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平
摘要:我國小農生產有幾千年的歷史,“大國小農”是我們的基本國情農情,小規模家庭經營是農業的本源性制度,人均一畝三分地,戶均不過十畝田的小農生產,是我國農業發展需要長期面對的現實。只有做好發展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的相關工作,才能進一步優化農業生產以及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農業社會化服務;背景;問題;解決對策
1 發展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的背景
目前,我國土地經營主要是以小農戶家庭經營和新型經營主體經營兩種方式,但兩種方式在發展中都面臨著一些問題和困難。小農戶發展現代農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如難以對接大市場;技術、裝備應用不足;農業投入不足;分散經營、土地碎片化;種地熱情減退等。這些問題最終形成了“誰來種地?怎么種好地”的困局。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現代農業面臨的困難如土地流轉成本高,糧食主產區的平原地區,租金達到800~1000元/667m2,據統計,占糧食生產成本的25%~50%,生產不合算,易導致非農化非糧化,影響國家糧食安全;流轉期限不穩定,農戶的行為不理性和隨意性,租地業主“跑路”退地事件多發。
流轉費高企和流轉期限不穩定,對流轉式規模經營發展造成了限制,流轉規模經營可能更適合經濟作物和設施農業。規模經營模式能否徹底解決中國的問題,最重要的是看它能否解決中國糧食生產的規模經營問題,因為要把我們的飯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必須保證十多億畝的糧食播種面積,這就需要成功地解決小農和新的農業經營實體在生產中面臨的困難。
實踐證明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能成功破解小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面臨的困境。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是各生產環節的服務規模化,可在不流轉農戶土地、避免增加流轉費制度成本的情況下,取得農業規模經營的收益,是新時代發展我國現代農業的主力軍和巨大潛力所在。有兩大優勢:一是能集聚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現代農業要素,是高度市場化的社會化大生產,是“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是農業生產專業化和分工協作的深化發展。能夠克服小農戶在對接市場、技術應用、資金投入、規模經營的劣勢。二是沒有發生土地經營權流轉,沒有流轉帶來的農業成本增加,也不存在租期不穩定帶來的經營風險。
如何促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如何對接小農戶又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小農戶種地三種方式:自種、流轉、托管。而農業生產托管是不改變土地承包關系的前提下,解決“誰來種地、怎么樣種地”問題的有效途徑,走出了一條適度規模經營路子。
2 潛山市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當前的發展情況
潛山市主要是通過中央財政支持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推進工作,截至2020年,培育的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243個,均已收錄進入了中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并通過審核納入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名錄庫進行管理,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161個、農業服務企業16個、其他服務組織67個。通過項目實施,全市農機化綜合作業水平提高2%,農作物秸稈粉碎還田及綜合利用提高3%,糧食增產30kg/667m2以上,減少糧食損失1%,農民農業生產成本每畝減少150元以上,農作物秸稈禁燒達到100%,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營業收入3417萬元,服務小農戶6萬多戶,農業生產水平明顯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農業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同時,涌現了一批專業的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如潛山縣黃鋪豐澤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潛山縣河諧育秧專業合作社、潛山市瑞隆農化服務有限公司等。
3 潛山市發展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的主要做法
3.1 加強宣傳培訓
