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在,信息技術正在學校課堂教學當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運用。對于小學音樂課堂來說,通過“互聯網+”的資源來開展教學,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興趣,提升教學的效率,符合教學改革所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師有必要積極地將“互聯網+”運用在小學音樂當中,以優化小學音樂教學效果。本文結合蘇教版音樂教材版本,對“互聯網+”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應用進行一些剖析,對基于“互聯網+”的小學音樂教學方案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實踐;應用
一、引言
在過去很長的一個階段當中,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音樂課在小學教學體系當中的“存在感”比較低,長期不受重視。現在,隨著教學改革的開展,音樂課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和強化。特別是新中考把音樂也列入了必考科目,音樂課更是比以前要重要得多。
現在,“互聯網+”給教學活動帶來了新的氣象。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1],音樂課教學方案也在面臨全新的改革。
二、“互聯網+” 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主要運用形式
“互聯網+”如今已經是個令人并不陌生的概念。簡單來說,通過互聯網的平臺來運作傳統行業,都可以歸類為“互聯網+”的范疇。小學音樂教學也不例外。當然,“互聯網+”并不等于是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的強行組合,而是要讓互聯網在不同的行業當中真正地發揮導向和資源配置作用。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夫子就有著通過“禮樂”來教化民眾的觀點。作為一門以培養學生的美育觀念、塑造他們健康向上的人格,培養他們的創造力的學科,音樂課程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功能。為了有效地促進音樂學科在素質培養功能方面的進一步發揮,因此很有必要在教學當中引入基于“互聯網+”的各方面資源,從而實現教學效果的優化。
基于“互聯網+”的教學資源是多方面的,如微視頻及APP小程序等自媒體平臺等。下面先談談“互聯網+” 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主要運用形式。
(一)通過微視頻來進行教學
這是基于“互聯網+”的教學資源當中最典型的一種。也就是將課堂內容制作為微視頻。在音樂教學當中,微視頻既可以用于課堂開頭的導入,又可以用來給學生播放音樂作品及配套的情境。
(二)通過APP小程序來進行教學
這種教學形式需要運用到智能手機等自媒體終端。屬于用來開辟第二課堂的一種教學方式。主要運用于課后給學生進行補充和拓展。比如,運用APP小程序,教師可以通過課余時間給學生補充更多的音樂知識,拓寬他們的眼界,進一步培養他們的音樂素養。
三、“互聯網+”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價值
以下結合蘇教版小學音樂教材進行分析。如今,隨著小學音樂課程重要性的上升,“互聯網+”在教學模式中的深入運用促使傳統的教學觀念發生改變[2]。在信息化技術日益發達的時代,小學生通過身邊的互聯網技術,獲得了大量的音樂元素,并在各種互聯網音樂元素中汲取了大量的音樂知識,互聯網技術所表現出的諸多優勢是傳統的四十分鐘的小學音樂課堂說教式教學方式所不具備的。在網絡環境大背景下,“互聯網+教育”的介入,使音樂教學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變了音樂老師清唱歌曲、黑板板書教學音樂樂譜知識的傳統模式,促進現代的音樂課堂的多元化發展,老師通過互聯網技術,帶給學生一個無限延伸的音樂課堂。
在小學音樂課堂當中,“互聯網+”對于提升課堂效率,豐富教學情境,促進教學價值的升華來說是不可替代的。其運用價值主要體現為下列方面:
(一)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興趣
想要提升課堂效率和課堂質量,首先需要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興趣。而“互聯網+”的方式對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有利的。因為小學生正處于想象力比較豐富,形象思維比較活躍的階段。“互聯網+”能夠將音樂作品呈現為聲畫結合、促進學生視、聽等多種感官的全方面刺激的生動情境,讓學生不僅用耳朵欣賞音樂,更能夠用眼睛來“看到”音樂。這樣,使音樂作品煥發出更多的趣味,使學習音樂課程的過程更加樂趣盎然。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興趣。比如在帶領學生欣賞《姑蘇風光》時,就可以通過課件為學生播放一些由這首作品傳達出蘇杭風景,讓學生一邊欣賞音樂情境,一邊欣賞風景,聲畫結合,生動有趣。同時,通過互聯網的資源,教師還可以將更多跟音樂作品相關的圖片、文字等呈現給學生。從而進一步提升了音樂教學的趣味性。
