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 潘琴芬 潘磊
子宮肌瘤主要由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所致,以腹部疼痛、子宮出血為主要臨床癥狀,嚴重者可引發流產、不孕,危害女性生殖健康[1-2]。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是目前臨床治療子宮肌瘤的首要措施,其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勢,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3]。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已得到廣泛應用,但其作為一種創傷性治療技術,術中患者應激反應加重,手術耐受性下降,不利于預后[4-5]。同時,多數患者由于對疾病、手術認知不足,術前易產生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進而影響手術效果。手術室路徑化護理以患者病情及手術特征為依據制訂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保證患者在舒適的醫療環境下完成手術及護理,加快患者康復進程。鑒于此,本研究就手術室路徑化護理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展開分析。
選擇2019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96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符合子宮肌瘤的診治中國專家共識[6]診斷標準;具有腹腔鏡手術指征;精神良好;知情本研究且簽署同意書。排除條件:血液性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礙者;子宮肌瘤惡變者;內分泌系統疾病者;肝腎等功能嚴重不足者。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8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3~42歲,平均35.41±2.78歲;病程1~5年,平均2.94±1.13年;肌瘤部位:29例肌壁間,19例漿膜下;文化水平:13例高中,18例大專,17例大學及以上。觀察組年齡25~43歲,平均35.65±2.81歲;病程1~5年,平均2.96±1.14年;肌瘤部位:30例肌壁間,18例漿膜下;文化水平:14例高中,19例大專,15例大學及以上。兩組以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予以常規護理,護理人員介紹手術室環境,講解手術過程;術前備皮,叮囑患者禁食8 h,禁水4 h;并準備好手術相關物品、器械;術后做好病情監測,定時協助患者活動雙下肢,以免形成靜脈血栓。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手術室路徑化護理:制定路徑表:成立手術室路徑化護理小組,由手術室護士長、若干名主管護師共同組成,護士長擔任組長,負責與患者及其家屬共同制定手術室路徑化護理干預措施;主管護師查找相關文獻資料,并實施各項措施;由小組成員以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手術室路徑化護理等為關鍵詞,查找相關文獻,并結合我院實際情況制定手術室路徑表,以診療時間為縱軸,具體護理措施為橫軸,從患者入院至患者出院,根據臨床護理路徑表實施相關護理。見表1。

表1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手術室護理路徑表
(1)心理狀態: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7]、抑郁自評量表(SDS)[8],其中SAS分為無緣無故感到害怕、手腳發抖打顫等20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標準,得到總分乘1.25,共100分,其標準分界值為50分,50分以下未焦慮,分數越高則焦慮越嚴重。SDS分為精神性、情感障礙等20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得到總分乘1.25,共100分,其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3分,53分以下未抑郁,分數越高則抑郁越嚴重。
(2)舒適度:由Kolcaba舒適狀況量表(GCQ)[9]評價,量表共28項,每項采用1~4 Likert Scale評分法,共包括生理(5項)、心理(10項)、環境(7項)、社會文化(6項)4個維度,評分范圍28~112分,分數越高則舒適度越高。
(3)記錄心率(HR)、呼吸(R)變化情況。
(4)并發癥:記錄兩組切口感染、低體溫等發生率。
采用SPSS 20.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SAS、SDS、GCQ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GCQ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理狀態及舒適度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HR、R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HR、R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呼吸、心率比較(次/min)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子宮肌瘤發生、發展與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激素分泌失衡、遺傳因素等相關[10-11]。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為治療子宮肌瘤的主要手段,但術后患者易出現強烈的應激反應,導致機體出現病理、生理變化,增加手術風險,影響術后恢復[12-13]。若HR、R大幅度波動,則增加手術風險,影響術后康復[14]。同時,患者術后常伴隨劇烈的疼痛,引起機體各系統紊亂,影響切口愈合。
常規護理下的護理人員多遵醫囑被動執行基礎護理措施,缺乏針對性、主動性,護理效果不夠顯著[15-1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SAS評分、SDS評分、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HR、R低于對照組,SpO2高于對照組,GCQ評分高于對照組,說明手術室路徑化護理能夠減輕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患者負性情緒,降低應激反應,提高舒適度,減少并發癥的發生。較常規護理模式,手術室路徑化護理根據圍術期護理工作順序展開全面、細致護理干預,保證手術室護理流程更具有規范化、科學化,為疾病康復提供有力支持[17]。成立手術室路徑化護理小組以患者為中心,小組成員之間分工合作,共同查閱相關文獻,制定有據可循的手術室路徑化表,保證護理工作井然有序進行。術前采用多形式展開心理疏導及宣教是手術室路徑化護理實施的前提,可糾正患者以往不正確的認知,提高其對手術室路徑化護理的認知程度,減輕不安等心理,提高手術信心,且術前2 h口服5%葡萄糖溶液,能夠避免術中發生饑餓、口渴,可有效減輕生理應激反應[18-19]。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患者術中需麻醉,導致低體溫風險增加[20]。實施手術室路徑化護理,術前嚴格依據手術室路徑表采取調高手術室溫度、液體加溫等措施,保證患者體內熱量不流失,維持患者生理指標穩定,以防發生低體溫,同時提高患者舒適度,利于其更快恢復。實施手術室路徑化護理,術后嚴格以手術室路徑為依據,在患者術后麻醉清醒時,通過肢體碰觸給予患者心理支持,可有效緩解心理應激反應,降低焦慮、抑郁程度。術后早期進食在彌補手術消耗的同時,能夠減輕手術操作對患者造成的應激反應,緩解胃腸道麻痹,促進胃腸道功能恢復,為患者早日下床活動奠定基礎[21-22]。術后根據手術室路徑開展早期下床活動,可有效避免因久臥引起的并發癥,提高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及運動耐力,促使患者盡早適應術后生活,改善預后效果。
綜上所述,手術室路徑化護理應用于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患者中,能夠有效改善其負性情緒,提高舒適度,維持生命體征平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