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慧
摘要:教學改革倡導著眼學生的終身發展,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而道德與法治是推動素質教育改革落實的重要學科。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實施生活化教學引導,能夠有效簡化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難度,幫助學生在貼合生活的層面,更加高效地理解教材中的內容,提高學生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認知能力,讓學生在生活層面踐行道德與法治學習內容,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第三啟蒙階段,正是人生觀形成的雛形期,教師應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引導工作,讓學生能夠通過生活層面的內容更加高效地認知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理論知識[1]。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首先,有助于推動道德與法治課程改革。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促使學生思想品質得到發展的綜合性課程。幫助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促使學生成為對社會負責的公民,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核心。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定位,決定了其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而生活化教學方法有利于落實“知行合一”的教學目的[2]。其次,有助于學生適應社會生活。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同時也是學生道德品質塑造的關鍵時期,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基礎性的作用。而生活化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可促使學生獲得社會所需求的道德品質培養,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為學生的長遠學習發展提供保障。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一)營造生活氛圍,豐富教學內容
為提高小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內容的認知程度,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環節為學生營造生活化學習氛圍,讓學生能夠通過不同的生活場景,對教材中的重難點問題進行學習,這也可以達到豐富教學內容的目的。這種生活化的教學場景,可以確保學生通過真看、真聽、真感受對生活內容有進一步的感受,從而真正理解教材中闡述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內涵。同時,教師也應注重對學生進行生活化的教學引導,以此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幫助學生營造情感體驗類的生活情境,確保小學生的想象力能夠得到有效提升。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回憶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與教學情境相關的內容,以便學生能夠深入體會教學內容。
同時,教師也可以將生活中發生過的真實案例導入教學環節,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無論是當前發生的新聞事件,還是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真實事件,都可以作為對學生進行生活化道德與法治知識教學引導的有效素材,能夠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同時,教師也應讓學生歸納和總結生活中發生過的與道德與法治內容相關的生活內容,并以小組學習的形式進行討論。學生圍繞教學內容開展討論,不僅能夠表達自身的想法,也能夠聽取其他學生的意見,以此形成以人之長補己之短的學習效果。教師還應讓每個小組派出一名代表總結所討論的內容,從而在班級內部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生活化學習內容進行逐步完善,拓展學生的思維,豐富教學內容。此外,教師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學習情境,讓學生能夠通過動、靜態畫面,認知道德與法治的實際內容。教師也可以將道德與法治教學知識點,按照時間軸線進行整理,為學生制作大型生活情境主題道德與法治學習視頻資料,幫助學生更加清晰完善地認知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論內容,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綜合學習能力。
(二)以體驗探究為主,增加課后作業的生活化內容
課后作業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另一方面可以給學生更多學習、實踐探究的機會,以此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為了有效解決以上課后作業形式單一、學生完成效率低的問題,教師既可以要求學生在家中獨立完成,又可以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完成。生活中含有豐富的教育知識,學生通過生活實踐可以掌握社會技能,增強情感體驗,對此,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特點和需求制定科學的教學方案,遇到學習興趣不強和自卑的學生可以多鼓勵;對于自負的學生,教師也要讓其改正。另外,教師也可以將家庭作業和小組作業進行結合,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方法完成作業、探索實踐,培養學生的個性思維,同時也可以強化學生的生活意識,以此提高作業質量,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
比如,在“只有一個地球”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調查小區環境污染現狀作為課后實踐作業,要求學生以自身小區或者周邊小區為地點,獨立調查或者分小組調查,了解城市環境污染現狀。通過此方法強化學生的環境污染意識,促使小學生明白環境污染的危害,以此自覺踐行保護環境的重任。另外,在布置該作業時,教師也需要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先思考,將總任務劃分成小任務,對于作業完成時間,教師需要根據學生情況進行適當調整,促使學生在實踐探究的過程中學到更多知識。
(三)以生活化實踐活動為主,強化理論和實踐的聯系
小學生雖然學習思維不夠全面,但是其優點是好奇心比高年級學生強,對此,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的這種優點,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如教室外的活動或者課堂游戲等,鼓勵學生自行組織、自由參與。對于實踐活動的設計,教師需要根據素質教育基本目標、課程內容、學生特點科學進行,以生活為場地、內容,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對社會生活的感知中,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法治意識。課本中的專業知識都是以鮮明的生活場景、案例、事件等來展現的,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從生活中挖掘這些知識,以此拓寬學生眼界,豐富學生見解,幫助學生積累經驗,掌握生活技能,學會獨立解決生活難題。此外,教師也可以將課堂和生活聯系在一起,激發學生活力,鼓勵學生走出教室,在生活中學習各種知識。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生進入城市各大公共場所,去了解殘疾人孤苦的生活,使小學生真正明白生活中哪些人是我們需要幫助的人,以此對他們產生同情之心,自覺主動地幫助他們。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環節,教師應注意運用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認知相關理論知識,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降低教學難度,讓學生能夠從不同維度認知道德與法治知識內容,拓展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
參考文獻
[1]陶元紅.建構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課堂的思考和建議[J].福建教育,2020(39):46-47.
[2]王振芹.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法的應用探究[J].考試周刊,2020(81):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