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云
摘要: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學形式僵化,教學內容亟待豐富,師生閱讀積存薄弱,文言文素養有待提高等。在互文的實際應用上,存在“片面適用”的問題。基于此,結合語篇互依理論,本部分將從三個方面提出高中文言文教學中運用文本聯結的具體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中文言文;文本聯結;互文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目前文言文教學形式僵化,導致教學內容單薄。單薄的教學內容不僅會大大降低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性,還會影響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主動性。語篇互依理論認為,所有文本都通過各種相互關聯的插入點處于文本網絡中。因此,內容插入點的構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豐富教學內容,實現正文的教學意義。然而,教師對互指內容的選擇相對單一,主要是針對典故和背景。在文言文教學中,鞏固相互參照點的結果是僵化的教學思想和內容。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使用互文時,首先要根據教學目標把握文言文主教材的特點,構建內容互指點,以多種方式解讀文言文主教材,豐富文言文教學內容。
一、知人論世,生發情感共鳴
文章的創作必須有它的起源背景。被選入漢語教材的文言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它有著豐富的歷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遺產。這些時代背景和文化遺產賦予了作品不同的內涵和情感。因此,在理解情感文本時,背景信息的引入可以幫助讀者理解文章的隱含意義和作者的隱含情感。以蘇軾的《赤壁賦》為例,它作為一部流傳千古的豪放之作,不僅具有值得欣賞的散文結構和語言藝術特征,而且其思想內涵也值得反復品味。然而,要想深刻理解《赤壁賦》的思想內涵,就必須提到它的人物背景和時代背景。如,在教學中詮釋“桂棹兮蘭槳”的意象?這只是歌曲中的內容嗎?亦或者,在這里,蘇子為什么能對人生的無常有如此開明超然的態度和樂觀放任的精神呢?如果學生不了解蘇軾及其寫作背景,他們只能在表面上感受到,卻無法深入理解。這部賦的背景與“烏臺詩案”有關。蘇軾先是被囚禁在“烏臺”,然后被降職到黃州。《赤壁賦》是蘇軾貶謫黃州兩年后寫成的。通過文章中“蘭花”和“美”的形象,我們可以看到蘇軾仍然有著追求成功和事業的欲望,但他卻無能為力。他漫步在赤壁上,感受著風景,感嘆著生命。在沒有經驗的情況下,他怎么能感受到這些感受,而剛剛過了中年,蘇子的天性是豁達樂觀的。在教學中,如果學生不了解蘇軾當時的性格和背景,又如何真正了解蘇軾對生活的人生感悟,以及蘇軾的自適應和灑脫的心情。因而,將“烏臺詩案”的背景文本引入學生問答環節,為下一步的分析鋪路。無論是課前還是課中,學生都有必要了解自己的背景信息,這可以加深學生對教材文本的理解,從而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
二、讀寫結合,提高知識內化效率
首先,“寫作”促進了重讀,因為“寫作”的前提是理解足夠熟悉和深刻的主體文本,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會無意識地思考主體文本,產生新的解讀內容;其次,閱讀還可以提高學生的遷移能力,真正將知識內化于心。在文言文教學中,閱讀和寫作是分不開的。一些老師認為文言文需要背誦和記憶的內容太多,學生的閱讀和學習受到阻礙。再次設計寫作活動會占用教師的教學時間,對學生來說太難了。事實上,讀寫結合在文言文教學中也有其獨特的意義。它不僅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如每個單元后面的閱讀和寫作任務,為寫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黃厚在當今的語文教學中,有許多閱讀和寫作的教學方法,如模仿、擴展、改寫、感知、評論等,可以有效地與閱讀相結合。
例如,《與妻書》中關于家庭記憶的簡單而溫暖的感受最為感人。學習文言文有助于學生感受家庭的溫暖。因此,“表達感情”是最好的寫作方式。例如,教師設計了“文言文寫作片段”的教學目標,并在第一堂課結束時布置了家庭作業:模仿《與妻書》的寫作方法,用文言文寫一篇短文,題目是《與親書》,約300字。通過對經典重讀、模仿,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尋找主題相似處,實現文章互義
在漫長的文學發展史上,許多經典文學作品之所以經久不衰,是因為它們具有流通的價值,而這些價值觀又具有一定的共性,即它們是一些優秀文學作品的共同體現,如同一種值得分析的語言、同一種感人的情感等。在此基礎上,將制作類似的作品。例如,蘇迅寫《六國論》時,宋仁宗趙振平平庸,國力貧弱,軍力衰弱,百姓無飯吃。他被包圍,每年向契丹和西夏獻上大量的銀器和貢品,不斷增加敵人的財富,削弱自己的力量。這只會讓契丹和西夏對他更加虎視眈眈,這與六國不斷割讓秦國的情況非常相似,所以蘇迅寫了六國論,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他希望宋仁宗以六國悲劇為教訓,改變國家政策,不要重蹈覆轍。賈誼在寫《過秦論》時,雖然西漢是和平的,但他看穿了當時房屋富足、權貴殘暴、人民生活在熱水中、階級矛盾日益激化的現象。因此,賈誼寫下了《過秦論》,警告秦朝政府要從歷史事實中總結歷史教訓,即秦朝由于忽視政府、仁政而失去了人民和世界的心。因此,這兩篇文言文在體裁和主題上都具有關聯的可行性。
因此,在《過秦論》教學中,可以引入《六國論》的互文,既能達到復習的效果,又能幫助學生進行多重解讀,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例如,設計學生的討論活動:主要從體裁、創作目的和寫作方法三個方面分析了它們的相似之處;這些差異主要從主題、結構和語言風格三個方面進行分析。這樣的教學設計比較宏觀,包含比較多的內容。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文言文知識網絡,深入理解主文本和互文本,還可以引導學生掌握新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和思維習慣。在文言文教學中,應采用“聯系、對比、參考閱讀”的方法來分析多篇文本之間的多方面關系。;其次,在比較閱讀過程中,學生會無意識地進行思辨性閱讀,這不僅可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提高學生獨立鑒賞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可以在這個過程中以統一的速度發展多向思維。
然而,我們應該注意一個問題:如今,教師和學生的任務相對繁重,尤其是對學生而言。課程任務相對較滿,對相似性的分析和理解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并不是每個主要文本都需要介紹相似的文本。因此,從現實的角度來看,教師首先應該選擇適合介紹類似文本的主要文本;其次,我們應該選擇適當數量的相似互文,并對其進行合理的介紹。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效地實現引入相似文本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 胡金城. 摒除文言教學積弊,加強文言閱讀實踐[J]. 中國教師, 2018(8):6.
[2] 張磊. 高考文言文閱讀別忘連文和互文[J]. 學語文, 2006(3):1.
[3] 徐曉. “互文閱讀”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實踐——以《師說》《續師說》互文閱讀為例[J]. 華夏教師, 20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