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鴻璟
摘要: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班本化”,能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更好地保障道德行為在課后得到強化,有效地解決學生在學習和成長中的真實問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從四個方面進行探究:一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目標;二是從學生的真實問題出發,提練典型案例;三是選用適切的活動內容,體驗深刻內涵;四是讓學生走出教室實踐,延伸教材空間。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班本化”;解決兒童;真實問題;探究
教材“班本化”,跟教材“校本化”有相同的教育出發點——以生為本。教材“班本化”,是指教師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學情,對教材的內容進行適當的增加、刪減、重構、改編……使得教材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更好地解決學生的真實問題。這是因為:
第一,教材上的生活事件雖然提煉自學生的真實生活,但那畢竟是他人的生活經驗。如果在課件上突然看見自己、自己家人或自己同學的面孔,將會極大地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把這一堂課定義為“為我而上”。第二,一本教材不可能適用于全中國的所有學生,城區的孩子和農村的孩子,留守兒童和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生活現狀不同,亟待解決的困惑也截然不同。針對本校、本班學生的真實學情來二次開發教材,能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第三,課堂上解決了學生的真實問題,不僅能幫助他們獲得正確的道德認知,更能保障課堂結束后,道德觀念能指導學生延續課堂所得,把思想改變所帶來的行為變化貫徹到生活中,為學生自主道德學習搭建好“支架”。
如何才能實現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班本化”呢?我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制定教學目標
如:在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9課《小水滴的訴說》一課中,在制定教學目標前,我對該班學生的學情進行了調研。通過課前的問卷采集和談話交流,我掌握了以下情況:其一,由于該班學生大多數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課外知識積累比較匱乏,生活體驗相對單一,對于生活垃圾和工業垃圾等對江河湖海造成的污染狀況認識不足,保護水資源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淡薄;其二,大部分的學生有節約用水的意識,但在行動上難以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節約用水的方式比較單一。依據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學生的了解,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一是了解生活中水資源被污染和被浪費的狀況,激發珍惜水資源的情感;二是知道珍惜水、節約水的方法,初步養成惜水、節水的生活習慣。三是了解綠色城市生活中人們對水的創造性使用,形成科學用水的理念等。
二、從學生的真實困惑出發,提煉典型案例
如:在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0課《父母多愛我》一課中,
教材的“多一些理解”欄目寫著:我們相信父母是愛自己的,但我們有時不能理解父母的一些行為。此欄目旨在引導學生傾訴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有哪些不能讓自己理解的做法。不同班級的學生,最主要的困惑是千差萬別的。在市區某所窗口示范性學校上課前,我進行了調查和統計。根據結果顯示:82%的學生認為父母對自己的學習干涉過多,無法自由支配自己的課余時間。針對學生最大的困惑,在家長和學生同意的情況下,我去到了其中一位學生的家里,請家長和學生重現父子之間因課余時間安排產生沖突的場景,并以視頻的形式記錄下來。當我在課堂上展示這一段視頻素材時,全班同學都產生了共鳴,仿佛視頻中的主角也正是自己。教學實現了回歸學生的生活,解決真實困惑的目標。同時引導學生正確解決沖突的幾種有益的對策:一是換位思考,理解父母;二是有理有據,平和溝通;三是自定計劃,依章行事。
三、采用適切的活動內容,體驗深刻內涵
如:在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7課《生命最寶貴》一課中,教材設計了“體驗五分鐘媽媽”的活動,旨在幫助學生通過活動體驗媽媽懷孕時遇到的困難,進而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的意識。但是由于該班學生性格整體外向活潑,如在課堂上體驗“胸前背書包,蹲下拾物”的活動,容易被當成游戲體驗,現場氣氛較難把控。同時考慮到近期雖然氣溫炎熱,但每天都有醫護人員穿戴全身防護服到校為同學們采集核酸進行檢測。于是我設計了像醫護人員一樣穿戴全身防護服,進行模擬工作30分鐘的角色體驗活動。幫助學生從醫護人員奮勇保衛生命的行為中,感受到生命成長與成熟的不易,體驗到守護生命、尊重生命的可貴。這項活動設計與教材編排的內在邏輯上是一致?;顒又?,我還邀請了一名學生分享了從兒子的視角,看到作為醫護人員的父親,在工作中的艱難和偉大。這樣的體驗,學生會感受更深刻,喚醒學生對自身生命價值的尊重。
四、讓教學走出教室實踐,延伸教材空間
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走出教室進行實踐,把學習的內容延伸到
生活中去,增強學習的開放性和生成性。如:在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4課《上學路上》中,每個班的學生,家庭住址相對集中的區域是有差異的。家住學校同側馬路和對側馬路,學生的上學路線是差別巨大的。因此,教師需要引導住對側馬路的學生,對上學路上的交通信號做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如果上學、放學有多種線路選擇,還應指導學生選擇安全又便捷的路線。對于住同側馬路的學生,他們也有煩惱。每天早上上學時,正是大人上班的高峰期,人車爭道,讓他們提心吊膽。于是,解決學生心頭存在的真實問題,還需要我們走出校門,開展實地實時現場教學。
由此可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班本化”,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強化行為引導的實效, 有效地解決學生在學習和成長中的真實問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教教材”教學觀念轉變成“用教材教”,才能真正達到課程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班本化教學行動研究——以 S 小學三年級 A 班[D].南京師范大學.2021.
[2]洪輝煌.回歸班情,思行合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班本化創新教育研究[J]文理導航.2020 ( 3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