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曹俊 錢珊

摘 要:近年來社會飛速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尤其是環境專業方面的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多。但是目前高職環境專業在人才培養中存在頗多問題,如辦學理念不清晰、課程體系缺乏科學性、社會競爭力差等。因此,為了能有效提升人才培養水平,高職院校在組織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中,應該加強對職業技能的重視,使其與教學工作有效銜接,保證學生在參與技能大賽的過程中,自身素養和水平能得到整體提升,促進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增強,從而讓學生可以朝著更好的方向邁進。
關鍵詞:技能大賽 高職環境專業 人才培養
在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加強對環境監測技能大賽的舉辦和參與,除了能促進高職環境專業教學改革外,還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環境監測技能水平,增強學生的整體專業素養和能力,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等方面發揮重要的引領作用。因而,為了能提升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高職院校應該高度重視技能大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確保學生能通過技能比賽,全面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和能力。[1]
一、技能大賽對高職環境專業人才培養的價值分析
近年來,社會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對于環境類人才的需求也逐年增多。為了可以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需求,高職院校在開展教育教學工作中,應強化對專業人才實踐技能的培養。目前開展的環境監測分析類技能大賽,通常根據行業發展趨勢以及工作崗位需求而定。并且,依托于技能大賽,把各個企業文化需求融入其中,對內容進行合理的設計,以保證學生在參與比賽的過程中,可以提升自身技能,從而促進高職環境專業人才培養效果的提高。這類技能大賽,除了能增強學生的整體水平和素養之外,還可以實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提高學生的整體技能。
遵循“從簡單到復雜”的認知規律和“從初學者到專家”的職業成長規律,在分析環境監測技能大賽項目的基礎上,依據整體設計、分段實施、有序銜接、遞進培養的思路,必須開設培養學生科學、人文、身心素質的公共基礎課程,引入環境監測技能大賽的項目直接轉化為項目課程,將環境監測技能大賽的知識點和技能點直接轉化補充為新的課程內容,構建以技能大賽項目為引領,以新時代行業企業對環境監測從業人員道德素質、綜合職業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需求為導向的環境專業課程體系。職業文化素養領域層面:開設思想道德系列課程,引導學生設定人生目標,樹立創新創業理想;開設人文類課程,完善學生的人格修養,引導學生如何做人;開設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典型項目,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基本專業常識和經驗,使學生具有適應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和時代變化的能力;開設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培養學生就業意識,幫助學生掌握求職技巧和創業所需能力;開設大學生創業基礎課程,使學生掌握創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為學生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供思路和方法。
結合技能大賽的具體要求,針對現階段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各種不足和問題,對環境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明確、科學的分析,并依照實際現狀,有針對性地制訂培養計劃,確保可以為社會培養出更多高技能高水平的環境方面人才。同時,也可以根據技能大賽的具體要求,在對行業整體發展情況充分了解的前提下,有側重地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調整,并按照產業發展趨勢,對環境專業課程進行優化和改革,將課堂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有效銜接起來,以便人才培養能更加有針對性。[2]從整體的角度上分析,將技能大賽作為高職教育教學的基礎,除了能進一步增強高職院校環境專業人才培養水平外,還能提高教師以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對高職院校的全面發展有很大促進作用。[3]
二、高職環境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與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職教育的起步相對較晚,但是隨著教育體系的不斷改革和國家對教育工作越來越重視,高職教育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我國目前高職高專環保類學校數量相對較多,而具有環境類專業的院校更是逐漸增加。然而,在實際的環境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由于管理體制不健全,辦學基礎較為薄弱,再加上發展速度相對較快,使得高職院校環境專業人才培養出現了頗多問題,不僅影響了教育教學工作的有序開展,也阻礙了學生整體水平和能力的增強,不利于其今后發展。
