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良的藝術被人們稱為荒誕的藝術,但在荒誕中又可以發現其合理性。文章從馬良的超現實主義風格出發,探索馬良觀念影像的創作方式和表現手法;通過分析其創作方式和運用傳統文化的特點,發現攝影藝術不僅可以記錄人物、事件,還可以用于表達觀念、文化、情緒,形成特定的攝影風格。
關鍵詞:觀念攝影;荒誕;超現實;造像;馬良
中圖分類號:J4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2-0-03
0 引言
馬良的攝影作品風格很大程度上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馬良出生于“文革”時期,父親是京劇導演,母親是話劇演員,于是馬良從小就有機會出入舞臺、化妝間等場所,天賦加上父母的熏陶,馬良有了堅實的藝術創作基礎。大學畢業后,馬良幾乎干過所有廣告行業的職業,最后以鮮明的影片風格成為廣告界最受歡迎的導演。馬良在當廣告導演的這些年里,得過兩次中國廣告節金獎,被中國廣告導報評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廣告導演之一[1]。
然而這么輝煌的成績卻在馬良33歲的時候戛然而止,馬良決定從事藝術創作,這才是馬良真正想干的事。馬良自己說:“不是廣告導演這個職業有什么錯,是我自己的路選錯了?!蓖ㄟ^這些年做廣告導演的磨煉,馬良終于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馬良接受過11年的美術教育,在廣告行業中并沒有得到體現,他又有自己的電影夢,如果繼續從事廣告導演的工作,后半生一定會沉浸在后悔中。馬良也拍過自認為不錯的作品,還辦過攝影展(馬良更愿稱為是美術展),但都是寥寥無幾的人來參觀,好不容易來了幾個人,卻遲遲站在門外不進來,這讓馬良很是郁悶。但當馬良將作品發到網上,卻引來強烈的反響,得到了大批網友的支持。
2004年4月,馬良完成了他第一部作品《馬戲團》,這部作品傳遞了馬良對當下自己生活的看法?!翱v然生活是一場馬戲,但我們還是要活色生香地活下去。”一個離開藝術圈十多年的前廣告片導演突然跳到藝術圈玩攝影,就像個馬戲團的小丑一樣,即使這樣他也要堅持下去。作品一出來就遭到各方面的質疑,嘩眾取寵被廣泛地用來形容馬良,連上海的主流媒體也用“跳梁小丑”來形容馬良,并抨擊他不知道基本的構圖,也不懂景深。但他并不理會,只用一部部作品來回應質疑。
馬良的作品都試圖傳遞正能量、美好的東西,他對那些把人類社會陰暗面揭露出來的攝影師表示肯定,同時也對這種做法表示不解?!盀槭裁匆欢ㄒ屓藗內ッ鎸@些呢?戰爭、死亡,這樣不覺得太殘忍了些嗎?”這應該也是源于馬良心中對自己作品的定義——運用美好之術。一個藝術創作者,一個渾身都是敏感觸角的人,如果他感受到的都是世界的冰冷,那他的作品也必定讓人心生寒意。
1 馬良的超現實主義風格
2008年,馬良創作的《琥珀》成為他藝術生涯的分水嶺,正是這個作品讓他在攝影創作上取得了質的突破。當松脂滴下,包裹住一個倒霉的蟲子,歲月流逝,這個定格的生命變得價值連城。馬良覺得這個景象和他的攝影有著相似性。生命中的某一刻被相機記錄下來,一如被永遠封存在松脂里的小蟲子。
從《琥珀》中可以看到被囚禁的孩子、人往窗外眺望、滴答的掛鐘聲。在馬良眼里,攝影是時間的作品,是拍攝者對時間的精心設計,而非像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那樣,捕捉到畫面中希望的瞬間。
2007年,馬良創作了他職業生涯中為數不多的愛情作品——《時光旅行和情書》。作品詮釋了熾熱的愛經過歲月的雕琢越發模糊不清,字里行間流露的情愫卻一一浮現。這個作品區別于馬良其他作品,被拍攝物里沒有實景,也沒有演員,只有被隨意擺放的道具。猜疑和信仰交織在一起,相互抵觸、安撫,盛開和枯萎,直至被遺忘。
