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艷
摘要:“作業不出校”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以及作業設計的新理念,新模式。尤其在易地扶貧搬遷地區,通過實施這一教育理念,能夠有效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提高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促進學生根據個人需要和興趣愛好學習多種知識,培養多種技能,并能夠幫助少數民族學生消除由于民族文化差異造成的語文知識理解困難、語文素養不夠深厚等問題。對此,教師可以從構建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創新課后作業展開形式兩大方面入手,以豐富的教學和作業活動充分落實“作業不出校”的教育要求。
關鍵詞:作業不出校;易地扶貧搬遷;小學;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3-
貴州省龍里縣的易地扶貧小學學生大都來自全縣30多所鄉村小學,生源構成比較復雜,還有一些學生屬于少數民族,漢語學習能力較為不足,漢語素養較為匱乏。同時,大部分家長的文化水平較低,不能夠在課后對學生展開高質量的作業輔導。這些因素都造成學生出校作業的效果不夠理想。而在2021年1月8日,隨著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小學階段作業不出校門”的要求迅速成為了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重要的教育指導思想,對貴州省易地扶貧小學的語文教學和作業設計產生了重要的啟發作用。本文就以該校為例,從課堂教學和課后作業設計方面具體談一談易地扶貧搬遷學校作業不出校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提升策略。
一、構建新型課堂教學模式
(一)創新教學方法,提高理解能力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習慣于采取灌輸式的方法,讓學生以勾畫圈點的方式明確重點,難點內容在課后展開,反復的背誦與抄寫,以此作為作業的主要形式。這就造成學生的作業過程十分枯燥,作業任務十分繁重。因此在“作業不出校”理念的要求下,教師要積極創新教學方法,通過情景教學、合作教學、分層教學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小學生利用課堂時間完成大量學習任務,以此有效縮減課后作業量。
例如,在學習《觀潮》一課時,教師可以充分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首先,教師可以通過情景教學提高學生對文本內容的認識能力。比如,可以分別播放出江岸上薄霧蒙蒙、波浪滔天、余波滾動等景象的視頻。學生對照各個段落中的寫景語句,既能夠對潮水的各種特點形成生動的理解,又能夠認識到潮水現象分為來臨前、來臨時和來臨后三大階段,以此明確梳理文本框架。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合作教學提高學生的知識理解效果。比如,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建學習小組,相互討論文本中“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等句子所運用的修辭手法,以此讓學生在相互幫助中提高審美鑒賞能力。最后,教師還可以展開分層教學,讓學生充分表達學習中存在的疑難問題,對不同學習效果的學生做出相應的指導,提高學生對文本理解的透徹性。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利用課堂時間進行高效的知識學習,從而減少課后作業量。
(二)展開探究活動,充實文化修養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語文教學越來越要求學生具備豐富的文化修養。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廣泛利用課外書籍以及互聯網等資源,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和課外的相關知識展開廣泛的探索,以此幫助語文知識修養不足的學生以及少數民族學生形成廣博的知識層面,增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深度,減少相應類型的作業布置。
例如,在學習《丁香結》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廣泛的探究活動,充實傳統文化修養。比如,少數民族的學生由于生活環境和習俗的差異,對于丁香花這種花朵缺少足夠的認識,難以理解具體的文本內容,也不能夠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由此會產生較為繁重的課外學習負擔。因此,在閱讀“城里街旁,塵土紛囂之間,忽然呈出兩片雪白,頓使人眼前一亮”一句時,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能夠了解到丁香花主要生長于我國的南方地區。南方人民使用丁香花裝飾生活、制作食物與藥材等知識。從而對丁香花的重要作用形成全面的認識。又比如,在閱讀文本中的“芭蕉不展丁香結”“丁香空結雨中愁”等詩句時,少數民族學生以及其他學生可以借助《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等課外書籍,廣泛學習與丁香花以及其他植物有關的古詩詞,對我國的植物文化形成深入的理解。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展開多種主題的探究活動,充分提高少數民族學生與其他學生的語文文化修養,減輕學生的課外學習負擔。
二、創新課后作業展開形式
(一)發揮多種智能,減輕作業負擔
雙減政策要求要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因此,在課后作業布置時,教師要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引,給予學生自由的創造空間,讓學生充分發揮美術、音樂、誦讀、表演的多種愛好與能力,創新課后作業的完成形式,以此既有效鞏固所學知識,又培養多樣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山居秋暝》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揮多元智能,在輕松有趣的過程中,完成課后作業。比如,在背誦詩歌內容時,一些學生可以發揮美術創作能力,描繪出“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緩緩流動,皎潔的月光在松林間輕柔照耀”的圖畫,從而根據圖畫內容聯想相應的詩句,提高記憶的牢固性。而一些學生可以發揮誦讀能力,使用輕柔舒緩的語氣誦讀相應的詩句,表現出詩人對山野風光的熱愛。其他學生可以分別發揮音樂能力和表演能力,播放出《高山流水》等古典音樂,表現出緩慢踱步、抬頭眺望等動作,還原詩人的山野隱居生活,深入體會詩歌的思想情感。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將課后作業作為展現個人能力的平臺,獲得充足的成就感,全面提升語文素養。
(二)立足學生生活,拓展作業功能
在易地搬遷之后,學生需要適應新的社會環境與校園環境,因此需要具備良好的獨立生活能力。同時,學生還需要正確處理自身與家長和教師之間的關系,以此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中。對此,教師可以深入考察學生的生活狀況,拓展課后作業的教育職能,引導學生展開廣泛的實踐活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例如,在學習《祖父的園子》一課后,教師可以立足于學生的日常生活,設置相應形式的作業。比如,一些學生缺乏足夠的獨立生活能力,對于校園與校外的很多事物難以獨立處理。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學習作者祖父的勞動精神,在校內參與衛生掃除、垃圾分類等勞動活動,以此提高生活能力。又比如,一些學生進入新的環境后容易與父母產生較多的矛盾。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情景表演活動,讓一名學生扮演祖父,一名學生扮演作者,欣賞校園中優美的自然環境,并運用文本中的寫景語句描述相應的場景。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既能夠對課堂知識進行靈活運用,又能夠體會到親情的溫暖,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通過這樣的作業設置,學生能夠從學習和生活層面獲得多方面的教育,有效適應易地搬遷生活。
綜上所述:“作業不出校”的教育理念能夠充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在易地扶貧搬遷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是要構建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利用課堂完成多種學習任務,充實語文素養,減輕課后負擔;二是要創新課后作業的設計形式,讓學生借助作業培養興趣愛好與多種技能,提高生活能力與心理健康狀態。通過這些措施的綜合實施,教師能夠有效落實“作業不出校”的教育理念,推動小學語文教學效果獲得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王平平.淺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的轉變與創新[J].當代家庭教育,2019(35):123.
[2]莊麗南.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開展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13):117.
[3]余方平.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與實施的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D].揚州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