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妤 張萬明 涂宏偉 姚光炳
摘要:在“互聯網+”背景下,勞動教育的內涵與外延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尤其是針對于勞動教育和數學教學的融合,實現了更深層次的探索。結合實踐經驗觀察,在學習初中數學期間,許多知識內容都來自生產勞動,并應用在勞動生產過程中。因此,探究如何使初中數學學科教學和勞動教育連接起來,展現出數學的勞動教育作用尤為重要。基于此,本研究從闡述勞動教育融入數學課堂的意義出發,通過說明兩者相融合的具體原則,以勞動教育結合茶園為基礎,有效探討分析“互聯網+”背景下數學與勞動教育相融合的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數學;勞動教育;融合策略
一、引言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勞動教育愈加引起關注,勞動教育的內涵在變革中發生了明顯變化。當前,勞動教育不能簡單地理解成動手操作一下、干些簡單的體力活等,需要對勞動教育的形式與內容加以豐富[1]。學校作為育人的重要陣地,針對數學學科教育,它主要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為任務,在實際開展期間,應當關注數學知識和日常生活的聯系性。在生產勞動及生活實踐階段,往往能夠發現其中蘊藏的數學知識。確保將數學學科教學和勞動教育相融合,全面落實勞動教育的任務,展現出初中數學學科的勞動教育功能價值極為關鍵,已經成為初中數學教師的主要任務[2]。
在實踐期間,實現數學和勞動教育的融合能夠提升學生的勞動意識,促進學生對數學實用性的正確認知,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應用相關數學知識創建數學模型,提升初中數學課程的趣味性。
二、“互聯網+”背景下數學與勞動教育相融合的意義
(一)提升勞動意識并樹立正確的勞動觀
開展勞動教育時能夠使學生明白勞動意識的重要性,使學生主動形成尊重勞動和熱愛勞動的正確價值觀念。教師在引領時可以借助互聯網搜尋相關資料,找尋弘揚工匠精神等材料內容,以工匠精神為出發點,使學生感受到精益求精的態度,逐漸對勞動產生認同感。在將數學課堂和勞動教育相結合以后,就可以幫助學生積極樹立正確的勞動觀。
(二)培養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并提升探索意識
數學知識不應該僅被視作課本中的靜態、理論性的材料內容,它還屬于人們在日常生活勞動期間所形成的經驗積累。教師在教學期間傳授數學知識內容時不能過度依賴課本中的內容,還需要從學生的勞動能力出發,重視對學生建模能力的培養。此外,在學生樹立明確的勞動意識后,會主動強化思考與探索能力,有利于深層次了解數學知識內容。
(三)提升數學知識實用價值并增加學習積極性
數學知識的實用性應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學生無法清楚地了解到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就會在面對數學科目期間存在質疑,甚至對教師采用的數學教育方法產生疑惑。此外,若是教師單純地重視數學的邏輯能力分析,僅將數學當做一種數理知識來對待,就可能影響到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而在將勞動教育有效融入數學課堂期間,它能夠彰顯出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還可以發揮出對學生生活的指導價值,在潛移默化的影響過程中,讓勞動教育和數學教育相融合[3]。在緩解初中數學教學壓力的背景下,有效提升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現實問題的能力。
三、“互聯網+”背景下數學和勞動教育相融合的原則
(一)保證理論性與趣味性的統一
針對初中數學學科而言,其具有較強的理論性,教師在授課階段若依舊按照傳統授課方法,實施照本宣科式地講解,很容易降低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挫的條件下,也難以感受到對學習初中數學知識的興趣。反之,如果教師能夠將理論性和趣味性協調起來,使兩者保持統一,將勞動教育有效融入數學教學期間,就能夠提升數學教學的實踐性[4]。在不斷豐富課堂教學形式的背景下,讓整個課堂教學氛圍變得更加濃厚,在充滿趣味性的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的體驗感得到深化,并且能夠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二)保證學術性與實用性的統一
想要實現初中數學和勞動教育的融合,必須注重其學術性與實用性的有效統一。兩者融合的過程并非是對數學知識的簡單穿插,教師在實際教學期間應當重視兩者間的聯系,將學術性和實用性放置在同一個階層,不能忽視兩者中的任何一個。在學生積累數理知識期間,教師可正確引導,提升學生分析和判斷問題的能力。例如,聯系到茶園中的植樹過程,讓學生在植樹期間正確掌握學習不規則地塊面積運算的方法。從現實生活中的場景出發,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能力的運用,強化對知識的理解,進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保證創新性與生活化的統一