(一)環境專業課程體系缺乏科學性
就目前來看,高職院校環境專業教學工作在實際開展過程中,雖然院校以及教師的重視程度相對較高,并能主動革新教學模式和理念,但由于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使得課程在開展過程中,整體存在滯后性,課程開設比較隨意。并且,課程的設置以及體系結構等,與普通高等教育存在較強的相似性,不能將高職自身的結構體系以及模式充分凸顯出來,獨特性不強,也沒有依照相應崗位技術要求,有針對性地對課程體系加以建立,致使高職環境專業人才培養缺乏實效性,與市場需求存在較大差異,不能滿足當前市場的整體發展需求。這一情況的存在,除了會影響環境專業人才培養效果之外,也阻礙了高職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對院校的良好發展非常不利。[4]
(二)辦學理念缺乏清晰性
在具體的高職環境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除了課程體系不夠健全,存在較強的不合理性之外,辦學理念也經常模糊不清,無法精準地對職業進行定位。高職院校在發展建設期間,常常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混淆,對學生的學習成績較為注重,忽視了高職學生的職業性。并且,在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過于注重學生的學術研究,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綜合培養,致使學生無法與崗位需求相匹配。此外,在教學過程中,對專業學科的建設較為關注,沒有意識到專業建設的必要性,最終使得專業人才培養不夠科學,影響了學生整體技能和水平的提高。[5]
三、技能大賽對提升高職環境專業人才培養水平的促進
在高職環境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開展技能大賽能有效地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有很大促進作用。故而,為了能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效果,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應該加強對職業技能大賽的重視。
(一)促進學生學習以及教師教學
與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加強對高職教育工作的重視,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培養更多技能型人才,可以更好地滿足社會對專業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所以在高職教育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應該將培養學生技能作為主要的辦學方向,讓學生可以零距離上崗。在實際的環境專業人才培養期間,需要加強技能大賽訓練,動員學生人人參賽,使技能大賽制度化、規范化和常態化,形成“人人參與,個個享受”的技能比賽格局,同時讓技能大賽標準和要求貫穿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通過比賽來促進教學和學習,借助比賽來增強學生專業技能和素養,從而為其今后上崗打下良好基礎。一方面,充分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在技能大賽中,學生如果想要獲得良好的成績,不僅要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以及實踐技能,也應該加強自身創新意識以及競爭意識的培養。要引導學生平時多多練習,促進學生專業認同感的增強。[6]另一方面,建設高水平的師資隊伍。通常情況下,教師的實踐能力以及專業水平對學生參加技能大賽的成績有直接影響,因此,為進一步提升環境專業人才培養水平,將技能大賽的價值和作用發揮出來,教師應該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技能大賽。在比賽過程中,教師通過與學生共同參與,可以深層次了解行業對人才培養的具體需求,明確相關崗位對學生技能的要求,以便進一步增強教師的職業實踐技能,促進其專業水平的提高,從而更有效地推動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培養。
(二)促進實驗實訓條件的完善
在高職院校教育教學中,實踐教學極其關鍵,而實訓條件作為高職環境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礎,必須要加強重視。通過開展技能大賽,各個學校在參與過程中的差異性會體現得淋漓盡致,諸如實訓室建設以及相應的儀器設備方面,部分學校的資金投入力度相對較大,能強化實驗室以及實訓室的建設,不斷對相應的實驗條件加以完善,盡可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實驗空間。而有的院校只是單純地為了參加大賽,借其他實驗室來對學生展開培訓。還有的院校為了能讓學生獲得優異成績,在資金上投入相對較大,積極引進儀器設備,與企業合作辦學,不斷優化實驗以及實訓條件。所以,依托于技能大賽,高職院校能明確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積極地進行改進,加大建設力度,能主動運用先進的設備以及技術,從而促進環境專業人才培養水平的提高。[7]
(三)促進教學方法及手段的革新
在高職環境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依托于技能大賽,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以及能力。在環境技能大賽中,涉及水質、大氣、土壤等多個指標的監測分析。在實際參賽過程中,參與的院校通常相對較多,與此同時,學生的水平也存在很大差異。例如水環境監測項目水質高錳酸鉀鹽指數測定,有的學生由于在學校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所以在主觀上錯誤地認為采樣環節最為簡單,不需要根據相應的標準和流程進行,最終導致在參加比賽過程中在采樣環節丟分。在進行水質高錳酸鉀鹽指數測定過程中,往往會嚴格考核滴定管校準等環節,在這一比賽環節中,部分學生不能依照國家標準進行操作,從而導致比賽無法獲得優異成績。當然,在實際比賽過程中,依然有很多學生能夠嚴格按照操作流程進行,整體的技能和水平較高,能靈活地對理論知識加以利用,實驗操作過程十分嫻熟。這一現象也充分表明,這些高職院校對實驗教學的重視程度非常高。對此,將技能大賽作為基礎,高職院校在開展環境專業課程教學中,可以有針對性地對教學模式和理念進行優化,加大革新力度。并且,利用現場案例以及模擬現場等教學方式,可以將理論與實踐有效銜接,保證環境監測類課程教學效果的整體提高。