潛山市農業農村局采用多種形式開展培訓,廣泛宣傳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對于培育新型農業和農村經濟形態,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管理體系的重要意義。2018年-2020年,市農業農村局召開專門培訓會議6次,培訓人數192人次,印發資料500余份。承擔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的8個鄉鎮分別召集所轄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培訓3次。同時利用橫幅、標語、建立微信交流群廣泛宣傳。
3.2 堅持原則導向
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注重培育、支持和引導服務組織的發展,規范市場行為,促進服務供給與服務需求的有效對接,財政補貼和補貼標準不干擾農業服務市場的正常運行;堅持為農業農民服務,著眼于農業生產和農民的迫切需要,著力解決農業生產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存在的問題,著力解決小農自身做不好的問題;堅持為重要農產品服務,把提高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生產效率作為支持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的目標;注重服務質量,嚴格執行服務標準和操作規范,加強服務質量監督。
3.3 抓好項目實施
根據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工作的通知(農辦計財[2019]54號)文件精神和省、市安排,潛山市于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組織實施了中央財政支持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支持農業生產托管發展,加快培育農業專業化服務組織,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大格局,有效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有力推動了服務規模經營和農業綠色發展。
2019年中央財政支持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該項目實施覆蓋全縣糧食主產區,實施時間為2020年3~11月,在梅城、余井、源潭、黃鋪、王河、黃泥、油壩、痘姆八個鄉鎮進行,由156個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實施,完成滅茬機耕0.87萬hm2,工廠化育秧及機械化插秧0.36萬hm2,病蟲害統防統治0.8萬hm2,機收1萬hm2、烘干收儲0.33萬hm2(稻谷按600kg/667m2折算),折合完成社會化服務任務面積0.76萬hm2。
為實施好中央財政支持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市農業農村局成立潛山市農業社會化服務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科。制定了如《潛山市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標準》《潛山市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協議(標準文本)》,分行業制定符合綠色增效要求的服務技術標準和驗收標準,農業機械化服務中心、種植業服務中心加強技術指導,強化安全監管,確保農機作業安全和作業質量,積極推進農機農藝融合。項目補助對象為符合潛山市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標準要求的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重點支持為小農戶提供農業生產托管的服務組織和疫情防控期間進行農機作業、組織設施農業裝備進行社會化服務的服務主體。
潛山市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標準要具備以下四個方面的要求:
3.3.1 基礎條件
服務組織應證照齊全有效,有一定的社會化服務經驗,原則上從事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達兩年以上。運行正常,管理規范,財務人員相對固定。
3.3.2 服務能力及裝備條件
提供全程托管服務的服務組織,單季服務能力不低于133.33hm2。提供半托管或單項服務的服務組織,單季服務能力不低于333.33hm2。擁有服務環節相應的具有自主產權的作業機械(大中型拖拉機及配套滅茬旋耕機械、育插秧機械、自走式噴桿噴霧機和植保智能無人機等大中型植保機械、自帶秸稈處理裝置的聯合收割機等)。機械數量應滿足作業能力,開展滅茬機耕作業服務的主體須擁有70馬力以上的拖拉機3臺;開展工廠化育秧及機械化插秧作業服務的主體具備水稻育秧工廠(高速插秧機、育秧硬盤、播種流水線);開展機防服務的主體具有高效植保機械2臺(植保智能無人機2臺、自走式噴桿噴霧機2臺或無人機和自走式噴桿噴霧機各1臺);機收的主體具有聯合收割機3臺;烘干收儲的主體具有烘干基地和日處理能力30噸以上的設備。為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和明確主體責任,所有從事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的駕駛操作人員必須和實施主體簽訂勞務合同。拖拉機、聯合收割機需依法登記掛牌,駕駛人應持有合格有效的駕駛證件。育插秧和自走式噴桿噴霧機的操作人須掌握相關操作規程,植保智能無人機和操作人需按照民用航空管理部門相關規定實名登記并經培訓合格。
