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業 仙巍 劉志紅

[摘 要] 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戰略;課程思政已成為新時代我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大氣遙感課程作為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核心課,旨在為國家培養解決大氣環境等領域突出問題的專門性人才,課程思政尤為重要。基于教學大綱,結合學校特色與國家現實需求,深挖“大氣遙感”課程包含的豐富思政元素,通過教學方法改革融合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貫穿到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各個環節,并通過以賽促思想政治教育等途徑完善創新實踐機制,驅動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發展,以此達到專業課程的正確價值導向,為國家培養合格人才,切實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做出貢獻。
[關鍵詞] 課程思政;大氣遙感;元素;創新實踐驅動
[基金項目] 2021—2023年四川省教育廳測繪與地礦類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拔尖卓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研究”(JGCD-2021-09;JGCD-2021-10);2021年度成都信息工程大學一流課程“金課”建設類項目“遙感科學專業‘大氣遙感’課程思政建設”(JYJG2021022)
[作者簡介] 夏志業(1984—),男,湖北天門人,博士,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大氣環境遙感研究;仙 巍(1979—),女,山東青島人,博士,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生態環境遙感研究;劉志紅(1967—),女,新疆烏魯木齊人,博士,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生態環境遙感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2)14-0113-04 [收稿日期] 2022-02-28
引言
生態文明建設已納入國家五位一體建設,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已成為與地學、大氣科學、信息科學、環境科學等學科相互滲透融合的一門新興學科。2021年末,國務院學位委通過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一級學科的交叉學科,使得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培養方案、教學與評價體系、課程思政等顯得越發重要。同時,我校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已入選省一流學科建設規劃。
202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到人才培養體系當中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并作為各種評估與考核的主要內容。但不同專業、不同性質課程,賦予課程思政不同的內涵。即要回答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因此,加強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思政,顯得重要而及時。本文以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核心課“大氣遙感”課程為例,探索課程思政的內涵建設及創新實踐[1,2]。
一、“大氣遙感”課程特點
“大氣遙感”作為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核心基礎課,課程教學內容包含輻射傳輸原理、大氣輻射傳輸方程等數理知識,大氣溫度、濕度、地表參數、氣溶膠、污染氣體、溫室氣體等衛星遙感反演原理與方法,以及大氣遙感前沿知識,包含大氣污染、近地面臭氧污染、碳達峰碳中和及環境工程相關應用等。課程與全球變化、大氣污染、美麗中國、生態環境等國家政策以及“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息息相關。
當前存在大氣污染物偷排亂排、大氣環境參數監測造假、環境工程評估不嚴等現象,這與大學教育目標相悖。因此需合理設計“大氣遙感”課程思政內容,并創新驅動促進教學成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發展的優秀大學生。“大氣遙感”作為工科類專業核心課程,在教好專業知識、促進學生專業技能提高的同時,也要讓學生理解大氣環境相關概念,認識大氣環境問題及其生態效應對國家、人類健康的影響。了解全球變化下相關領域發展進程及熱點,提升認知能力與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環保科學素養,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并傳承科學精神、厚植奉獻精神、愛國主義情懷。
二、教學內容的改革與思政元素有機融合
當前“大氣遙感”課程思政既存在共性問題[3],也有獨特性。這也是當前背景下大氣遙感課程思政的機遇與挑戰。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一)教師方面
專業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識一般較薄弱,不夠重視,教學過程主要關注專業知識傳授。對“教”與“育”的辯證關系思想認識模糊。
(二)學生方面
當今時代,信息爆炸式增長。加上大學生較年輕,對海量信息不能正確分辨,在教師不了解學生價值觀念的前提下,兩者較難深度互動,導致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一般。
(三)教學內容方面
教學內容一般是教材與實際科研的融合,學生較難接觸學科前沿、學科發展,這也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四)教學方法方面
教學方式也較傳統,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一言堂”等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發展背景下的新學生了。同時專業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也普遍不足。導致教師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針對上述問題,教學團隊從如下五個方面開展了課程思政建設。
1.明確課程教學目標。首先要基于本課程的性質等,根據對應的課程思政目標建立相應的教學指標體系,完善課程教學大綱。
2.提煉思政元素。通過文獻、科研項目、教學小組討論、教學考查等多種途徑,精準提煉與時代精神、與專業素養、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思政元素,并形成與時俱進的素材資源庫。通過豐富的案例教學充分激發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只有激發了學生的專業興趣,才能鞏固學生的專業思想,進而學生才會樂于學習,也才能更好地達到課程思政的目的。
3.改進教學環節。如何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內容,并通過有效的方式扎根學生心靈,是教學環節要著力解決的重要問題。將教學討論、課程匯報、翻轉課程、案例教學等手段融合到傳統的講授課堂中,做到潤物無聲。同時,通過創新實踐、競賽等平臺促進學生知識轉化為應用,完善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4.完善教學效果評價體系。教師維度,將課程思政建設的效果納入教學質量評價、專業建設評價中,并形成激勵機制;學生維度,形成思想政治育人效果跟蹤、雙向互動的開放體系。
5.優化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建立包括專業教師、思想政治教師、企事業單位、思想政治基地等不同角色的教學團隊。形成老中青教師傳幫帶、校內外單位互補、多方位促進課程思政建設。
本文針對上述課程思想政治建設的若干方面,建立了思想政治框架如下圖1所示。進而結合教學章節安排,深度挖掘對應思政元素。具體如下。
以第二章輻射傳輸原理為例,由于該章節數學知識推導過多,學生存在厭煩、不愿深入理解等現象。因此通過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也是本專業的大科學家葉篤正、曾慶存先生為例,介紹前輩扎根基礎科學、在大氣輻射傳輸、紅外遙感、氣象衛星應用等方面做出的杰出成就,從而推動我國遙感事業處于世界領先行列。如此,既介紹了本章的重點內容,也展示了學科前沿、激發學生愛國情懷。以第五章地表溫度反演為例,介紹城市熱島效應與地表溫度的關系,進而說明城市空間規劃及土地利用變化的重要性;介紹青藏鐵路及凍土對溫度的敏感性等,激發學生工匠精神、工程倫理素養等。以第十章大氣環境衛星遙感前沿為例,介紹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規劃以及其涉及的大氣遙感的具體科學問題;聯合國關于人類可持續發展的17個問題均與遙感相關,從而讓學生明白國際競爭的背后其實是科學的較量,激發學生為遙感奮斗終生的理想。
三、教學方式改革
不僅要關注知識的傳授,更應該加強學法指導。對于學生來說更為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學習,學生有了該能力,才能正確對待價值觀教育,才能真正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扎根頭腦,才能做到從認知到認理最后到認同。做到分辨是非,而不是喊口號貼標簽。因此,本課程主要進行如下教學方式改革。