而2009年《愛是什么》的問世展示了馬良對愛情的認知變化。雖然表現的事物都有傷痛的意味,但馬良賦予了它暖色調,意在表現雖然愛千般不好,但還是不能放棄對愛情的信仰,因為愛本來就是美好的。
前后的作品表現了馬良對于愛情看法的變化。他的作品不是給觀眾理解的,都是從內心出發,把內心所想通過攝影表現出來。他有時候想像那些古板的鄉村畫師一樣,一生都離不開黑瓦白墻、幽靜小路,始終充滿憐愛和柔情,濃墨重彩的背后是哲學思考與情懷。通過馬良的鏡頭,人們感受到了烏托邦一樣的迷離感。
《小旗手》的副標題是“獻給我的藝術家朋友和所有敢于面對幻滅的理想主義者”。他是所有不知名的堅守自己信仰的藝術工作者的象征。小丑的臉和腫脹的身體讓他成為一個孤獨的英雄,迷失在沙漠中,等待著從天而降的東西。他堅持他的目標,盡管失望,但他依然會堅持,直到他的生命結束、他的身體消失。構圖上為一個平面,一個人站著,使主角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這一瞬間特別動人。一位藝術家說:“藝術的核心是表達,表達對待事物觀念以及外物的看法,表達出來別人看懂了并且引起共鳴就是好的藝術?!瘪R良作品中的人看起來很蠢,這無疑會破壞觀眾心里對作品中人物的印象,去思考并發出“這個人跟我好像”的感慨,進而代入畫面,產生共鳴。
《郵差》這幅作品是馬良帶著外國助手路過兒時的家時發現老房子即將被拆除時拍攝的。小時候經常跑來跑去玩耍的小巷現在變成了瓦礫,他拍這些照片是為了紀念。畫面中,一個身著舊衣舊褲的郵差背著一個綠色的帆布包和棕色的皮箱,一只腳已經踏上了屋頂的邊緣,用膝蓋頂著一輛裝著一沓信件的掉漆自行車,做跳樓狀,自行車后座上還綁著降落傘的繩索。郵差的臉因為使勁變得通紅。這幅作品是馬良個人的回憶,同時也表達了他們這一代人的失落感。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人們正在經歷靈魂的失重,這是現代消費社會的常見病。人們有必要回頭看看,并試圖找到出發的原點,一切都變化得太快了,沒有人能回到自己靈魂的家園。郵差就是馬良,他在童年的記憶里穿梭?!拔业幕孟胧?,我可以穿越時間,從我記憶的大廈的屋頂上飛翔,穿越消失的小巷,回憶時間深處的事件和感受?!?/p>
《小旗手》和《郵差》盡管有著童話般的審美,明亮的色彩和戲劇的風格,但這兩部作品都描繪了悲劇,一個荒謬的悲劇,觀者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
事實上,馬良這種超現實風格的照片如果是用后期制作的方式成圖會更加容易,但馬良堅持用模型制作的方式還原場景,因為他想保持圖像的舞臺感,這種不完美透露出一種真實感。
如今,觀念攝影的發展受到商業資本的介入,使創作的自由大打折扣,也使得某些創作方式成了非正式的標準。資本正在試圖控制中國的攝影市場,大量毫無營養的觀念攝影涌現,這樣急功近利的營銷滿足了資本的欲望,卻以犧牲當代觀念攝影發展為代價。反觀馬良的攝影作品,每張照片的布景、道具都是他自己制作和搭建的,《我的馬戲》系列作品的人物要么穿著馬戲衣服,要么畫著小丑妝容,要么做著馬戲的動作,只為清楚表達“縱然生命只是一場馬戲,我們也要活色生香地演下去”的觀點,與其他“生產”作品的人相比,馬良站在了一個與世俗不一樣的高度[2]。
2 移動照相館
數碼相機的普及讓人們漸漸喪失了對攝影的期待感和重視感,少了些一大家子去趕趟兒的喜悅感,馬良雖說是一個極富浪漫氣息的藝術家,但也不失嚴謹。在創作前,他會思考主題的價值性與合理性,因此他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移動照相館”計劃:開著車去全國各地為普通人拍照。