在實際教學期間,初中數學教學需要確保能夠實現創新性和生活化相統一的要求。選擇對應的場景內容時,盡量優先選擇學生日常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場景。例如,可選擇茶園作為勞動場地,有效提升學生的體驗意識和創新意識。在計算相關數學問題時,從種植茶樹等角度出發,讓學生能夠加強對現實生活問題的轉化。正是在這種生活化的場景下,才能夠體現出創新性特點,結合勞動教育過程,進而積極實現數學課堂學習的目標。
四、“互聯網+”背景下數學與勞動教育相融合的策略
初中階段所學到的知識內容通常能夠在日常生產勞動期間找到實例,在合理創設生產勞動場景的條件下,促進學生對學習知識的掌握,使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能力得到提升。結合初中學生特征,在動作表現、形象思維等方面擁有優勢,如果應用實際動手操作的方法會使學生獲得結論變得更為深刻,使學生可以體會到數學和勞動間的具體關系。在實踐操作中,讓學生不斷積累相關經驗與智慧,有效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5]。
此次研究過程中,就是將初中數學學習與茶園勞動教育相融合,結合植樹、地塊面積、對稱問題、碳排放問題、杠桿原理等,讓學生通過參與茶園勞動實踐掌握相關初中數學知識內容。
(一)將初中數學知識和茶園勞動相結合,提升勞動的敬畏意識
在初中數學授課階段,為了保證教學質量,教師通常會采用舉例的方法對知識點加以說明,并且講授期間所選擇的案例皆來源于日常生活。通過將數學知識和茶園勞動相結合,從實踐方向出發,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同時,在整體操作期間,還能夠展現出數學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使學生對勞動的敬畏意識得到增強。
分析當前初中學生學習積極性較低的原因,通常與學生在課堂中的體驗感受有關聯。由于數學知識相對抽象,可能出現難以符合學生心理與生理接受水平的情況。在此條件下,教師就應當從融合茶園勞動方向出發,使抽象的數學知識映射到實踐活動中,有效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研討興趣。
例如,在學習數學對稱問題時,課本上的理論性知識相對抽象,學生坐在教室難以找尋到常見的實例。教師在將對稱問題和茶園聯系起來時,就可以從茶園的總體布局為切入點,讓學生現在茶園中央的位置,觀察兩側布局結構特征。當立足于對稱的地塊區域時,學生能夠從中心位置直觀地感受到對稱的情況,有利于對軸對稱知識的深層次理解。
(二)利用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掌握勞動技能
初中數學教育階段,教師應該發揮出勞動教育的優勢,確保學生在體驗勞動期間可以感受到數學知識的融入過程。在為學生提供數學學習條件的情況下,使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困難時能夠采取更為科學的解決辦法。
例如,在學習不規則面積計算期間,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前往茶園中進行植樹,在統計出每公頃面積下能夠栽種的茶樹數量以后,計算出每株茶樹所占土地面積。然后選擇一片不規則的地形,通過讓學生種植茶樹,統計出在按照一定間隔距離時栽種的茶樹總量,最后計算出這片不規則地形的面積。
(三)應用數學思維,結合勞動實踐提升學生的勞動水平
加強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在教師將勞動教育融入初中數學教學中時,就能夠將日常生活中的現象轉變成數學知識中的已知條件,讓學生可以更為簡單地理解數學問題[6]。
例如,在學習數學知識期間,教師在提出計算碳排放量的問題時,通常需要創設相關情境。聯系到學生的茶園勞動教育,教師在引導學生計算出個人年碳排放量以后,再詢問學生們需要種植多少株茶樹能夠將這些排放的碳處理掉。學生們在考慮到上述問題時,會優先了解單株茶樹在特定時間內可以處理掉的碳量,然后依據總碳量除以單株處理量,最終獲得茶樹的株樹。通過將碳排放問題和種植茶樹相融合起來,讓學生在研究及探討中明確解題思路,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另外,通過勞動教育還可以提高數學應用能力,讓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變得更加鮮活、生動和形象。
(四)以勞動教育展現數學知識,使學生正確理解相關原理
在數學教材中,它所涉及的知識內容不僅包含相關的計算問題,而且還有定理、原理等內容。教師在教學階段注意各問題和日常生活實際現象的聯系性,從數學知識內容和實踐活動方向出發,將抽象化的原理知識加以形象處理,讓學生持有對探究原理本質、參與勞動實踐的熱情[7]。
例如,學生在栽種茶樹期間,需要涉及鐵鏟挖土的動作,在此條件下,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隨意挖掘,優先體會鐵鏟挖土的過程。學生在感受到勞累時,教師可拋出“怎樣使用鐵鏟能夠做到省力?”的問題,結合勞動實踐后,教師可依據杠桿原理加以解釋,使學生在了解杠桿平衡條件后,明白“動力臂×動力=阻力臂×阻力”,最后再通過親自操作了解到確實符合“省力”的原則。此外,在利用栽種茶樹引出鐵鏟挖土的問題以后,通過分析杠桿原理還可以使其與物理知識相聯系起來,在學生學習初中數學知識的背景下,又能夠和其他學科進行有效結合,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五)強化初中數學教學期間的勞動教學評價,健全勞動教育體系
