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丹丹 73061 部隊徐州八一中心幼兒園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微的任務。”在各類教育中,幼兒園更加需要家長的配合,而新小班孩子的家長工作尤為重要和艱巨。這是因為從頭開始,就像高樓大廈的地基,如果沒能建立好和諧、信任的家園關系,就會狀況頻出,影響班級正常的教學秩序。因此,如何更好地做好小班家長的工作,成為我關注的,也是認真實踐、反思的問題。
夏末初秋,天氣涼爽,又是一年開學季。告別假日緩慢慵懶的生活節奏,蓄勢待發,準備迎接新學期。懷揣著激動的心情,精力充沛地參加園部開學例會,像往常一樣,園長布置完新學期任務后開始公布分班情況,這是大家最“忐忑”的時刻。每一位配班教師都希望和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搭班,這樣一來,面對家長的工作壓力就會小很多。當園長公布小三班人員配備情況時,我高興得差點跳起來,能和資深且又平易近人的張老師搭班是我入園以來的小心愿。就在激動的心情還未平復時,園長補充道:“為儲備中堅力量,提升青年教師業務水平和專業素養,今年由青年教師擔任班主任一職。”我忽然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和彷徨,甚至有些慌亂。我總覺得自己還年輕,像個蹣跚學步的孩子,在班級工作中只是一個輔助者。現在要獨當一面,執行我最不擅長的家長工作,家長如果不配合我的工作怎么辦?我該怎樣指導小班家長正確處理孩子的問題呢?我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嗎?這些問題消磨了我曾經的棱角,也讓我不再自信。面對巨大的壓力,我陷入了焦慮中……
家園工作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是幼兒園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孩子能健康、快樂地成長,是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心愿。進入幼兒園后,家長都非常渴望了解孩子在園的情況,我應該怎樣回應更合適呢?如果說錯話該多尷尬呀!新入園的小班家長如果愛“挑剔”怎么辦?過去這些問題多數是由我的班長來應對,我無需傷腦筋。現在我要承擔與家長溝通的主要工作,與那些教育技巧嫻熟的教師相比,我自愧不如。家長還會放心地把孩子交給我嗎?作為新上任的班主任,家長會喜歡、信任我嗎?種種顧慮縈繞心頭,讓我變得不再自信。
家長工作是每位幼兒園教師、管理者必須面對的一項工作。幼兒園的家長工作瑣碎、龐雜,新小班的家長工作尤為重要和艱巨。這是因為從頭開始,就像高樓大廈的地基,如果沒能建立好和諧、信任的家園關系,就會狀況頻出,影響班級正常的教學秩序。作為新班主任,我該如何建立良好的家園關系,化解家園之間可能發生的沖突與矛盾?如何指導小班家長開展家庭教育?這些是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帶著這些問題和顧慮,我開始加強學習、充實自己,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尋求行之有效的方法。
適時指導——緩解入園焦慮
每一個孩子都是家長的寶貝,當把捧在掌心里的孩子送入幼兒園時,家長心中難免忐忑不安。因此,家長容易產生分離焦慮。我們服務的對象是家長和孩子,要想教育好孩子,家長的作用非常大,所以就需要我們在教育好孩子的同時,做好家長工作。現在的新小班教師還增加了一個任務,就是幫助小班家長順利度過分離焦慮期。
