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四史”教育與思政課育人目標具有內在統一性,能夠實現雙向提質。通過把準思政課各門課程的主題及特點,提升思政課教學體系的系統性和科學性,提升大學生學習“四史”的內生動力,就能夠走出“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現實困境。
關鍵詞:“四史”教育;高校思政課;關系;困境;路徑
1.“四史”教育與思政課的內在聯系
“四史”中的大量歷史史實、人物事跡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歷史規律,可對高校思政課內容進行有效補充,明確“四史”教育與思政課的內在聯系,有助于將“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教學全過程。
1.1 顯性關系:“四史”教育與思政課教學雙向提質
“四史”教育與高校思政課教學兩者存在著互促互進,雙向提質的關系。“四史”教育為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提供了深厚的理論滋養,同時高校思政課教學促進了“四史”教育的走深走實。
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以下簡稱“四史”)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不能忘卻、否定的壯麗篇章,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繼往開來、奮勇前進的現實基礎”[1]。“四史”是中國共產黨踐行初心和使命的百年艱苦奮斗史,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探索史,是社會主義從一國到多國的不斷實踐史。“四史”中有大量關于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事實,既能為思政課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案例,彌補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的單一,又能在講述抽象理論的同時通過具體歷史史實的嵌入提高思政課的趣味性,從而調動學生學習思政理論的積極性,深化其對思政課程內容的思考與理解,進而推動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提質增效、守正創新。
高校思政課課程體系主要由四門高校政治理論公共課程組成。由此可見,高校思政課的理論性較強,內容具有深度,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能夠依托高校思政課程這些具有深度的內容升華學生對“四史”中蘊含的歷史規律、歷史邏輯的理解,進一步深化“四史”教育。
1.2 隱性關系:“四史”教育與思政課育人目標的內在統一性
“四史”教育與高校思政課均把立德樹人作為其育人的根本目標和導向,兩者具有內在統一性。
高校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通過高校思政課四門主要的課程,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歷史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從而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培養學生能成為可以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高校思政課通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讓大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理解資本主義剩余價值的本質,意識到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無產階級最終會自己解放自己,幫助大學生掌握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學方法;通過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讓大學生了解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成果,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理論修養和理論思維能力;通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讓大學生銘記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歷史,讓大學生深刻理解和體會當今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通過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法治教育,讓大學生成為合格的現代公民。
2.“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現實困境
“四史”教育與高校思政課的內在聯系是其能夠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課的重要基礎和前提,然而在融入的過程中不免會面臨一些困境。
2.1 “四史”融入思政課的方式單一,易出現內容上的交叉
“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課,應當結合各門思政課程各自的特點和主題去講述歷史事實、介紹歷史人物、呈現歷史規律。比如,黃炎培與毛澤東的窯洞對,討論了中國共產黨如何跳出“歷史周期律”的問題,毛澤東的回答是“充分發揚民主,讓人民監督我們”。將這一故事融入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時,可以結合全面從嚴治黨這一主題去講;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時,可以結合民主與法治的主題去講;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時,可以結合群眾史觀的主題去講;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時,可以結合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提出的“兩個務必”這一主題去講。當前“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過程中,只是簡單純粹地在思政課程當中講述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甚至在多門思政課程當中只是單純地講述同一個故事,并沒有結合各門思政課程本身的特點和主題去講述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沒有通過“四史”去呈現和表達各門思政課程本身所要表達的內容,這樣便造成了“四史”融入思政課的方式過于單一,并且出現在內容上的交叉的問題。
2.2 思政課教師隊伍專業素養較低,教育教學效果實效性較低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新時代,面對日新月異的形勢變化,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眼界需要較大的提升,從而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變化。習總書記強調:“思政課教師要做到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2]思政課教師應該向這六項專業要求看齊,不斷提升專業素養。
但部分思政課教師沒有做到這六個要求,專業素養較低。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學科背景十分繁雜,許多教師不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出身,屬于“半路出家”的情況。有的教師是法學學科背景,有的教師是中國歷史或世界歷史而非中共黨史的學科背景,有的教師是中國哲學、西方哲學或科學技術哲學而非馬克思主義理論類的相關學科背景。這些教師沒有經過專業學科思維的訓練和知識結構的塑造。因此,在進行思政課教學時,往往會用他們原來專業學習中形成的學科思維去講述思政課程的內容。