在將勞動教育滲透到初中數學教學期間,應該借助相對完善的評價體系。在整體評價過程中,主要涉及教師教學評價及學生學習評價,在開展教師教學評價期間,可以從教學設計、綜合實踐及課堂教學方向出發,考察上述方面是否得以落實,并且要重視挖掘初中數學教材中的有關勞動教育情境,使數學知識內容、原理及方法和茶園勞動相結合起來。在保證學生擁有勞動意識的條件下,積極培育勞動觀念,有效提升學生的創新勞動思維。
針對學生學習評價期間,應該將勞動教育納入重點指標評價范圍,在課堂教學期間,展現出重視勞動、尊重勞動情感反饋等特點。
例如,初中數學教學時,教師可將學生參與勞動實踐活動的完成情況、學生在勞動實踐期間表現出的創新意識等有效納入綜合考評中。在應用上述方法后,就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數學教學內容得以豐富,讓學生深化對重要知識點的掌握。
(六)數學教學和勞動教育融合期間要注意的問題
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合理把握教學節奏,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在組織學生參與茶園勞動實踐期間,應提前制定好活動計劃,按照數學知識內容分布,保證關鍵知識點與實踐活動相聯系[8]。此外,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真實情況,善于對學生潛在發生的事件予以判斷,強化對學習過程的合理引導。其次,教師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調動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的主動性,積極營造出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教師自身應當提升教學能力,搭建起完善的知識體系結構,善于從茶園中提煉出和教材內容有關的素材資料,實現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目標。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數學教師需要積極樹立學生的全面發展觀,能夠意識到將數學和勞動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在具體應用階段,正確把握勞動教育融入數學學科中的正確選擇、找準勞動教育的良好時機和切入點,構建起完善化的數學學科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在將數學知識和茶園勞動實踐相融合時,落實勞動教育目標,真正展現出數學學科的勞動教育價值。
作者單位:譚妤? ? 張萬明? ? 涂宏偉? ? 恩施市白果鄉初級中學
姚光炳? ? 恩施市教學研究和教師培訓中心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立項課題,區域推進中小學勞動教育校本化實施的研究(編號2021JB296)。
譚妤(1986.09-),女,土家族,湖北省恩施,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數學與信息技術教學;
張萬明 (1981.08-),男,漢族,湖北省恩施,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勞動教育教學;
涂宏偉(1992.01-),男,漢族,湖北省恩施,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數學教學;
姚光炳(1965.04-),男,漢族,湖北省恩施,本科,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教學研究。
參? 考? 文? 獻
[1] 歐夢冰. 談“互聯網+”教學模式下初中數學的教學效果[J]. 中外交流,2019(1):190.
[2] 陳宜琳. “互聯網+”背景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實踐研究[J]. 考試周刊,2021(9):63-64.
[3] 麥寶春. “互聯網+”背景下初中數學課堂提質增效的實踐探究[J]. 魅力中國,2020(5):390-391.
[4] 李相偉. 初中數學教學融合勞動教育的策略研究[J]. 基礎教育論壇,2021(22):36-37.
[5] 陳美華. 淺談初中數學教學“算”與“用”的有機結合[J]. 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9(2):113.
[6] 溫彩艷. 擁抱生活學做結合 ——勞動教育與初中數學教學的融合思考[J]. 新課程,2021(37):18.
[7] 馬學斌. 勞動教育情境下數學思維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 新課程,2021(29):24.
[8] 唐霞. 初中數學應用意識培養與教學方式探索[J]. 考試周刊,2018(83): 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