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雷 王貴明
摘要:針對當下農村小學生對習作恐懼性,厭惡習作,應付習作現象。而我們的教師的責任肩負“立德樹人”的使命。筆者就自己的習作教育教學“求真”過程實際體驗從誦讀背誦,積累真“材”;活動誘導,培養真我;創新評改,真切歷練三個方面策略來培養農村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努力熱愛寫作。其次、營造課堂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和開放寬松愉悅的課堂環境,讓學生無拘無束,真說、真想、真寫的習作模式。豐富學生人身體驗,努力使學生用童心去感悟“真”生活,用童“話”去訴說“真”生活。
關鍵詞:求真;積累;興趣;創新;評改
當下小學生越到高年級,孩子們對習作的恐懼性就越強,尤其是農村的孩子,一篇文章往往是千呼萬呼難出來,即便是勉強寫出來,也總是短短的、干癟癟的,毫無“味道”。那么怎樣幫助孩子們走出困境呢?筆者就自己的習作教育教學“求真”過程實際體驗談三點策略:
一、誦讀背誦 積累真“材”
眾所周知,寫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閱讀量。多讀書,無疑是有利于寫作的。我們都知道,朗讀是一種眼、耳、口、腦并用的綜合性活動,它有著其他學習手段不可比擬的作用,能讓學生在讀中感受,記憶中積累。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盡量在課堂上多下工夫,化繁瑣的講解為朗讀,給學生大量的讀書時間,感受文采,耳聞目濡。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1這乃是許多飽學之士和文學大師的寶貴經驗。從心理學角度,小學階段是人生中記憶力的黃金時代,趁著小學生的記憶力好,在他們小腦袋里多積累好詞佳句,課堂上擠出時間指導學生朗讀、背誦,讓學生享受童年時光的快樂與韻味。
首要是教給學生積累什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刻意地引導學生把一些好詞好句歸納起來。如課堂上教師有意識地強調運用“你瞧,這個句子多棒!”“這篇文章里描寫天氣和雨寫得多好啊!”“這一自然段有好多描寫顏色的詞語啊!”之類的引語,這樣就自然地把學生引向了積累,使他們知道該積累什么。為了減輕孩子們作業負擔,我們教師盡量在課堂上給他們留出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在教室里一起讀,并完成自主積累,創造出一種“搜集”詞匯的大環境。
然后,我們要指導學生積累的方法。例如:有些學生以為四個字就是好詞語,認為有 “好像”“仿佛”就是比喻句,認為……。就是好段落,結果大抄特抄,真正用得上的卻寥寥無幾。這時候,需要我們老師教給學生的方法,達到積累的“質”和“量”的同步。
積累是死的,運用才是活的。學生積累語言并不一定說明他們能力就強。教師課堂上鼓勵學生多用好詞,說話的時候,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調動自己語言文字積累庫。例如:我們的教科書中每篇課文都富有童趣,而且很多課文都留有“空白”,教師可以挖掘教材中的“空白”,為學生說話寫話創造情境。比如部編版小學語文第五冊課文10《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中,“紅頭”出來以后的故事續寫。我們設計讓學生拓展想象,后來他們又發生了什么新鮮的故事。我們還可以多鼓勵學生寫周記,記錄自己本周內所見、所聞、所感,如果再進一步修改和運用就是一篇“真實、真切、真情”的好文章。
二、興趣誘導 培養真我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只要對某種事物感興趣,就會積極的,主動的去掌握它,并力求參與該活動。我們的語文學習也是這樣,只要學生對語文學習感興趣,對寫作學習感興趣,那我們的習作教學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顯得尤為重要。2
要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常常處于學習主動有效性狀態,我們認為教學的設計是十分重要的。課堂上提問一要避免隨意性,提出的問題要有啟發性;二要觸及學生的情感,喚起學生的心靈共鳴,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我們要把學生的思維調動起來,讓學生因情感的驅動而生趣,主動參與到習作的活動中。例如:在教學《記一次的活動》習作,我們都知道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特別是孩子們課間活動,學生課間做游戲,積極忘我。針對此我們開展了趣味游戲“算24點”等活動,然后學生寫心得“真”感受,也就是把自己想說的話寫下來,”養成“說真話”的習慣。它既為學生提供了寫作素材,活躍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又使學生在活動中受到集體主義教育。實踐證明:這些有趣“真”活動,充分激發了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進而也促進了學習的有效性,體現了語文價值,體會到生活處處有語文。