(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是教育改革所提出的一個要求。音樂教學本身具有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的功能。而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模式更是強化了這一功能。因為通過“互聯網+”的資源,教師可以在給學生呈現音樂作品的同時,將更多的素材(如跟音樂作品相匹配的畫面情境等)同時呈現給學生。比如在帶領學生欣賞《中國花鼓》時,這是一首由奧地利作曲家、小提琴家克萊斯勒以“中國花鼓”的情境為題材,創作的小提琴曲。從旋律到節奏都具有明顯的“中國花鼓”情境特征。那么在教學當中,可以搭配著給學生播放一些關于中國花鼓的場面。這樣學生一邊欣賞音樂,一邊可以想象著音樂旋律、節奏當中的情境,分別與畫面當中存在著哪些對應的地方,從而有效地培養了他們的想象力。
(三)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養方面的提高
從教學改革的音樂課程視角來看,課堂上需要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比如通過對音樂作品的欣賞和學習,要幫助學生培養起良好的審美情趣。要通過開展一些合作性的教學環節,幫助學生培養起集體榮譽感和合作意識。另外,新課綱還很強調“課程思政”的開展,要求把德育滲透到音樂課程當中……而這一切都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教學資源來導入。
比如在《卜算子 詠梅》的教學當中,教師通過課件來播放關于梅花的圖片,幫主學生了解梅花在中華傳統文化當中的重要地位(“歲寒三友”之一),使學生明白梅花所代表的高潔品格。這樣,學生通過對這首歌曲的學習,還能從中受到審美情趣、傳統文化素養和道德素養等多方面素養的培養,真正地符合核心素養培養方面的需要。
(四)有效地保存優秀的課程資源并進行共享
要想促進音樂教學水平的提高,教師需要多對于優秀的課程資源進行學習,不斷提升和完善自身的教法。但課堂教學資源的保存往往是個難題。因此在傳統的教學當中,想要共享教學資源是有難度的。通過“互聯網+”的教學方式,使優秀教學資源的保存得到了實現。因此,不僅同以學校的音樂教師可以共享教學資源,而且不同學校,甚至不同地區都可以互相分享教學資源。給教學水平的共同提高提供了便利。
(五)幫助學生進一步拓展音樂視野
在本文第一章第二節提到,APP小程序也是進行“互聯網+”教學的一種形式,給音樂第二課堂的開展帶來了便利。運用APP小程序,教師可以通過課余時間給學生補充更多的音樂知識,拓寬他們的音樂視野,進一步培養他們的音樂素養。
四、“互聯網+”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應用方案
前面一章當中,分析了“互聯網+” 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價值,以下再具體分析“互聯網+” 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應用方案。
想要運用好“互聯網+”的教學平臺,教師首先要改變教學觀念,并不斷地加強學習,從而具有熟練駕馭“互聯網+”的能力。當然,“互聯網+”只是手段,提升教學收益才是目標。為此,教師需要學會將各種不同的“互聯網+”的資源組合在一起,并與傳統的教學手段進行有機搭配,構建出生動而豐富的音樂課堂。從而做到在各種信息化資源被廣泛運用的今天,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出“互聯網+”的運用價值,讓學生在音樂課堂當中感受到十分愉悅的體驗,在寓教于樂當中讓音樂教學的效益得到優化。不再光是給學生灌輸各種音樂知識,而是讓學生主動去了解各方面的音樂知識,提升音樂教學水平。
同時,音樂的教學是一門極其重視學生藝術情操培養的科學,在互聯網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利用多媒體等教學形式,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的優勢,營造美好的音樂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參與音樂教學,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自身核心素養的目的。這都是值得教師進行思考的地方。
(一)通過互聯網平臺搜集更多的教學資源
高效而優質的教學,首先離不開優質的教學資源。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教法,從而促使學生能夠對音樂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教育的新時期背景下,教育教學迫切需要根據學生學情的變化,創新教育教學方法,以一個全新教學姿態,去迎接聚焦立德樹人的發展課堂。
在音樂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在互聯網上搜索的內容,進行適當修改,變成自己的教學資源。比如在教《手拉手,地球村》時,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資源,給學生觀看一些與音樂相匹配的圖片和視頻資源,讓學生在視覺與聽覺中開闊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出音樂中呈現的滑雪的場景,更能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比如在《孤獨的牧羊人》學習中,可以先播放這首音樂相關的創作視頻,讓學生了解音樂的相關背景,以便于正式教學中學生對于音樂的深入理解。正因為互聯網的出現,讓音樂教學變得豐富起來,教學地點不再限制于教室之中,教師也可以通過網絡視頻教學,讓學生隨時隨地能夠參與到音樂學習中來。
(二)通過互聯網平臺幫助學生感悟音樂藝術當中的美
