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雅婷
摘 要:在教育部最新制定的《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標準(2020年版)》中,對于中職思政標準進行了育人目標的細化,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將“職業精神”添加進學科素養的培養目標中。工匠精神作為新時代職業道德、能力、品質的體現,是每一個中職學生都應具備的職業精神,成為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是中職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目標,思政教師也應重視工匠精神在中職思政中的融入滲透,有意識、有目標的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品質精神和服務精神。在中職思政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符合新時代人才的培養需求,符合中職院校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指南,值得思政教師在教學中進行探索和創新基于此,對工匠精神融入中職思政教育的價值與路徑進行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工匠精神;中職;思政
引言
2016年工匠精神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工匠精神”一詞迅速流行開來。中職學校一定要重視工匠精神的滲透,無論是辦學理念還是教育活動過,都要把專業知識與工匠精神整合在一起,培養中職生正確的價值觀與就業觀。中職思政具備較強的育人功能,教師要在思政理論知識講解過中,融入工匠精神理念,培養中職生良好的職業素養。
一、工匠精神理念下在中職思政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必要性
(一)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發生改變
由于傳統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式是通過教師對學生進行說教,改變其思想,對學生教育作用微乎其微。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方式變得更加多樣,互聯網上擁有更多的渠道、更加新穎的方式充當學生和教師溝通媒介。通過互聯網學生可以在與教師溝通的過中不那么緊張,教師工作也就可以變得更加有效,師生關系更加和睦。
(二)幫助中職生實現自我價值
具備工匠精神、職業素養的人,能夠在創造產品過中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投入自己全部的精力,把自己對于人生、世界的理解滲透在產品制造中,站在工匠的角度完成工作,增強中職生的職業素養、工匠意識,有助于中職生實現自我人生價值。工匠精神理念下,在中職思政中培養中職生職業素養,能夠促進職業教育發展和改革的需要,不僅要關注中職生的技術技能培養,還要關注中職生的道德品質與職業態度,落實“以人為本”的教學模式。
二、工匠精神融入中職思政教育的現狀
(一)教學目標不明確
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形勢在不斷變化,中職院校作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基地,其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應該是緊跟形勢變化腳步的,要具有時代性和前瞻性。但是現在很多中職院校的中關于思政的教育目標設置并不明確,教學方法單一枯燥,教學內容不夠先進,教學路徑較窄。從培養學生職業精神核心素養這方面來說,工匠精神沒有明確納入和體現在教學目標中,所以在教學內容上工匠精神的體現就顯得較為單薄。另外,在中職院校學生的考核測評中,思政教育內容所占比例較小,而工匠精神的體現更少。這些現象都使得很多中職院校和思政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中忽視或者模糊工匠精神的相關內涵和價值。
(二)學生水平較低,道德標準較低
對于中職院校來講,主要是將中考失利學生作為生源,其接受能力、學習能力、自控能力等較差,成績無法達到預期,與普通高中生相比,綜合能力較差。另外,中考失敗導致一些學生產生自卑心理,學習自信心不足,對于教師的幫助與關心充滿排斥感,無法明確發展方向。同時中職學生的叛逆心理嚴重,思想較為幼稚,部分學生存在沉迷網絡、早戀以及打架等問題,人際關系處理能力較差,遇到失敗與問題,無法及時有效進行自我心理調節,經常出現挫敗感。為了對思政教育充分創新,應該充分強化學生綜合能力。
三、工匠精神融入中職思政教育的策略
(一)樹立為人師表的匠人榜樣形象
教師是走在時代最前沿的職業,因為教育不能落后,所以中職思政教師需要在教育教學的過中充分發揮工匠精神,對教育事業始終保存敬畏之心,明白思政教育任重道遠,認識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發展成長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學過中大膽嘗試,敢于反省。用自身對教育事業的熱忱、執著、創新和奉獻來影響學生。同時,中職院校還需要在教師的考核和測評標準中添加以工匠精神四大內涵為主的職業精神測評,進而提升整體教師隊伍的職業精神水平,讓教師形象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目標。
(二)注重思政堂教學的實踐性
工匠精神理念下,要想在思政堂中培養中職生良好的職業素養,教師需要把思政理論知識融入職業實踐活動中,培養中職生積極情感價值觀、道德觀念,激發中職生的職業意識。教師要改變以往思政中教師講解、學生聽講的教育模式,基于實踐層面來開展教學活動,融入發現學習法,鼓勵中職生對現有職業案例進行討論,從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豐富堂思政教育內容。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觀看工匠系列短片、舉辦辯論賽的形式,讓中職生對于工匠精神、職業素養有更為深刻的理解,為思政堂增加更多的活力。
(三)采用“互聯網+思政教育”模式
在新時代,互聯網技術得到快速發展,學生不僅可以通過教師獲得知識,也能夠借助互聯網平臺獲得知識。在某些知識領域,教師并不能準確預判學生思想活躍度。所以,基于“互聯網+”教育模式,學校需要對學生主體地位進行正確認識,并予以肯定,學校應該為學生創造自由探討與交流機會,將學生管理效能充分發揮,有效調動學生思政學習主動性。同時,對于學生的網絡發帖以及留言內容充分重視,了解學生成長需要與合理訴求,引導學生走出困境。當前,網絡道德受到廣泛關注,網絡暴力造成一些社會問題。中職思政教育需要對網絡熱點中的道德爭議予以關注,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對網絡法制教育進行規范,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
結束語
“思政”是人才培養的長遠計劃,將育人目標貫穿到教學的全過,能在一定度上理順思政學習與專業之間的關系,讓教師教書又育人,在知識傳播中強調價值引領,讓學科知識更顯深度,協調各之間的銜接,集中力量深挖每一門中的思政元素,在教材、教法上尋找創新和突破點,推動學生喜聞樂見又富有成效的教學模式,真正扎進心里、印在腦里,讓他們學有所獲、學有所感,增強學生立足于激烈競爭的專業力量,使其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葛禮冬.工匠精神培養與中職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探討[J].職業,2020(36):32-33.
[2]李麗.中職思政“工匠精神”培養的策略[J].現代職業教育,2021(02):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