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敏
摘要:幼兒社會性的發展,一方面是在他們與成人的交往中進行的,另一方面則是在與他們的同伴交往中進行的,同伴中的交往是指兒童與同年齡階段的伙伴之間的交往。大家年齡相近,興趣一致,支配權平等,有一種自由寬松的氛圍,幼兒可以充分表現自我、發現自我、肯定自我,心理感受積極而愉悅,對幼兒來說,那才是真正屬于他們自己的社會。這種同伴交往,隨兒童年齡增長而增加,成為其社會性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游戲也是幼兒的主要活動,他是幼兒社會交往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幼兒的集體性游戲對他們社會性的發展更是有著重大影響。
關鍵詞:幼兒 交往 社會性 發展 游戲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社會對人的要求,通過交往,人們能夠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協調彼此之間的關系,達到共同活動的目的。幼兒時期的交往對幼兒的成長極為重要,它能促進幼兒更好地適應社會。未來社會需要我們的下一代具有較強的社會交往能力。
一、幼兒之間的交往對幼兒起著重大的作用
幼兒社會性的發展一方面是在他們與成人的交往中進行的,另一方面則是在與他們的同齡伙伴的交往中進行的。在兒童心理發展上,幼兒之間的交往比幼兒與成人間的交往具有更為重大的意義,因為只有在幼兒之間的互相交往中,兒童才能學會在平等的基礎上協調各種關系,并且在集體活動中與同伴們齊心協力共同完成任務。也就是說,幼兒只有在與同伴的交往中才能充分發揮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充分發揮自己的活動積極性,有助于幼兒自我意識的形成,認識自己。這種交往也有助于幼兒重新協調他們與成人的關系。兒童在活動中對同伴的依從性增強,就必然減弱他們對成人的依從性。這樣也就促進了幼兒與成人,尤其與父母之間的相互作用,逐步改變幼兒對父母的單方面的順從態度。如幼兒園小班幼兒的依從性最弱,他們相互之間的交往比較少,因而相互之間的影響也就很小,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同伴的依從性有增強的趨勢。所以要給幼兒創設交往的環境和機會。如剛入園的孩子對陌生環境和陌生的人往往會產生恐懼、不安、焦慮的心理,表現為孤僻、膽小、不合群。針對以上情況,教師應為孩子提供交往的環境和機會,以消除孩子的不安心理,盡快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這時老師可以請大年齡班的幼兒到班里為小朋友表演節目、講故事、交朋友,跟他們做游戲,在和哥哥姐姐交往中,慢慢使幼兒解除孤獨、害怕的情緒,使他們感受到友愛、歡樂,同時,學會交往。這樣,出使大年齡班的幼兒懂得了交往中必須有責任心、互助心。
二、幼兒的集體性游戲對幼兒的交往有著重大影響
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教師應給孩子充分的游戲活動的時間,幼兒可以在這種游戲過程中培養與同伴的協作精神,學會如何遵守活動規則、服從別人,如何共同努力完成任務。在游戲中,幼兒還可以反映和學習成人社會的活動,特別是角色游戲,幼兒在交往中必須要敢講話、愛講話,消除羞澀、膽小的心理,克服任性、霸道的個性。特別是角色游戲可以使幼兒學會不同的交往方式;“娃娃家”中長輩與娃娃、商店的營業員與習主、醫院的醫生與病人。教師在幼兒游戲時應有意識加以引導,幫助他們處理好各種關系,培養幼兒群體意識與合作精神。所以游戲又是幼兒的一種重要的學習形式。
帕頓(M.B.Parten)曾根據幼兒在游戲中合作程度的不同將游戲分為六中類型:無目的行為、旁觀行為、單獨游戲、平行的游戲、結伙游戲和合作游戲。幼兒在各游戲活動中的社會交往。
無目的行為:在小班兒童中能觀察到,幼兒有時在教室走來走去,東張西望,但不知道干什么,通常出現在幼兒缺乏明確的動機以及幾種動機發生沖突的時候。如果教師向幼兒提出一個任務,他就會立即結束這種無所事事的狀態。
旁觀行為:幼兒不直接參加某種游戲,只是站在游戲的小朋友身邊觀看別人活動。這種旁觀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消極的旁觀,即只看不動,另一種是積極的旁觀,即一邊看一邊提出一些建議或評論。積極的旁觀已經包含有幼兒交往的成分。
單獨游戲:一個幼兒和別的兒童都在玩同樣的玩具,但他們之間并不發生交往。由于幼兒都在玩同樣的玩具,因而這一類游戲容易使人造成一個錯覺,表面上看來他們似乎在同游戲,但實際上并沒有交往。
結伙游戲:這是一種沒有組織的共同游戲,表現為這一邊有兩三個兒童在玩一種玩具,那一邊有兩三個兒童在玩另一種玩具,他們之間的結合是偶然的,但他們在共同活動,而且相互之間還可以互相借玩具用。這種游戲在中班兒童已經比較普遍。
合作游戲:這是有組織的集體活動。在這種游戲中,兒童必需遵守一定的規則,服從一定的指揮,這是一種最高水平的交往活動,這種活動在大班幼兒中進行的比較順利。
幼兒在游戲中的交往程度,并不簡單地取決于活動的形式,而受他們心理水平的制約。因為游戲和活動是幼兒進行交往、學習交往技能的最好機會。
三、分享活動,教給幼兒交往的方法
幼兒之間的交往不僅表現為相互合作,也常常表現為相互對立爭吵,一般來說,這種爭吵并沒有故意敵對的成分,但在交往中是不可避免的,教師要加之引導幼兒分清對和不對。學會如何正確地對待自己的意見和別人的要求,如何協調自己與別人之間的關系。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與家人交往,進入幼兒園后,幼兒的活動范圍就從家庭擴大到學校,交往范圍明顯擴大,他們要學會與同伴交往,分享合作。鼓勵幼兒與同伴進行交往。活動后,讓幼兒講述自己的交往過程,和誰一起玩的?是怎么玩的?等等,讓幼兒交流各自的交往方法,體驗交往的樂趣。
同伴關系是孩子最廣泛、最正常的社會關系,成人應給予尊重、理解和支持。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使孩子在與同伴交往中,得到愉快的多方面的健康發展,成為一個樂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
參考文獻:
[1][美]帕普利和奧爾茲著:《兒童世界——從嬰兒期到青春期》
[2]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兒心理學》
[3]兒童社會性發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