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南 張 剛 李 超 曲 蛟
(東北師范大學環境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當前環境問題的復雜性、嚴重性和人類對于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之間矛盾突出。如何解決我國面臨的突出環境問題,建設美麗中國是全社會所面臨的重大問題。當前,我國正處于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新形勢下,在不斷加大對環境領域科研及專業人才培養經費投入的同時,對環境專業人才實踐和創新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實踐教學是環境專業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校外實習是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從專業基礎知識學習走向實際工程應用的重要紐帶。校外專業實習已經成為我國擁有環境專業的高校最重要的教學環節之一。在我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的新形勢下,環境專業實習的教學模式也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
東北師范大學環境科學專業是1978 年改革開放后國內高校成立的首批環境科學研究所之一,1986 年創建本科專業,并于2019 年被認定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我校自1998 年即與大連金州開發區環保局合作,建立了跨區域的校外實習基地,開始了校外實習教學,至2021 年已有二十余年。在環境科學專業校外實習方面積累了豐富的教學和管理經驗。
我校自環境科學專業建設以來,即以培養具有解決實際環境問題的能力的高水平人才為目標。實習教學是銜接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的重要環節。因此,我校自19 世紀90 年代開始進行環境科學專業實習教學內容和體系建設。形成了包含環境監測部門、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的初級校外實習教學體系。
1998 年,經過多次交流協商,與大連開發區環保局合作,建立了跨區域的校外實習基地雛形,將我校環境科學專業校外實習推向正規化、規模化。之后,又經過12 年的建設,至2010 年,將校外實習內容拓展為包括大連開發區環保局的日常工作及監測站的常規和應急監測實況參觀、環保局環境監理和環境執法全過程學習、代表性企業特征污染物的處理工藝及處理現場參觀等內容的校外實習教學體系。
穩定且能長效運行的校外實習基地是保障實習工作順利開展且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我校自開展環境科學專業校外實習教學開始,即積極推進穩定實習基地的建設,并探索長效運行機制。
(1)校外實習基地的選擇與建立。大連開發區作為東北地區改革開放后較早開放的區域,因其地理和政策優勢,吸引了大批日韓美等外資企業進入。而早期重污染企業的入駐,使開發區面臨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大連金州開發區二十余年的環境保護工作經驗取得的良好成果及外資企業負責任的環保理念,滿足我專業學生進行環境保護工作實踐教學的需求。
(2)校外實習基地的運行管理和長效機制。我校校外實習基地的運行管理模式總體上是一種開放的合作關系。為保障實習基地的長效運行,在我校的努力下,逐漸形成了以大連金州開發區環保局、佳能(Canon)大連辦公設備有限責任公司、 大連東泰有機廢物處理有限公司和恒基水務大開污水處理廠等為固定實習單位,并可根據實際情況和需求實時增減實習單位的開放式實習基地,保障實習基地的長效運行。
我校環境科學專業校外實習實行校、院、系三級管理模式。在學校教務處監管下,由學院教學院長領導,環境科學系主任負責,實習指導教師具體落實實習工作。
(1)實習教學指導教師的配置和作用。實習隊伍中,任課教師和學生按1∶15 左右的比例配置,由本專業副教授及以上職稱的教師擔任隊長。任課教師負責與實習基地聯系、確定實習教學內容,并落實實習時間。在實習期間,落實交通和食宿等后勤事務,在保障學生安全的前提下,有序組織校外實習教學的開展。
(2)校外實習經費來源和分配。實習經費由學校定額劃撥,主要包括指導教師和學生的往返路費、住宿費和交通費以及其他的必要開銷。
(3) 校外實習的考核機制。在多年的實習教學過程中,形成了包含實習過程和實習總結報告的考核機制。實習過程注重學生的參與度、討論積極性及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的聯系程度。實習結束后,每個學生基于實習內容完成實習報告,并分組進行總結匯報。
2012 年,黨的十八大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作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再次強調 “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我國對于生態文明建設,尤其環境問題治理方面尤其重視。這對于環境科學專業的學生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我校也對本專業學生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契合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國家戰略需求,培養具有“理性思維、卓越素質、創新能力”的學術與應用復合型人才。在此背景下,傳統的環境科學專業實習教學內容和模式也表現出一定的不足。