總之,激發學生的興趣是每一位語文老師在教學中必然要遇到的一個問題,我們只要堅持采取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一定能夠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他們學得積極,學得主動,學得有效。
三、創新評改 真切歷練
孩子們寫出的習作、周記,我們作為老師要及時的評改。只有這樣趁熱打鐵,才能讓孩子們熱愛上寫作,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心。如果作文批改不及時,學生對作文內容淡忘,興奮點就會轉移。教師縱然精批細改,也難以勾起學生強烈的心理共鳴,學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就難以實現它的價值。
為了使學生在作文評改中發揮其主體作用,全身心地投入到作文中,我在教學中改變“學生寫,教師評”單項交流,而是通過生與生評、師與生之間多向互動評,讓學生自主參與修改和評改習作。首先我教給學生批改作文的基本的簡單的批改方法。作文首先必須是積極、健康向上的習作。修改是改正文中的錯字、標點,語句不通順,以及內容比較簡單。
評改,它是既有評又有改。“評”是品評欣賞,“改”是修改潤色,不足之處。所以在學生修改前,筆者要讓學生明確評改是選擇的重要步驟,是提高文章質量的有效措施,也是提高學生欣賞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明確每一次作文評改的目標,要根據作文評改的內容和學生的作文實際水平來確定。只有目標明確,作文評改才能夠有目的性而不盲目。
如掌握評改的方法,一要讓學生掌握一套修改符號,二要教給學生寫眉批、旁批、總批的方法。教師可以將自己評改過的文章或段落印發給學生做示范,也可以當堂用板書、投影、多媒體課件形式進行面對面的評改示范。
習作評改結束,我們老師對評改的過程要做簡要的歸納和總結,對學生表現作總結,多鼓勵。例如:總結經驗“真”感受,這樣學生在評改的經驗與體會中融入自己的文章,進行二次修改,直到改出精美的作品。通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多元化作文評改更新了教學觀念,讓我們走出了勞而無功的作文評改困境,更主要的是孩子們樂于做。因為孩子們在批改作文的過程中,他們找到了樂趣,實現了自己的價值,體會當老師的快樂。
習作需要一種自由的習作氛圍,在習作教學中,我努力為學生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和開放寬松愉悅的課堂環境,讓學生無拘無束,真說、真想、真寫。同時也減少不必要的命題框框,都給孩子們較為開放性的話題,增加作文的自主性,把學生引入校園內外浩瀚的生活海洋中。學生只有投身生活之中,才能汲取寫作的素材和靈感。
大語文教育是一種課內外結合校內外溝通學科融合的教育。我們可以根據新課程開發,利用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創設語文實踐環境。我們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努力創設大語文教育環境,豐富學生人身體驗,使孩子由衷的感到“處處留心皆文章”。總之,我們努力使學生用童心去感悟“真”生活,用童“話”去訴說“真”生活,用童聲去歌唱生活,表現個性,寫出有生活氣息的充滿童真童趣的文章來。
參考文獻:
[1]曹慧蘭.立足生活體驗 挖掘習作資源——淺談農村小學作文教學中生活的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18(24):54-55.
[2]于永正..我的堅持與憂慮[J].人民教育,2018(9).
[3]陶行知著,方明主編.陶行知教育名篇[M].上海: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201-202.
[4] 管建剛.我的作文教學革命[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164-165;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修訂)[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
[6]清代·孫洙.唐詩三百首[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9:2.
[7]朱自強.兒童文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