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素質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互聯網的發展為課堂教學的改變帶來了新的動力和技術。當下對小學語文課堂創新性改革的研究中,互聯網已經成為不可缺少的部分,結合互聯網的優勢去創新教學模式也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教學理念和方式在不斷改進,對“互聯網+”背景的研究也應該與時俱進。文章以小學語文的教學為基礎,從教師的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兩個方面探索了“互聯網+”背景下創新改革的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創新改革
作者簡介:陸冰心(1992-),女,江蘇省宜興市楊巷小學。
引言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方式也在不斷增多,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不僅能夠為教師的教學創造良好的條件,還可以為所有學生提供多樣的學習途徑,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但要真正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來促進教學的創新性改革,教師還需要在新時代教學目標的引導下,結合語文教學的內容以及學生的學習條件,秉承全新的教育理念,研究更多新型的手段,通過不斷的實踐和開發來打造全新的教育模式,使學生在快樂中深入學習,在多樣化學習中實現個性發展。
一、概述
課堂教學是課程改革的根本內容,文章在探究課堂教學創新性改革方案的過程中,主要從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兩個方面著手討論。這是因為,無論是教師的備課還是學生的課前預習、課后復習,都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因此課堂教學并不能與教師的備課以及學生的自主學習分隔開來。而利用互聯網優化課堂教學實際上是一項非常長遠的工程,因為學生的學習需求在變化,互聯網技術也在不斷發展,雖然當下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但是對互聯網的運用還處于初級的階段,很多地區的課堂教學改革并沒有展示出互聯網的優勢。所以要實現課堂教學的創新性改革,校方可考慮全面革新互聯網軟硬件設備,構建信息化的校園和課堂,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創造良好條件。
二、“互聯網+”背景下教師教學創新方式
(一)利用互聯網提高備課效率
當前,我國課程改革對教師的綜合能力和水平要求越來越高。而備課的質量和效率就是體現教師能力的重要因素,一節優質的課往往有完善的課件來輔助教師的講解。此外,教師還需要提前準備好教學資料、想清楚講授思路以及應對的措施,在明確整個課堂環節的基礎上教師才能夠更好地將知識傳遞給學生。精致、優秀的課件也能夠向學生傳遞認真做事情的態度,對學生的學習品格也具有一定的影響。而互聯網技術既能夠為教師的課件準備提供豐富的資源和技術支持,又能夠拓寬教師搜集資料的渠道和學習的途徑,讓教師在不斷交流和學習中創新和完善教學的方式,使課件更加新穎。
首先,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的內容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豐富課件的內容,放入文字、圖片以及視頻等素材,使學生在學習時能夠獲得多方面的感官體驗,這樣才能夠讓課件充滿吸引力,提高課堂的趣味性。例如五年級教師在講授課文《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紅樓春趣》時,一般會將文字和圖片結合起來向學生展示,借助一些代表人物以及事件的圖片加深學生的理解。而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可在備課上實施改革,從動畫或者影視片段中截取有意義的教學短片,制作成微課,并將該微課應用在課程導入環節,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當然,教師還可以選擇故事中主人公的其他文字描述以及相關短視頻作為補充,在課件的最后展示出來,以此引導學生對主人公進行深入的思考,提高他們的興趣,還能夠促使學生主動投入名著閱讀學習中。
其次,教師在制作課件時,要充分利用各種互聯網技術豐富課程導入的形式,例如上文中提到的微課,就可以作為課程導入的輔助工具,微課的簡短、靈活更加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所以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層次學生準備不同的微課內容,制作備用課件,這樣就能夠讓所有學生都獲得進步,真正貫徹課程改革中以生為本的理念。比如課文《景陽岡》中描寫武松的片段非常多,為了讓學生學會分析人物,教師可以根據“你是否喜歡武松”制作兩個微課課件,面向回答“喜歡”的學生的微課中列舉一些描述武松膽大、英勇的片段,同時對其值得贊揚的描寫片段進行分析,配上文字、朗讀音頻和影視片段等素材,讓學生產生共鳴。而面向回答“不喜歡”的學生的微課中,通過展示武松的固執、自負等缺點去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另外,教師還可以提前用相關軟件制作好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對文章中的人物和事件進行分析。
