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琴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一、案例背景
作業不僅是課堂知識教學的延續,同時也是培養學生積極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但是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面,小學數學作業的價值卻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教師經常會通過大量給學生布置作業來達到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目的,給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帶來了很大的負擔。現如今,雙減政策應運而生,向教師直接闡述了優化作業設計的重要性,給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也帶來了很大的改變。
《確定位置》這一節內容是西師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在學習這一節知識之前,學生就已經學習了基本的方位知識,并且擁有了比較豐富的相關生活經驗,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目的是讓學生從數對的角度上來進一步學習如何確定位置,從而發展學生良好的空間概念。
二、案例設計與實施
1.預習作業設計與實施
觀看下面的這張班級座位表,回答下面的問題
這張表格是陳4的班級座位表,你可以說出陳4所在的位置嗎?
要想快速地說出某個學生的位置,最重要的是_______
你還可以通過班級座位表來提出什么問題?
這次的作業設計使用了學生十分熟悉的一個排座位情景,讓學生初步了解怎樣使用數對來描述位置。在上課之后,我再使用詢問的方式來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在作業當中收獲的成果,發現大部分學生的預習效果是比較不錯的,學生可以第幾排、第幾個等方式來表達出某個學生的位置,但是還是有一部分學生只能使用自己之前學過的知識,用上面、左邊、右邊等方式來描述。于是,針對對學生預習作業完成的情況,我再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適當的調整,確保全體學生都可以形成“第幾排,第幾個”的基本認識,之后再正式引入數對的概念,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2.實踐性作業
作業:我們學校馬上就要舉辦一場運動會了,到時候,我們每個班級都要在運動會上入場,在全校師生面前亮相,那么大家一起來開動腦筋想一想,我們在入場的時候可以使用怎樣的隊形呢?
(特殊說明:學生需要結合本班的人數,最好還能夠結合班上學生的身高問題,合理地設計包含美好寓意的隊形)
這個作業我是要求學生以小組的方式來完成的,并且沒有對學生提出特別固定的要求,學生可以用文字來說明,也可以直接將自己小組的設想用圖紙的方式繪制下來。
這樣的作業很好地引起了學生的實踐興趣,在檢驗作業的環節,我讓各個小組輪流去展示自己小組制作出的成果。有的小組將隊形設計成了“體”字,目的是響應本次的運動會主題,有的小組嘗試將隊形制作成中國結,有的小組將隊形設計成了“團”字……學生們在教室里面展示出了各種各樣的想法。而在讓學生展示成果的同時,我也注重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小組在設計的過程中所參考的思想,并且讓學生講一講要想完成這種隊形,需要重點關注哪些信息,并且引導學生從數對的角度上來發表意見,想一想可以將誰放在(0,0)上,從而提升排隊的效果。
三、案例反思
這次的作業設計和實施不僅讓學生有了全新的體驗,我自己也從中收獲了很多的感悟。和以往的作業設計不同,真正地從學生的興趣和發展需要角度上來設計作業,可以讓教師和學生都產生身心愉悅的感受,從而明顯提升教學的效率,促進教學相長。而從學生的實際表現來看,基于學生主體的綜合性作業設計具有以下的優勢:
首先,學生在作業反饋環節中的參與程度明顯提升。在以往的作業反饋環節,由于設計的作業內容大多是計算形式的,重點考察學生的計算能力,所以教師檢驗學生作業的方式也就是評判對錯,學生很難表達出自己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導致這一環節變成了枯燥乏味的活動。但是在綜合性作業檢驗的過程中,很多問題需要學生用語言的方式來表達出來,從而使學生有了更多的機會去真正參與到對自己、對他人的評價中來,進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傾訴意識,愿意和教師以及其他學生進行交流,從而提升這一環節的效果,并且讓學生得到更加公正客觀的評價。
其次,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以往的作業設計中,強調學生解題能力的提升,忽視了數學知識和學生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導致學生雖然看似能夠解決應用題,但是卻很難真正地將自己學到的知識和現實生活融合在一起。但是在綜合作業設計中,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跨學科學習以及實踐性學習,讓學生從生活的不同角度上來解讀數學知識,可以有效地引起學生對現實生活中數學問題的關注,從而使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得到明顯的提升。
因此,從雙減的目的出發,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設計具有綜合性特征的作業,幫助學生擺脫題海戰術,在快樂、自由的探索中學習數學知識、獲得素養提升。其中,教師應當遵循以下的原則:
實踐性原則:在親身體驗中獲得的知識可以更長久地保留在學生的腦海中,讓學生形成清晰、深刻的印象,對于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教師要改變過去教學中一味給學生布置書面作業的方式,加強對實踐性作業的設計,鼓勵學生手、腦、口并用,讓學生獲得更加多元化的體驗。
綜合性原則:雙減政策的落實是對全體教師的一次考驗,也是為了落實素質教育所做出的一個重要決策,面對雙減,教師要進一步認識到培養學生良好綜合素質的重要性,因此,教師要改變對數學學科的單一認識,形成寬闊的視野,加強對多學科融合作業的設計,引導學生用更加開放的目光去看待數學,使學生能夠將數學、語文、科學等方面的知識結合在一起,從而更大限度地挖掘出學生的智力潛能。
適量性原則:雙減需要教師在減輕學生課下學習負擔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因此,減輕負擔是基本,提高質量是目的。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形成科學的教育理念,避免設計過量的作業而導致學生產生心理上的負擔,使學生產生厭惡數學的情緒。教師要對學情進行充分的掌握,了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結合科學的教育理念來確定作業的量,提高學生對數學作業的接受程度,使學生獲得科學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張強峰.聚焦教學設計,優化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新課程,2021(48):176.
[2]姚蕊.小學數學主題單元教學設計的原則及策略[J].中小學教師培訓,2021(11):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