。
④擴大交友范圍,減少對父母的依賴
在孩子進入幼兒園前的社交圈是有限度的,生活的內容都由家人陪同,依賴尤為強勁,因此進入幼兒園之后,與人交流時,不知道如何溝通。老師可以教給幼兒基本技能與人們溝通,感覺快樂的聊天好友同行,擴大其范圍,不再依賴父母來說,不管是什么,并且能夠處理簡單事物的本身。
做好家庭和幼兒園的交流有利于教師了解孩子的性格、生活方式等,以便更好地指導幼兒。有利于加強家長對幼兒園的了解,使得家園共育更加順利。有利于幼兒的健康成長,家長可以通過與教師的交流了解孩子在幼兒園一天的表現,了解孩子在各個領域的能力。同時在與父母的溝通中,我們必須注意不要夸大孩子的言行,不要歪曲他們的優點,也不要突出他們的相對缺點。
總之,教師應該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促進孩子更好的成長,讓孩子知道老師和家長一樣在照顧他們。
參考文獻:
[1]張文鈞.幼兒園全女性組織管理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 2009
[2]薛建男.幼兒園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
[3]陳晉穎.淺談小班幼兒入園焦慮對策 [J].學前課程,2007-7
[4]張承宇.異地幼兒入園適應性問題淺析[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5]徐英.從焦慮到安全、信賴--加快幼兒入園適應的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