最后,在整個備課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網絡交流平臺、教研平臺瀏覽更多優秀的教學課件和教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整合;還可以利用相關軟件記錄自己備課的流程和經過,為今后的反思和總結做好準備,不斷提高備課效率。
(二)利用互聯網優化課堂教學方式
當前電子白板、微課、微信以及短視頻等都開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發揮作用,創新改革之路其實也離不開這些輔助工具的支持。投影和交互式白板能夠用于創造更加立體和真實的課堂,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體驗需求。微課的應用也可以很靈活,除了上文提到的課堂的導入環節可以應用微課,教師還可以在練習環節甚至是游戲環節中靈活運用微課。
比如在講授六年級上冊課文《草原》時,教師可以營造這樣一個課堂氛圍:先播放有關我國蒙古草原的宣傳片,讓學生了解草原的位置、地勢等,從短片中感受草原的靈秀風光。真實意境的展示可以強化學生對草原的感知,便于他們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語言描寫的細膩和真實性。在學生全面了解課文的含義后,教師可以播放草原宣傳片以及音樂,讓學生跟著宣傳片的節奏,用朗讀散文的方式給宣傳片配音,將文章語言與宣傳片結合起來,以此來突出我國草原風光獨特的魅力,讓學生感受作者對草原的情感。這樣的意境,有利于學生投入學習,提高教學的效率。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用網絡收集不同草原的圖片和信息,擴大課件的知識容量,拓寬學生的視野,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微信是一個便捷的溝通交流工具,教師可以利用微信朋友圈以及公眾號等功能去構建語文學習的平臺,例如以單元為單位在公眾號上發表學習目標總結,讓學生可以提前了解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針對利用微信學習的內容進行反饋,再根據學生反饋的情況開展教學,從而提高課堂的效率。4D0A12F0-B024-4D33-BECF-69D19EDF0C7A
(三)創建課堂網絡學習平臺
在“互聯網+”背景下,課堂教學創新的重要趨勢就是將課堂延伸至課外,使教師的教學不再受到課堂地點和時間的限制。教師要充分了解互聯網的智能化特點,結合信息技術的各種優勢來搭建智慧學習平臺以及其他可供學生學習的網絡空間,將豐富的資源放在平臺上,供所有學生去選擇和探討。教師可以通過這些平臺清晰地了解學生想要學習和已經學習了的知識以及他們的疑惑,這樣教師就能夠有針對性地制訂科學的教學方案,在課堂上教學時,學生也可以有目的地參與探索,學起來也會更加有動力。同時,教師還可以將網絡學習平臺上學生的反饋作為教學的參考,在課堂上對學生交流的內容進行點評,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當學生發現自己提出的問題被教師重視時,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也會提高。
例如在講授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的課文《落花生》時,教師可以在網絡平臺上構建有關《落花生》的學習空間,并且列出這樣的學習任務單:“朗讀課文的第一部分,思考這一段先寫了什么,再寫什么,說說種植花生的過程;通過自主朗讀思考‘居然的意思,并且有感情地讀出收獲花生之后的驚喜;自由朗讀課文3-11自然段,關注和標記描寫花生好處的句子;體會父親的話語。”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拿出課堂學習的認真態度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索,此類探索中學生不受課堂的限制,既可以與同學自由交流,又可以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真正實現深入學習。另外,教師也可以將已解決的問題放在網絡平臺上供學生去總結和反思,使教師的教學真正與學生的學習結合起來,從而構建一套教與學相互影響的優良機制。
(四)開展差異化教學
“互聯網+”背景給在語文課堂開展差異化教學提供了更有利的技術支持和保障。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該充分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教師需要因材施教,幫助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和學習特點發展自身。以往由于教師對學生的了解、觀察以及評價途徑有限,難以實現對所有學生的全面了解和分層教育,而運用互聯網技術可以打破這個僵局,給教師開展差異化教學提供充分的保障。
首先,教師可以利用智能軟件對學生進行全面測試,對于學生的課堂表現,教師可以利用軟件通過關鍵詞進行智能評估,結合平常的測試對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等進行更客觀的評價。雖然這些不能完全作為因材施教的依據,但是可以推動因材施教的實施,也可以降低教師的工作量,便于教師深入探究差異化教學的方案。