(四)促進環境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
高職院校在對環境專業人才培養期間,將技能大賽作為基礎,有效地開展各項教育教學活動,可以進一步優化教學理念,明確課程的整體目標,全面地改革課程體系,加大創新力度,從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同時,在課程內容以及結構上,可以進一步調整,合理修訂,能結合當前市場對人才的實際需求,有依據地進行設計,不斷地進行改進和完善,保證教學工作在實施中,能夠和行業人才需求相一致,從而讓學生朝著更好的方向邁進。此外,依托技能大賽,在進行環境專業人才培養中,也能有效制訂培養計劃,以便在技能大賽的影響下,高職環境專業人才水平得以全面提升。
(五)促進工匠精神的德育教育
工匠精神就是一種追求極致、精益求精、勇于創新的做事理念,是對待工作的一絲不茍、專注細節、精雕細琢、敬畏擔當,是一種愛崗敬業的堅持和態度。其內涵主要體現在:專注、精益、敬業、創新。新時代的工匠精神除了具有廣義上的工匠精神內涵,更是賦予了其強烈的時代意義。一方面要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工匠精神文化,繼承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另一方面要吸納歐美優秀的職業文化,追求卓越的產品品質和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
分析環境技能大賽標準,結合企業實際要求,對環境工程技術專業工匠精神培育指標進行了量化(見表1)。
職業技能大賽參賽人員必須要將自身思想與成果、作品融合起來,秉承自身信念鑄造獨具一格的特色產品。此種情況下,參賽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綜合能力,除了基本技能造詣,還應具備創造性思維與自我超越的精神,以及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參賽人員應積極提高自身技能造詣。職業技能大賽中,技能水平是參賽人員日積月累形成的,這種積累是工作所追求的精益求精與自我超越的精神。參賽人員應積極規范自身心態與價值觀。實際比賽中,參賽人員應不斷規范自身心態與價值觀,明白比賽的精髓在于創造生命力長遠的優秀的作品,可在其中融入自身思想,才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這促使參賽人員在職業技能比賽中摒棄“只分勝負不看人情世故”的心理,保持良好的參賽人格。舉辦職業技能大賽,還應提倡高水平低較量思想,即大賽舉辦人員不宜過分宣傳比賽的競爭性,不應將參賽人員引入“你死我活”的局面,應在比賽中宣傳相互切磋與學習,引導參賽人員相互欣賞與認可,形成“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比賽局面。事實上,職業技能大賽的根本意義并非在于產生的冠軍數量與質量,而是優秀成果與產品的創造。職業技能大賽,不應向觀眾呈現激烈的廝殺狀態,而應在充分發揮工匠精神的基礎上,完美演繹技能,從根本上將技能大賽與工匠精神完美融合。參賽與舉辦人員要及時轉變思想,正確理解工匠精神內涵,追求精益求精。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高職環境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將技能大賽作為基礎,除了能讓環境專業人才得到科學培養之外,還能營造一個相對良好的育人氛圍。因此,高職院校應將技能大賽作為基礎,結合當前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各類問題,積極地進行革新,從而培養出更多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環境專業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劉東菊,湯國明,陳曉曦,等. 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對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影響力研究[J]. 職業技術教育,2015(10):30-34.
[2] 李俊鵬. 技能大賽對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有效促進的實踐[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19(1):180-183.
[3] 馬明輝,周一帆. 打造實驗技能大賽系列平臺構建實踐育人長效機制[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7):183-185,193.
[4] 石碧清,羅永軍,王雪. 依托技能大賽提升高職環境類專業人才培養水平[J]. 教育與職業,2019(9):177-178.
[5] 陳洋. 依托技能大賽提升高職環境類專業人才培養水平的對策分析[J]. 低碳世界,2019(34):251-252.
[6] 馮新,萬俊杰. 高職環境專業技能競賽引領教學改革的對策和路徑研究與實踐[J].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4):152-155.
[7] 呂永霞,張廷玉,李曉華. 技能大賽視角下高職院校環境專業人才培養現狀以及模式創新思考研究[J]. 財會學習,2018(24):216,220.
基金項目:漢江師范大學校級教研項目“技能大賽對提升高職環境專業人才培養水平的探討” (2015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