(1)校外實習內容方面的不足。在我國對環境問題治理日趨重視的形勢下,促進了多類型環保企業的誕生:面向化學品污染問題的化學品風險評價公司、面向土壤污染問題的土壤修復公司、 面向污染物分析的第三方檢測公司等。為了使學生充分了解國家、社會和行業對于本專業人才的能力需求,培養兼具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亟須改革校外實習內容。
(2)校外實習教學模式方面的不足。傳統現場實習的基本流程是由單位工作人員進行安全教育和工藝流程講解,然后專門技術人員帶領學生參觀工藝流程,在參觀過程中進行實際操作講解。這種實習模式的弊端是學生人數較多(一般在30 人以上),難以保證所有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學生在短時間內難以充分了解工藝流程的細節,難以充分實現實習的目的。
(3)校外實習教學評價機制的不足。實習成績考核往往是不被重視的環節,在現場實習環節指導教師難以充分掌握每位同學的參與情況。所以,傳統的考核主要針對實習報告撰寫情況進行。這種考核機制不利于激發全體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使教學目的難以充分實現。
面對我國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綜合性環境專業人才急需等新形勢,我校大力支持教學改革,在有多年校外實習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校外實習教學新模式。經過近5 年的持續努力,形成了生態文明建設新形勢下面向國家需求的環境科學專業實習新格局。
面向創新型和應用型的復合人才培養新需求,在原有校外實習基地的基礎上,不斷優化實習單位組成。新增大連建筑工程質量檢測中心等第三方檢測機構、大連市生態環境檢測中心、吉林市生活垃圾處理中心和北大溝河道淤泥生態處理工程等單位。建立了覆蓋兩省(吉林省和遼寧省)三市(長春、吉林和大連),涵蓋政府職能部門、國內外環保企業、實際生態環境工程的動態長效校外實習基地,進一步完善了實習教學內容。讓學生了解環境領域不同方向的工作現狀,明確就業目標,并立足目標進行專業課的進一步深入學習。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中提出“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注重培養復合型人才”。面向此需求,我校環境科學實習改進教學模式,在原有參觀實習基礎上,組織國家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高中層領導、環境領域頂尖學者與本專業學生圍繞環境保護理念、環境保護技術、前沿研究領域講座交流,增強學生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需求的理解和認識,提高社會責任感和實踐創造能力。此外,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特殊時期,我校環境科學專業于2020 年開始增設了由同濟大學牽頭的“校-企-協云端實習實踐”的線上實習,并于2021 年開始開設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實習課程,豐富實習教學內容和模式。
針對實習教學新模式,形成了涵蓋過程考核、報告考核和云實習考核三層次的考核機制。其中,過程考核由實習指導教師考評,為完善此部分考核機制,增加了針對各實習內容的心得撰寫和實習當天的總結討論環節,指導教師結合實習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情況及總結討論情況給予過程考核成績;報告考核由指導教師和本專業教授評委團綜合評定: 在實習結束后,每位同學完成實習報告,并召開總結匯報會,全體評委教師根據實習報告和總結匯報情況進行成績評定; 云實習考核則由線上實習平臺統一組織考核評定,給出考核成績。最后,三部分考核成績加權求和作為每位學生的實習總成績。
實習是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也越來越引起各高校的重視。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對于環境專業人才的能力要求不斷提高,同時對于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增加。這也要求本專業實習的內容和模式不斷改進和完善。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使得基于多終端的線上教學成為常規教學模式之一。同時,隨著數字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成熟,相信未來的實習也會逐漸增加線上實習的教學模式。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實習模式可以促進國內各地區高校的聯合實習,實現更大規模、跨更多區域的校外實習,而且有助于實現國際化的環境科學專業實習。
基于二十余年的環境科學專業實習教學經驗和近5 年面向新形勢下國家需求的實習教學改革與探索,形成了成體系的校外實習教學內容,并建立了長效運行的校外實習基地,完善了基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實習模式,并豐富了實習的考核機制,滿足了當前形勢下培養具備突出創新和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