(一)構建合理的課堂教學模式
如PBL問題導向教學方法 、TBL小組合作學習法、CBE以學生為中心的多時空場景教學法等教學方式,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課堂教育方式,有效調動學生主動學習,引導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實現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價值引導[4]。
(二)引導學生大膽質疑
這是激活課堂學習氣氛的關鍵,教師創設民主、平等、和諧、自由的教學環境,鼓勵學生質疑,形成各種價值觀與思維方式的碰撞,讓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探究者,這是融合專業教育與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改變。久而久之,學生就不會盲從,不會跟風,有自己的見解。讓學生能夠從大氣遙感課堂教學內容中深刻體驗到:知識報國、科學家精神。同時也滲透了人類了解自然、發現自然、分析自然的方式。該過程實際上是通過知識的學習逐漸提升學生的能力與智慧,培育學生的思辨能力,真正做到教與育的有機統一。
(三)利用線上資源
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和數字化資源,采取線上與線下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推動學生自我學習[5],逐漸提高探索精神和獨立人格。這一系列教學內容的精心設計和教學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有效推動專業教育與價值觀教育的有機融合,真正實現知識、能力、情感三大教學目標。
(四)改革實踐教學模式
即將傳統的實驗、實習向研究性、探索性、設計性方向轉變,將我校特色工程實踐植入課程思政,鼓勵學生通過理論所學設計創新實踐方案,在實踐中讓學生實現自我實踐的價值[6]。
(五)引導學生從反思中學習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將課堂所學知識充分與社會生活相聯系,讓枯燥的知識與現實社會中的事物聯系起來,讓學生意識到學習知識不僅僅是在課堂上學習課本理論,而是將理論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將學習由學生的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思考、探索的過程,尋求存在的意義和行為實踐的合理性,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四、創新實踐驅動思想政治深入發展
創新實踐驅動,同樣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此深化、鞏固課程思政效果,并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1.充分發揮第二課堂,以賽促學,以賽升華課程思政。拓展實踐教學途徑,如第二課堂、社會實踐和公司實習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課外學術活動,多渠道提升自身綜合實踐能力,讓學生多平臺接觸社會、了解國情,培養社會責任感,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回報社會,從而明確社會責任,形成正確價值觀。
2.鼓勵和引導學生自學和進行研究,給學生確定自學任務,指導學生收集資料、分析與綜合,對學生成果(論文)進行概括、剖析與總結。
結合學科領域前沿進展與教師科研成果,實現科研成果在教學中的深度融合,為教學內容提供新鮮血液,從而保證教學內容的先進性與前沿性;同時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能有效提升自我思辨能力,讓學生在獲得感中逐漸形成獨立人格與愛國情操。
結語
本文以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核心課程“大氣遙感”課程思政為研究對象,提煉課程思政元素并有機地融入教學內容,通過教學方法改革、創新實踐驅動等達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本案例研究可為遙感科學與技術、測繪專業等相近專業的課程思政教學提供借鑒。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我們還將繼續深入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探索高效的課程思政評價機制、教學團隊運作機制等,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
參考文獻
[1]新華社.立德樹人,為民族復興提供人才支撐: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重要講話[EB/OL].(2016-12-08)[2022-01-1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3340.htm.
[2]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高〔2020〕3號[A/OL].(2020-06-01)[2022-01-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李英杰,麻慶苗,梁亮,等.“遙感原理與應用”課程思政案例教學[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39(4):68-70.
[4]賴紹聰.“雙一流”背景下高等學校學科建設策略分析[J].中國地質教育,2021,30(1):18-22.
[5]劉淑慧.“互聯網+課程思政”模式建構的理論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7(Z3):15-17.
[6]鄢顯俊.論高校“課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實踐誤區及教育評估[J].思想教育研究,2020(2):88-92.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ve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tmospheric Remote Sensing Course
XIA Zhi-ye, XIAN Wei, LIU Zhi-ho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225,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national strategy.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direction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s the core course of remote sens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Atmospheric Remote Sensing course tries to cultivate specialized talents to solve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for the country.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this course. Based on the teaching syllabu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uthor’s school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country, this paper excavates and combs the ri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course of Atmospheric Remote Sensing. Through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etho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eaching mean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are integrated into all the links such as the course teaching objectives, the teaching content,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mechanism is improved by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competitions, so as to drive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achieve the correct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to train qualified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and to make practical contributions to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mospheric Remote Sensing; elements; innovation-practice-dri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