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亮霞
摘要:目的:探析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影響。方法:將本院92例腦卒中偏癱進行分組,常規組、康復組都為46例,分別施行常規護理、常規護理+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比其效果。結果:康復組護理后的NIHSS評分、Fugl-Meyer評分、SF-36評分、護理滿意度優于常規組,P<0.05。結論: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用于腦卒中偏癱患者護理中的效果較好,有利于患者康復,可促進患者各項功能的盡快恢復,且可提高護理質量,可推行。
關鍵詞: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腦卒中;偏癱;運動功能;生活質量
腦卒中作為臨床上一種常見、多發的病癥,患病率高,且危害性大,可導致殘疾甚至死亡[1]。該病同時具有病情變化快、難治愈的特點,大多數患者即便及時獲得正確治療,也常遺留后遺癥,偏癱就是其中之一[2]。偏癱會嚴重影響患者的運動功能,導致其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質量因此下降,所以應積極預防腦卒中后偏癱的發生[3-4]。而對于已經發生偏癱的患者,必須強化護理,實施康復指導,以讓患者的運用功能得到盡早恢復,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提升。為此,現對本院92例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兩種護理模式及效果進行分析,旨在明確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施行優勢,總結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神經內科的2021年2月~2022年2月的92例腦卒中偏癱患者,根據不同護理模式分成常規組與康復組,每組均為46例。常規組:男女比例24:22,年齡56~85(68.33±6.54)歲;病程0.5~6年(2.55±1.02)年;疾病類型:缺血性腦卒中、失血性腦卒中比例29:17;病灶部位:頸內動脈、椎-基底動脈比例26:20;患病側位:左側、右側比例31:15;合并癥:高血壓10例,糖尿病9例,心臟病5例。康復組:男女比例25:21,年齡56~87(68.37±6.50)歲;病程0.5~6年(2.58±1.00)年;疾病類型:缺血性腦卒中、失血性腦卒中比例28:18;病灶部位:頸內動脈、椎-基底動脈比例27:19;患病側位:左側、右側比例30:16;合并癥:高血壓10例,糖尿病9例,心臟病5例。對比兩組基本資料,P>0.05。
1.2 入組條件與排除規定
入組條件:(1)經頭顱CT或MRI等檢查確診,滿足臨床診斷規定[5],均處于恢復階段;(2)單側偏癱;(3)對研究知曉、自愿加入。
排除規定:(1)腦卒中發病前發生偏癱;(2)顱內感染;(3)主要臟器疾病;(4)癌癥;(5)精神病。
1.3 方法
常規組施行常規護理??祻徒M:施行常規護理+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包括(1)體位護理:告知患者采取正確體位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并予以必要的指導與示范:患側上肢外展、外旋,伸展肘部,后旋前臂,伸直腕部、手指,拇指外展。及時(2h/次)提醒、協助患者變換體位。(2)按摩患肢:運用按、滾等方法按摩患側四肢,要求患者遵照康復師的指令做內收、外展等動作,并遵照一定的順利(肢體從上至下,關節從大到?。﹫绦?,手、肩及踝關節是關鍵按摩位置。(3)坐位鍛煉:患者俯臥時將其床頭上抬30°,取坐位時,一段時間后床頭上抬至40°左右,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4)上下床鍛煉:能夠站立的患者,指導、幫助其進行下床鍛煉,側臥于床沿30cm內的位置,手掌撐住身體慢慢坐起,2min后在助步器的輔助下緩慢站起,再慢慢挪開臀部、患肢,最后坐在床邊。(5)站起與坐下鍛煉:坐于50cm高的椅子上,健側下肢負重,患側下肢1/2負重,助步器放在椅子前面,患者一只手抓住椅面,另一只手放于助步器上,向前挪動臀部,兩膝稍彎曲,慢慢站起來,身體隨之向后挪動,兩腳接觸椅邊,慢慢把身體重心降到患側上肢,扶著椅子扶手慢慢坐好。(6)步行鍛煉:選擇大小合適、舒適性較好的運動鞋,在平地上進行鍛煉(可借助助步器),肘部彎曲30°,抓穩助步器的把手,健側下肢負重,兩腿分開站立,按照助步器-患側下肢-健側下肢的次順進行鍛煉,平地步行鍛煉后可慢慢過渡為獨立步行、越障步行等鍛煉。(7)生活能力鍛煉: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量身制定鍛煉計劃,包括洗漱、穿衣、吃飯等日常生活行為。
1.4 觀察指標
(1)神經功能:采用NIHSS評分法,共42分,評分越低越好[6]。(2)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運動量表,共100分,評分越高越好[7]。(3)生活質量:運用SF-36評分法,內容包含4項,總結100分,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改善效果越好[8]。(4)護理滿意度:指導患者填寫問卷,分為好評、中評、差評,護理滿意度=好評率+中評率。
1.5 數據統計
運用SPSS21.0軟件,計量、計數資料以()、%表示,行t、x2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神經功能比較
康復組護理后的NIHSS評分低于常規組,P<0.05。如表1。
2.2 運動功能比較
康復組護理后Fugl-Meyer評分比常規組高,P<0.05。如表2。
2.3 生活質量比較
康復組護理后SF-36評分比常規組高,P<0.05。如表3。
2.4 護理滿意度比較
康復組護理滿意度比常規組高,P<0.05。如表4。
3討論
腦卒中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常見病因包括高血壓、冠脈粥樣硬化等,腦部血流受阻,繼而出現缺血、缺氧,會造成神經功能損傷。偏癱是腦卒中患者康復期治療的常見問題,于合適的時機指導患者開展循序漸進地進行康復訓練,可以讓患者的患肢得以盡早恢復,也能促進患者其他功能的恢復,同時也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使其盡早康復。目前認為,在腦卒中患者病情平穩后且生命體征恢復正常的情況下,應盡快開展康復訓練,這樣能夠避免機體各項功能的衰退,更利于病情的康復。
本研究發現:經過一段時間的護理后,兩組患者NIHSS、Fugl-Meyer、SF-36的評分均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且康復組的改善幅度更大,提示康復組患者上述指標的恢復效果更好,即康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運動功能及生活質量都有了顯著的提高,而在護理滿意度方面,康復組較高,說明康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更加認可。
由上分為證實,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用于腦卒中偏癱患者護理中的效果較好,有利于患者康復,可促進患者各項功能的盡快恢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神經功能、運動功能及生活質量,患者滿意度高,可推行。
參考文獻:
[1]田虹,謝紅梅,劉志敏,等.連續康復護理模式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生活能力及相關血液指標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21,30(26):2946-2949.
[2]李金霞,劉洪軍,李凌燕,等.穴位按摩聯合早期康復護理對中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腦血流量、自理能力及FMI水平的影響[J].四川中醫,2019,37(8):211-213.
[3]陳琴芬,陳敏華,陳曉紅,等.早期康復護理對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的應用效果觀察及對生活質量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20,58(20):174-177.
[4]周秋麗,蔡夢廷,林小妹,等.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生命質量及睡眠質量的影響觀察[J].世界睡眠醫學雜志,2020,7(11):1979-1981.
[5]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各類主要腦血管病診斷要點2019[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9,52(9):710-715.
[6]權瑞,成翔,張錦,等.康復護理路徑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與神經功能缺損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16(15):153-155.
[7]謝碧靈,鄒沁,田玉.肌電生物反饋聯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的臨床研究[J].川北醫學院學報,2020,35(2):350-353.
[8]陳穎,李翠娥,黃波,等.中醫辨證護理聯合綜合性康復訓練對腦梗死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20,36(5):1066-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