其次,教師在課堂上,就能夠結合智能軟件評價的結果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和分層,同時還可以采用智能記錄的方式對學生不同階段的變化和進步進行記錄,這樣教師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受到教師的關注和指導,從而幫助學生實現個性化發展。同時利用智能軟件教師還能夠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習慣去了解學生的優缺點,這樣教師就能夠針對學生采取科學的指導方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最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分層、分組結果利用微課、微信等發布不同難度的學習任務,或者以闖關的形式去區分不同難度的作業,以此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有所提升,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比如在六年級上冊“學寫倡議書”的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的學習任務分為這幾個層次用微信發布出來:第一,滿足倡議書要求;第二,把握倡議書的中心內容;第三,正確使用倡議書的語言;第四,提高倡議書的號召力。同時在每一個任務下給予學生答題的空白區域,學生可以嘗試一步步地進行答題,教師則可以對學生的答案進行綜合匯總,從而了解學生的實際能力。
(五)利用互聯網進行評價總結
“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對學生作業和測試的檢查評價工作會更高效,但是當下這種模式被應用得并不廣泛,因為學生的作業存在差異,而互聯網智能化的研究還有待加強,但是教師仍然可以借助互聯網相關技術進行一些有效的檢查和評價。例如在評講作文時,教師可以使用掃描投屏的方式將學生的作業隱去姓名放在屏幕上,然后指導學生對作文進行評價,讓他們自由地發表意見,這樣可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錄制短視頻的方式對學生的作業進行評價,然后發送給家長,讓家長和學生共同學習和糾正,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學生學習創新途徑
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無論是面對課前的預習還是面對課后的復習,學生都可以充分利用各種智能軟件以及互聯網資源來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了,教師在課堂的教學也會更加輕松。
例如,在預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搜集互聯網資料去了解文章的歷史背景以及作者的寫作意圖。例如學習課文《金色的魚鉤》《將相和》《草船借箭》等時,學生就可以通過在課前對文字資料、圖片等的閱讀,對文章中的歷史人物、歷史背景等產生一定的了解,于是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就可以迅速跟上老師的講課進程。
在學習文言文、詩歌等體裁時,學生需要通過反復朗讀去體會語言的魅力。此時學生就可以利用手機的錄音功能錄制下自己朗誦課文的過程,再通過聆聽和糾正讀法實現自主探索和學習,找到更佳的朗讀節奏和方式,這樣的反復練習有利于提升語文素養。比如五年級上冊課文《少年中國說》的第二自然段中使用了多種事物來贊美“少年中國”,同時使用了比喻、排比等多種表現手法,朗朗上口,充滿了氣勢和美感。因此,學生在錄制時可以嘗試使用不同的語氣和節奏去朗讀,在聆聽時感受哪種方式更加感染人,如此學生能夠更深入地體會文章的內涵。
結語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改革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不斷創新,從備課、教學以及學習和評價等方面打造全新的教育模式,展示互聯網在教學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在當下的教育改革中,互聯網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一員,相關工作者仍然需要加強對其應用的研究,推動我國教學的深入發展。
【參考文獻】
李莎.“互聯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探索[J].好家長:創新教育, 2018(13):1.
羅米米.“互聯網+”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改革芻議[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19(6):82.
肖清華.“互聯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與創新探析[J].數碼設計(上),2019(8):109-110.
邵日高.“互聯網+”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改革與創新[J].課外語文,2020(12):92-93.
涂學明.“互聯網+”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創新分析[J].文淵(小學版),2019(8):88.4D0A12F0-B024-4D33-BECF-69D19EDF0C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