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朝陽
摘要:隨著中國新課程改革的開展,初中對科學教育的定位目標也日趨多樣化。老師們可以通過問題化教育的手段和方法,為提升科學課堂的有效性和品質,摸索出提問、發現和解決的最佳循環模式。在新課程的教學形式和教育理念之下,以學生為主導的教育方式更能夠培育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培養學生探究學習規律的科學意識。本章重點論述了在初中生科技教育中的問題化教育,并同時探討了有效進行問題化教育的方式,以及運用的科學意義,并以其為初中生科技的質量培養,提出了新的教學參考方法與思路。
關鍵詞:初中科學;問題化教學;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教育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新課程改革方案極大地改變了教學觀念,逐步提高了教學質量要求,實踐教學開始采用更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教育實踐表明,最有效的教育藝術是讓學生在課堂上提問,并積極地學習。作為一門綜合性課程,科學課程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學課程本身就具有趣味性,靈活運用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可以使科學課程更加清晰有趣,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在素質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應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育模式,根據學生科學知識的學習情況,實施問題化教學。
1.問題化教學的基本概述
1.1科學教學中問題化教學的特點
問題化教學也被稱為“探索式教學法”和“發現性教學法”。顧名思義,這種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激發求知欲和創造力。
在科學教育過程中,主要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科學學習的全過程,并進行問題意識的訓練。在初步實現問題化教育的科學理解過程中,教師應首先誘導學生發現簡單的問題,進而按照自己的獨特思維加以解決。在現實、科學的環境中敢于提出問題并表達自己的看法,對于訓練學生的問題意識,建立基本的科學思想也至關重要。但基本上,這些教學模式都是以問題為基礎的:老師必須提供相應的問題情景,而學生則必須通過自主學習,尋找正確答案,從而形成問題意識,并訓練自己的創新思想,在良好的問題情境條件下學習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
因此,教師應該培養學生關注問題的意識,將問題能力突出為教學的重心位置,為今后學生學習科學學科以及探索和發現新知識奠定基礎。
1.2問題化教學的應用背景
問題化教學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魯納提出。通過實踐教學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指導效果和教學質量。因此,問題化教學方法在教育界盛行并推廣,并廣泛應用于各個課程。
根據科學課程標準,教師應通過課程使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通過理解自然科學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同時,科學教學的目標之一是:就各種現象提出問題并表達獨特的意見。大多數初中的科學教育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學生在學習科學課程的同時可以充分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結合問題化教學,學生可以學習理論知識,提高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此實現新課程標準要求的學生全面發展的指導目標,符合當今教育政策改革的初衷。
2.初中科學教學中問題化教學的應用策略
2.1創設激發學生好奇心的科學教學情境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提出了一些趣味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了教學活動的活躍度。在科學教育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造更現實的教育情境,更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思維。因此,在為學生設計教學問題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的基本內容來完成問題化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思維。例如,當教師講解學生熱膨脹定律的教學內容時,教師首先向學生呈現神奇的魔術視頻演示,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在課堂演示時將魔術原理與科學中的基礎知識巧妙地結合結合,并聯系書本上的知識,提出有效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使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在意識相關活動的指導下學習,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實現學生的良性發展,提高科學素養。
2.2創設聯系生活實際的科學教學情境
科學的主題來自于自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教師應通過選擇有趣的場景來幫助學生聯系實際生活中的科學現象,汲取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資源,做到與書本中科學知識的有效結合,提高學生學習內容的積極性。
例如,在初中的科學知識中,有與“水的狀態的三個變化”有關的知識。教師可以選擇一個生活的例子:例如,在陽光下,水很快變干,沸水會在上方出現“白色氣體”,等等。通過這些例子的收集和整理,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生活中還存在哪些相似的現象”“生活中水還有哪些形態”等等,創建具體的生活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觀察留意生活中的科學場景,從熟悉的例子開始,獨立思考以促進學生科學學習。觀察和發現生活中的科學知識可以與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的知識相結合,通過科學學習研究對問題進行轉換,讓學生體會到日常生活與科學課程之間的聯系,可以激發學生對生科學地探索探索。
2.3創設通過活動實驗觀察提問的科學教學情境
由于許多科學發現都需要通過實驗來驗證,實驗應該成為中學科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教師可以利用科學課程中實驗教學的優勢,使實驗過程更加靈活,學生不僅可以觀察事物的性質,還可以根據實驗現象提出自己的問題和意見。促進科學知識的轉化,提高科學學習能力。
例如,老師在課堂上演示“魔法照明”。將玻璃棒蘸取適量的濃硫酸溶液,然后取少量高錳酸鉀粉末點燃酒精燈。教師可以就“燈為什么會亮”的現象設計問題,并對學生提出問題。通過這種問題設置,創建問題化的科學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并積極思考尋找答案,對科學課程中的知識點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
3.總結
學于思而源于疑,問題意識是打開知識世界大門的金鑰匙,教師運用問題化教學模式為學生創造更清晰、更豐富的教育環境,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問題意識的發展,提高學生的科學學習主觀能動性。在具體的課程中,教師首先要明確問題化教育的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問題化科學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思維意識的發展,使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理解科學,并逐步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朱哲風.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問題化教學”在 初中科學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13(26):39.
[2] 壽學忠.初中科學的“問題教學法”[J].中學生數理化,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