2.3 大學生對“四史”教育的重要性定位不清,對其內容理解止于表面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若學生連基本的歷史史實都不了解,何談踐行初心使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然而,在很多高校中,大學生對“四史”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認為“四史”學習能有多大的價值和意義,對學習“四史”不太熱衷,許多學生采取無所謂的態度,上課懶懶散散,甚至還有的學生在課堂上睡覺。另外,學生在學習“四史”時,對其內容理解不夠透徹、深刻,學生的理解往往停留在“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層面,只是對歷史事實、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進行簡單地了解,不去探究和思考歷史事實和歷史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和歷史規律。
2.4 思政課教學體系的系統性和科學性亟待提高
推動思政課改革,要緊密把握時代特征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提高思政課教學體系的系統性和科學性,從而提高思政課教學的實際效果。推動“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基礎在于學科體系、關鍵在于教師隊伍、根本在于高校黨組織領導力”。[3]教學體系是由教材、教學大綱、教案設計、課堂呈現和教學評價等方面組成的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目前部分高校的思政課教學體系建設沒有緊跟時代,實現與時俱進,其系統性和科學性亟待提高。
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體系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當前思政課程的教材是既定的,高校思政課主要的四門課程都有既定的教材,而這四本教材當中,除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教材當中有大量關于“四史”的內容外,其他三本教材當中關于“四史”的內容比較少,目前還沒有將“四史”與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的教材。第二,高校思政課教學大綱還未進行調整,沒有在教學大綱中體現將“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要求和方案。第三,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教案設計不完善,在教案中體現“四史”內容較少,沒有把教授內容與“四史”相關內容結合起來講,沒有實現“四史”與思政課具體教學內容的深度融合。第四,課堂呈現方式單一,教學方法缺乏多元化,大多數教師都只用PPT來講課,沒有運用好相關的音視頻材料進行輔助講解,這種傳統授課的方式不僅互動性差,使得學生很難集中注意力。第五,教學評價體系不夠完善,教師對教材、教學大綱、教案和課堂呈現的反思不到位,在學生的課堂考核、學業考核中缺乏“四史”內容的考核。
3.“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現實路徑
針對上述“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痛點”,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探尋“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具體路徑。
3.1 高校思政課教師要熟悉“四史”內容,把握思政課各門課程的主題及特點
打鐵還需自身硬。“四史”教育要實現有效嵌入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的目標,高校思政課教師既應熟練掌握“四史”教育的教學內容,又要把握好思政課各門課程的主題和特點。
高校思政課教師熟練掌握“四史”教育的教學內容,既要做到從整體上把握“四史”,又要充分了解具體的歷史內容,做到整體融入與具體嵌入相結合。在整體上把握“四史”,應深刻理解“四史”是一個內在有著嚴密邏輯的統一整體,其內容不是孤立的。對“四史”具體內容的把握,要充分梳理、歸納、熟悉“四史”當中的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節點、重要歷史人物、重要歷史規律和寶貴精神財富,做到內化于心。
3.2 加強對高校思政課教師的管理,督促其提高思政課教學體系的科學性和系統性
提高思政課教學體系的科學性和系統性的關鍵在教師。近年來,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建設與培養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層的高度重視。在黨中央號召、黨中央相關文件精神的指導下,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學校為提高思政課教師隊伍素質持續發力,做了大量的工作,這為思政課教學體系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提高思政課教學體系的科學性和系統性,應建立健全高校思政課教師的考核管理機制,督促高校思政課教師認真反思當前思政課教學體系的不足,從教材、教學大綱、教案、課堂呈現、教學評價等方面著手,將“四史”教育全方位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體系,使“四史”教育在整個思政課教學體系中貫穿始終。第一,要督促高校思政課教師深入研究“四史”教學內容和思政課教學內容,并結合各門思政課程的特點設計出“四史”與各門思政課教學內容深度融合的特色教材。第二,督促高校思政課教師調整思政課教學大綱,在教學大綱中融入 “四史”元素,提出“四史”融入思政課的指導性和方向性建議。第三,督促高校思政課教師在上課之前認真備課,認真思考如何將“四史”與本堂思政課具體教學內容深度融合,設計出具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教案。第四,督促高校思政課教師豐富課堂呈現的方式,選取合適的教學方法,使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相協調,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運用虛擬現實技術等先進技術進行體驗式、沉浸式教學,增強學生的課堂體驗感和參與感。第五,督促高校思政課教師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加強對課堂教學的反思,將“四史”融入對學生的學業考核中,讓“四史”教育不光進教材、教學大綱、教案和課堂之中,還要完成進試卷的“最后一公里”。
3.3 引導大學生對“四史”教育精準定位,提升大學生學習“四史”的內生動力
高校大學生是“四史”教育的受眾群體,“四史”是否實現在大學生中入腦入心是衡量“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程實效性高低的標準。內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引起事物的發展,在這個過程當中,內因起決定性作用,因此,“四史”能否在大學生中實現入腦入心取決于大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也就是說“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課,要引導大學生對“四史”教育精準定位,提升大學生學習“四史”的內生動力。
第一,要掃清大學生對“四史”教育的認識誤區,幫助大學生認識到“四史”教育對其自身的價值之所在。“四史”教育,能夠讓大學生總結歷史經驗、吸取歷史教訓、學習歷史智慧,更好地指導今天和明天的學習和生活,也能夠為當代大學生提供了一個了解中國過去歷史的渠道,能夠有效加深大學生對過去的了解,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中國,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第二,要通過加強問題導向,提高大學生問題意識,激發大學生自覺思考歷史問題的興趣,使大學生自覺投入到“四史”問題的思考、探索和解決當中,養成自覺學習“四史”的習慣。第三,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采用學生感興趣的課堂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在學習中使得大學生自覺從“四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傳承紅色基因。
基金項目:2021年度湖南文理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XDC2021004。
(本文由胡俊欽、張宗閑、胡依妮共同寫作)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2]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
[4]成旦紅.“四史”學習融入思政課堂,讓理想信念教育入腦入[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