互聯網發展到現在,這種先進的技術獲得了廣大人群的熱愛。顯而易見互聯網已經成為現在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查找相關教學素材,將枯燥無味的文字轉化成形象的圖片或者視頻,引導學生將文字與音樂還有圖片相結合。比如在《手拉手,地球村》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知道“地球村是我們共同的家鄉”的道理。每個人獻出的一點責任感,就是維護地球村的力量。教學分別從下列角度開展:
1.通過課件來呈示教學情境
為了提升教學活動當中的情境化程度,如今課件已經在教學活動當中十分常見。尤其是課件當中的色彩與畫面都十分生動,使學生一接觸到這樣的情境就能產生興趣。它提高了課堂教學的直觀性,讓原來較為抽象的課堂變的具有形象化色彩,達到理想的教學功效。在課堂的開頭,首先就讓同學們通過課件當中的內容,初步了解到今日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現狀,了解到大自然向人類報復而產生的危機。如這么多年來,平均氣溫的上升就很讓人擔憂。因人類對森林資源的過度利用,造成水土被破壞,引發了洪水與風沙等……村”是一個很小的地方,現在隨著交通、通訊工具的現代化及世界人口的急劇增長膨脹,地球也仿佛變小了,全球的小朋友們同樣居住在地球村大家園當中,讓我們從小就有做一個自覺保護環境的地球村小公民的意識,聽一聽歌曲中的小朋友是怎樣手拉手,共同保護地球村的?同學很容易認識到了,地球上的人民是個大家庭,共住一個地球村,人們之間不應有戰爭和沖突,要共同維護和建設地球村,正像歌中唱的那樣“希望的太陽就是我們”,讓我們從小就關注地球村的興衰,與全世界的小朋友們一起“把地球村打扮得漂漂亮亮”。
2.用準確的課堂文學語言更好地創設情境
教師一定要最大程度上挖掘音樂語言的特性。教師自己首先由普通話過關,這樣再搭配優質的音樂會,學生就會從中感受到美感,注意力自然也就集中了很多,主動地去走入音樂地美妙意境里面。可謂水到渠成。音樂課的語言應該準確的表達音樂作品的創作意圖。音樂屬于抽象性的藝術形式,學生不可能一出生就能夠自動地理解音樂,教師應用準確并有分寸的文學語言,創設和音樂作品的內涵一致的情境,讓學生在正確的思想引導下有充分的想象空間。我用語言引導學生《手拉手,地球村》第一樂段的旋律很歡快活潑,形象地刻畫了“紅領巾”熱情、開朗、靈巧的小主人公形象,啟發學生用人情歡快的聲音演唱,第二樂段是紅領巾對地球村的贊美之情,所以啟發學生用舒展、優美的聲音,聲情并茂的演唱歌曲。聽到學生們發自內心的演唱,看到他們不由自主的動作,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基于上述兩點,通過語言的引導使學生感受到旋律的優美、節奏的舒展、力度的變化,以及二聲部地方樂器的伴奏及和聲的效果,以及和聲飽滿的效果。學生也就從這樣的音樂效果當中感受到,團結起來的力量才是巨大的,從而呼吁全世界的人們團結起來共同保護地球村。在結束句當中,對力度與速度都進行減弱和減慢,更好地表現了:地球的生命就像奔騰的河流,源遠流長,經久不息。
學生的接受能力是很強的,對互聯網的接受能力也是如此,利用互聯網可以讓學生們對學習音樂更主動積極。可以播放音樂相關視頻或者相關音樂短片,讓他們發現音樂的美妙之處。也可以找音樂相關的舞蹈,讓學生發現音樂的多樣性,通過視覺和聽覺讓他們發現音樂的魅力,激發他們內心深處對音樂的喜愛。
利用互聯網技術,教師可以通過教學資源,展示給學生他們未接觸過的音樂素材,增強他們的學習熱情。音樂課堂教學是要讓學生們學會聽音樂,學會唱音樂。但是會唱的前提是學生能夠聽懂音樂。能夠從聽到的音樂中感受到音樂不同的情感,這才能更好地唱出音樂。所以了解音樂,會聽是基礎,在聽音樂的同時感受音樂帶來的快樂,這樣更能激發出學生對音樂的熱愛。
(三)通過互聯網平臺進一步豐富音樂教學當中的情境
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創新音樂課堂教學形式,比如創新教學課件,當下互聯網已經為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課件,網絡課程等。教師可以將課堂改成音樂劇舞臺的課堂情境,讓學生更好地融入音樂課堂,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創作能力。
教師可以利用視頻圖片等,為學生展現傳統文化中的舞蹈,建筑,風景等畫面,將音樂學習的視野放寬,讓孩子不僅僅局限于課堂的學習,通過課外視頻觀看更加深入體會音樂給人們心情上帶來的愉悅。這種新穎的課堂教學方式,更能讓孩子們感受到音樂中情感的變化,還會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不再局限于課本的內容,而是豐富課堂教學,讓死板的文字生動起來,刺激學生的多重感官。這樣,從創作背景入手,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五、結束語
通過“互聯網+”的資源來開展小學音樂教學,對于促進小學音樂教學改革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此,教師要從轉變教學觀念、創設教學情境、啟發學生進行欣賞和思考等角度進行入手,借助互聯網平臺,真正地讓音樂教學達到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目標。
作者單位:劉潔? ? 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實驗小學
劉潔(1987- ),女,漢族,江蘇揚州,本科,職稱,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音樂教學。
參? 考? 文? 獻
[1]蘇揚.淺談“互聯網+”背景下的小學音樂信息化課堂教學策略[J].中國新通信, 2020, 11(20):90-91.
[2]閆航.“互聯網+”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應用[J].天津教育,2020,10(21):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