手記一:面對比孩子還焦慮的家長
小班入園第一天,浩浩在爺爺奶奶的陪伴下來到了班級。一開始浩浩看見教室里有那么多玩具,玩得很開心。可沒過幾分鐘,在周圍小朋友哭泣氛圍的影響下,他也開始嚎啕大哭,這時在門外逗留的爺爺聽到浩浩的哭聲,連忙敲門詢問情況,奶奶看到孩子哭得那么傷心也悄悄地抹起了眼淚。見此情景,我建議家長離開,告訴家長,孩子剛入園時哭鬧是很正常的,過幾天就會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了。浩浩爺爺聽了,不高興地說:“不是你的孩子,你當然不心疼。”最后,他們一致決定先把孩子帶回家,第二天再送來。(摘于2019年9月1日晚手記)
分析與反思: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行為往往有著重要的影響和示范作用。孩子入園常常是家長先產生焦慮。案例中,浩浩家長的表現就是陷入焦慮的行為。浩浩家長的焦慮也在無形中影響著孩子的情緒。
另外,從浩浩家長的反應能看出他們對我的不信任,浩浩爺爺認為我沒有對家長和孩子的情緒感同身受,自然不放心將孩子交到我手上。事實上,作為教師都知道,小班孩子入園初期會有分離焦慮,所以哭是孩子的正常表現,而家長越不舍得,孩子的焦慮情緒持續的時間就越長。面對孩子哭鬧,家長和我不一致的反應,導致我們之間出現矛盾,使家長對我產生不信任。
解決策略:
1.提前預防。
借助班級微信群,運用專業的知識為家長講解孩子入園焦慮的一些表現,以及應對的措施,給家長打一劑預防針,幫助他們作好心理上的準備。
2.及時處理。
當孩子出現哭鬧現象時,應該主動上前抱抱孩子,用專業的方法幫助孩子穩定情緒,轉移其注意力,讓他安靜下來,那么家長看在眼里就會感到欣慰和安心,自然也會接受教師的合理建議,從而也會相信教師比他們有辦法讓孩子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對教師建立好感和信任感。
3.展現優勢。
青春有活力、學習能力強是年輕班主任的優勢,應該通過良好的溝通、真誠的態度以及活動中的優異表現,展現自己的優勢,改變家長的固有看法,讓自己在家長心中樹立良好的形象。
成效:
我們每天給予孩子肢體上親近的接觸:抱一抱、親一親等,延續孩子的親人給予他們的愛撫。減小環境的反差度,快速拉近孩子與我們之間的距離,快速縮短入園焦慮周期。持續的親近舉動,再伴隨平日的逗一逗、樂一樂,建立教師與孩子之間的親近感,讓孩子逐漸喜歡上幼兒園。孩子把教師的行為用自己的方式傳遞給家長,也讓家長初步體會“教師即媽媽,媽媽即教師”,從而也縮短了家長對于孩子入園的焦慮周期。

真誠溝通——建立良好家園關系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需要真誠,更需要不時地換位思考。只有理解對方、了解對方的心理,才會使工作深入人心,產生實效。孩子上幼兒園后,家長非常渴望了解孩子在園的情況,由于新小班家長對幼兒園生活較為陌生,對教師工作也不太了解,因此,剛開始時與教師交流時會充滿疑慮、擔憂和明顯的不放心,每天都有許多問不完的問題。
手記二:面對充滿疑慮的家長
離園時間到了,家長像往常一樣“蜂擁而至”,迫切地想第一個接到自己的寶貝,這時月月媽媽問道:“薛老師,月月今天表現怎么樣?”我腦海中快速顯現月月的一日表現,并微笑著回答道:“挺好的,挺好的。”月月媽媽聽了之后追問道:“哪些地方表現好呢?”我說:“一日活動中的整體表現都不錯。”月月媽媽微笑著點了點頭。這時候保育教師走過來說:“月月中午不愿意睡覺,哄了他半天,他就是不睡,這孩子還真是倔強。”月月媽媽聽了一臉尷尬,指責月月:“你怎么這么不聽話呀?”說完也沒和我們打招呼就匆匆離開了。