3.3.3 管理能力要求
(1)各種規章制度健全,有規范的機具管理、生產調度、財務管理、安全生產等制度,近兩年未發生較大安全責任事故;(2)統一標準協議文本、作業技術規程、作業質量標準和收費標準;(3)管理規范,信息化水平較高。
3.3.4 在群眾中享有良好的信譽,其所提供的服務在質量和價格方面受到服務對象的認可和好評
按照該標準遴選了156個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
明確項目補助標準,采取先服務后補貼的支持方式。按照服務協議實際作業完成量,按實施方案確定的補助標準進行補助。實際完成作業量超出下達任務數時,補助金額按比例下調。滅茬機耕補貼10元/667m2,工廠化育秧及機械化栽植補貼20元/667m2,病蟲害統防統治(不含農藥)補貼5元/667m2,機收及秸稈處理補貼10元/667m2,烘干收儲補貼10元/667m2,項目總補貼資金500萬元。
服務組織按照服務協議和服務標準開展社會化服務,同時建立服務臺賬,完善服務流程,規范服務操作,實時記錄、匯總作業進度,接受主管部門監督檢查和技術指導。項目各環節作業結束后,實施主體和服務對象雙方及時對作業質量和面積等按照驗收標準自行驗收。接受服務方按合同約定的作業價格支付作業費,并在作業服務清單上簽字(章)確認。實施主體同時提供作業服務發票或收據并制作驗收清單,經鄉鎮農技站匯總上報市農業農村局提出驗收申請,市農業農村局按標準驗收審核并進行公示,公示無異議按規定程序撥付補助資金。
4 發展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存在的問題
4.1 小農戶接受農業社會化服務意愿不強
由于我市人均耕地少(僅466.67m2,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土地流轉比例高(全市土地流轉比例達72%),戶均土地收益不高(戶均土地收益約400元/667m2),農戶對接受農業社會化服務意愿不強,農戶主要收入來源來自務工收入,對土地通過農業生產產生的收益預期較低,認為每年土地通過流轉獲得一些租金就滿足了[1]。
4.2 專業大戶等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各自為戰”
部分專業大戶存在“萬事不求人”的心態和小農意識,寧愿收益低一些,而情愿盲目購買農業機械,自給自足,不愿接受專業服務組織的服務。數據顯示,該市997名種植大戶中僅234戶接受過專業化服務組織服務,比例較低。
4.3 服務合同不規范
服務主體和服務對象存在口頭約定等隨意性問題。
4.4 服務主體管理不規范,“小而散”
由于各種因素制約,我市的服務主體服務范圍大部分局限于本村或本組,從業人員不固定,財務管理不規范。
4.5 配套支持政策不夠
推進農業生產專業化社會化服務工作地方沒有專門的支持政策。鄉鎮沒有農經機構,無法正常開展指導和監督。
5 發展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下一步工作對策
5.1 加大宣傳引導力度
大力宣傳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的意義,注意有關政策的宣傳和解讀,充分尊重農民和服務組織的意愿,注意調動農民和服務組織的積極性,大力營造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的良好環境,鼓勵引導農民和服務組織積極參與農業社會化服務。
5.2 培育多元服務主體
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發展農業生產服務業,發揮統一管理職能;鼓勵農民合作社為社員提供各種生產經營服務,發揮服務社員的紐帶作用,引導農民與市場接軌;引導龍頭企業通過基地建設和訂單形式為農民提供全程服務,發揮服務主導作用;支持各類專業服務公司的發展,充分發揮其服務模式成熟、服務機制靈活、服務水平高的優勢[2]。
5.3 推動服務主體聯合發展
鼓勵各服務機構加強聯合合作,促進各主體多元化互動和功能互補。引導各類主體圍繞同行業、同產品的生產,以資金、技術、服務等要素為紐帶,積極發展財團、服務聯盟等新的組織形式。
5.4 創新服務方式
促進特色服務與綜合服務協調發展,協調整合基層農業服務資源,構建集農資供應、技術指導、動植物病害防治、土地流轉、土地流轉為一體的區域性綜合服務平臺,農機經營、農產品營銷等服務,大力推進農業生產托管[3]。
5.5 充分發揮社會化服務平臺功能
一方面通過平臺加強對服務組織的管理和監測,實行動態管理,優勝劣汰;一方面鼓勵和引導服務主體和服務對象通過平臺發布服務信息和服務需求,簽訂和發布服務合同,擴大服務主體服務范圍,提高服務質量。
5.6 加大政策支持落實力度
制定相關扶持政策,促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通過金融支持、信貸支持、稅收減免等措施,大力扶持各類服務組織發展。將支持農業生產性社會化服務納入支持現代農業發展項目,鄉鎮建立專門的指導和監督機構。
參考文獻
[1] 冀名峰,李琳.關于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四個問題[J].農村工作通訊,2019(8):39-44.
[2] 朱娟弟.懷寧縣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探析及建議[J].農民致富之友,2018(18):15.
[3] 宋榮華.以集體經濟組織為紐帶,實現小農托管大合作[J].農家科技(下旬刊),202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