事后我把事情的經過講給經驗豐富的張老師聽,張老師耐心細致地幫我分析整件事情:“我們要耐心地回答家長的每一個問題,讓家長逐步了解幼兒園,了解班級具體工作、一日流程常規等,這樣才能慢慢消除他們的疑慮,完成每一天的工作。作為教師,當家園關系進入一個良性的軌道中,就算偶爾出現一些小的意外和疏忽,家長也會站在教師的角度給予理解的。”(摘于2019年10月9日晚手記)
分析與反思:
家長希望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真實情況,同時想在與教師的交流中感受教師對孩子的了解和喜愛程度,從中找出孩子的不足,配合幼兒園對孩子進行教育。
通過張老師的解析,我也感受到自己專業能力不足。面對家長的疑慮,僅僅用“挺好的”作出回應,而沒有結合具體事例展開。由于沒能滿足家長的需求,所以讓家長覺得對孩子的關注度不高。
保育教師雖向月月媽媽反映了孩子的具體情況,但方式不恰當,反而讓月月媽媽感到不舒服。另外因為我們兩位教師的不同表述,也會讓家長對班級工作產生疑慮。
解決策略:
1.注重溝通藝術。
當家長詢問孩子在園情況時,首先應該告訴家長孩子的優點和進步的表現,其次要表明對孩子的喜愛,最后耐心誠懇地指出孩子存在的問題。能提醒就不要批評,另外應單獨找一個空間和家長進行交流。
2.轉被動為主動的溝通。
不要每次家長問時才溝通,長期這樣會讓家長產生敷衍的感覺。教師只要平時工作扎實到位,應該主動向家長反饋孩子在園情況,反饋應包括孩子好的和不足的地方。可以利用下班時間整理孩子在園活動照片和視頻,分享到班級微信群內,這樣做不僅能讓家長感受到教師對孩子的關注,最大程度滿足家長心理需求,同時可以使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更具針對性,做到家園良好配合。
3.三人行要齊力。
三位教師要多交流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尤其要注意孩子在幼兒園的一些特殊表現,以便在家長詢問時能回答一致。
成效:
三位教師步調一致,盡快熟悉家長,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家庭教養方式,以及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對于請假的孩子及時電話溝通,對于身體不舒服的孩子給予特殊照顧,及時問候家長。在開學前兩周,我和張老師每天利用下班后的時間,整理幼兒一日活動的照片和視頻,總結孩子在園表現情況,并及時在微信群進行分享和反饋,讓家長對我們的工作和孩子的一日生活有了更多了解,也能體會到我們對孩子的關心,因此,就能獲得家長的信任。我們還利用家長會、家長園地等開展家園聯系,教師和家長共同關注孩子的發展,讓家長更加了解和配合我們的各項工作,也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這也為我們日后開展班級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增強責任感——化解家園矛盾
在班級里我們常常發現,有些孩子遇到問題時能主動尋求幫助,有些孩子則不愿意表達,而是偷偷地傷心或獨自忍受。如果教師缺乏細致的觀察和強烈的責任感,就會忽視這些不愛表達的孩子,從而引發一些家長的不滿。
手記三:面對上門“找茬”的家長
放學時間到了,孩子們像往常一樣陸續地離園了,班上教師也準備下班回家,這時俊俊奶奶帶著俊俊走到我面前質問道:“老師,我們家俊俊怎么尿褲子了?我剛走出幼兒園才發現,看樣子早就尿濕了,這么冷的天孩子得多難受。”我連忙跟奶奶解釋:“離園前我們請所有的孩子都去小便了,而且逐一給孩子整理了衣服,沒發現俊俊褲子濕呀!”我問俊俊:“寶貝,你什么時候尿的呀?怎么不跟老師說呀?”俊俊低頭不作聲。我趕緊向俊俊奶奶道歉:“實在不好意思,俊俊奶奶,是我的疏忽,趕緊給孩子換條褲子吧!”
俊俊奶奶的態度好了一些:“我們俊俊老實、不愛說話,希望老師多關注我們一下。”說完就帶著孩子離開了。(摘于2019年11月10日晚手記)
分析與反思:
從案例中可以看出,俊俊是一個比較內向、平時不善于表達的孩子。雖然已經入園近三個月,但對于班級其他小朋友和教師還不能從心底接受或親近,因此,出現臨時性小便失控。
這種類型的孩子比較敏感,他覺得尿濕褲子是不對的,不告訴教師是怕被其他小朋友知道了會笑話他,他會因此感到自卑,所以尿濕了也不敢告訴教師。
在這個事件中,我作為教師是失職的。雖然已經作好充分的離園準備,但對這類比較敏感孩子的關注度還不夠,應增強責任感。
解決策略:
1.專注傾聽,了解不滿。
當家長表達對教師的不滿時,我們不要急于解釋,只要專注、耐心地傾聽就可以了,這樣便于了解家長的真實想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尋找原因,針對解決。
面對家長的指責,我們要虛心接納,理解家長愛孩子的心理,同時尋求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方法。例如,我們可以讓俊俊奶奶來幫忙了解俊俊內心的想法,鼓勵俊俊大膽表達,遇到困難主動尋求幫助。
成效:
在吸取教訓、增強責任感后,我對班上每個孩子的情況了如指掌。午飯時間我加強關注吃得少、吃得慢的孩子,以故事兒歌的形式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用餐習慣。中午孩子睡覺時,我加強巡視,對個別容易尿床的孩子及時提醒其如廁,以減少尿床現象,還有個別容易出汗的孩子,我也是及時并多次幫著擦汗,以防感冒著涼。戶外游戲活動中,引導體質較弱的孩子積極參與戶外活動,增強抵抗力;提醒個別好動、容易出汗、運動容易出現危險情況的孩子避免做危險動作。針對不同孩子體質及需求在季節變化時我提醒其及時增減衣物、補充飲水量。細心的照顧總能留下點點滴滴的痕跡讓家長感受到。孩子向家長的傳達也會再現教師在園對孩子的付出,讓家長能夠感同身受,增進家長對教師工作的了解,促使家園關系走向和諧、信賴。
科學育兒——贏得喜愛和信任
小班孩子第一次踏入幼兒園,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大部分來自家庭,即使上了幼兒園,也還是有大部分的時間都會與家長一起度過。因此,家長是否具有正確的育兒觀,這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手記四:面對教養方式不當的家長
樂樂每天早上都會由爸爸、媽媽、奶奶一起陪伴入園。一到幼兒園,奶奶就會帶她去廁所小便一次,說是擔心她等會兒不會小便,弄在身上,然后又去幫她倒水喝,說是樂樂自己不會倒水喝,最后還要坐下來陪她一起玩玩具。樂樂屬于自理能力較弱的幼兒,每天的午飯都不肯吃,等著教師喂。樂樂不會自己小便,但又不會尋求教師的幫助,平時只要在如廁時教師沒有關注到她,她肯定會弄在自己身上。(摘于2019年11月10日晚手記)
分析與反思:
從樂樂家長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出樂樂的家庭教養方式過于寵愛她,事事包辦,這對孩子的自理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極為不利。
樂樂的能力完全受家長的限制,如果想要改變這一現狀,首先就要幫助樂樂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
解決策略:
1.及時溝通。
及時與家長聯系,針對孩子情況,認真地與家長進行交流溝通,讓家長正確認識到問題的根源所在,讓他們知道一味包辦代替,不能從根本上幫助孩子。只有讓孩子自己學會了初步的自理,才是對他們真正的幫助。
2.科學指導。
需要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采取合適的方式,指導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幫助家長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成效:
我們說不包辦,不代表不幫助,在家長了解了其中的利害關系以后,我們家園雙方達成了目標與措施上的一致。慢慢地,樂樂在家園雙方的共同努力下,自理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對成人的依賴也逐步減弱。通過平日的觀察,班級還有很多家庭存在教養方式不當的問題,我們三位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采取合適的方式,指導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幫助家長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從而進一步獲得家長的信任。
啟示與收獲:
作為新班主任,我在如何與小班家長建立和諧共進的家園關系,使家園共育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的軌道這方面有著深切的體會。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不僅要加強學習、自我修煉,還要勤于反思、積累經驗,只有平時踏實地工作,才能在溝通中具有很多細節上的說服力,而細節不僅能獲得孩子的信任,也能獲得家長們的信任。只有真誠地對待每一位家長,讓家長感受到教師對班級、對孩子、對家長的時刻關注,才能贏得家長的信任。
幼兒園存在的意義不僅是讓3—6歲的幼兒接受適宜的幼兒教育,同時也有讓家長可以安心投入他們自己工作的義務。讓我們遵照《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所說——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建立和諧家園關系,共同促進幼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