2012年,移動照相館計劃被正式提上日程。他把工作室、布景板和道具帶到35個城市,免費為陌生人拍照。要問馬良的創作動機是什么,應該就是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藝術手段實現人們平時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夢想。他會像朋友一樣接待過來拍照的人,一起溝通、挑選服裝,他們還可以過來看馬良給別人拍照。在馬良看來,藝術不應該被高懸在畫廊的框子里,它應該是有著泥土香氣的浪漫。
沿途中,熱心群眾送來的一點兒水果、一桶汽油等讓馬良的團隊覺得非常溫暖。在拍攝過程中,馬良遇到過很多感動的事情。第一站在蘇州,一位年過半百的美術館館長為了彌補年輕時候的缺憾,帶著自己的妻子早早來到了拍攝現場,他說他們有太多的回憶沒有被記錄下來,希望馬良能夠幫助他們。于是馬良就在一堆道具里找出20世紀的服裝等,為他們再現了教室、操場等多個校園畫面,館長剛看了一眼照片,淚水就模糊了眼眶。再如合肥站,馬良特意為一對結婚十多年的夫妻準備了他們小時候玩過的大象滑梯,丈夫現場注視著妻子,深情地唱起了定情歌,全場都寂靜了?!拔铱偸菚贿@種故事感動得一塌糊涂,這或許就是我這次行程的意義。”
馬良以前也不知道拍照需要用到鋸子、釘槍、電線、油漆、涂料等,現在周圍的同事都開玩笑叫他民工隊長。馬良的移動照相館計劃讓人心生敬佩。一方面這是攝影史上的壯舉,另一方面這個計劃意味著人力、物力、財力的巨大消耗,需要很大的勇氣才能作出這樣的決定。馬良對此表示,自己只想做些真正有用的藝術,而不是創作拍賣錘下的拍品。
3 “造像”的創作方式
攝影是一種客觀意義上的紀實活動,作為一種曾經真實存在過的證明,馬良巧妙地利用這一點,道具制作、模特扮演、燈光運用,通過精心的設計,賦予了這些照片神奇的魔力。
仔細揣摩馬良的作品,就會發現他的作品帶著統一的時間主題,就像“生命和死亡的戲劇”的藝術特征。有人批評馬良的作品不像是中國人的作品,這樣的觀點值得商榷。要知道雖然各國各民族的語言和文化不同,但在內心深處依然存在人類的樸實情感,依然能夠面對同一幅作品淚流滿面。他期望站在他作品面前的觀眾,內心能夠得到一些舒緩和安慰。因為藝術是最虛幻的東西,既不能填人饑腹,又不能知人冷暖,但它能夠直達人心,熨燙人的心靈。
馬良的攝影更像一種“造像”藝術,一種區別于傳統攝影的搭景藝術,他的作品像童話、像舞臺、像夢,卻蘊含智者的思考。當馬良用導演的思維安排照片里的元素時,整個空間都是他的,他可以創造不存在的人、事、物,在這些虛幻的“造像”幕后,埋藏著導演給觀者安排的無數種結局。而當觀者適應了這種思考方式后,他想表達什么也能夠為觀者所理解。“拍攝的那一瞬間無足輕重,但我卻花了大量時間在前期準備上?!币簿褪恰霸煜瘛钡倪^程,這讓馬良能充分享受這個過程。鏡頭里的事物越是脫離現實,越能增強馬良對這種荒誕攝影的興趣[3]。
人們有理由相信觀念攝影依然是評判攝影能力的前提,更別提人人都信手拈來的人像攝影和風光攝影了。去收藏市場上看,觀念攝影作品相較于其他類型的作品有著較大的競爭力,馬良作品的銷售情況一再證明了這一點[4]。
4 傳統文化的運用與表現
馬良從小就渴望成為一名詩人,奈何生不逢時。他出生的時代,文化是沒有根的,馬良意在描繪出身如浮萍般的孤獨、左右徘徊的掙扎、志不得伸的痛心。這些思考使馬良構思出了一系列帶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作品[1],從《二手唐詩》到《草船借箭》,其更想借此表達混沌,甚至是小小的混亂,同時也想借此展現某種精神現狀。
《二手唐詩》是馬良第一次嘗試對詩歌進行創作,用泥土、石頭和玻璃構建出高山流水,苔蘚就是草地,這里有手指般的小人和逼真的建筑,也有繚繞的云煙。最后呈現出來的是仿默片風格的黑白混沌效果,豐富而神秘。遠看就是一幅唐詩作品,疏密安排都很合理,近看卻是骷髏、被鐵絲捆住的雞等雜亂不堪的東西。馬良喜歡繁復的東西,這也是他所認知的現代人的感受,但也有人承受不住這樣的視覺沖擊,悻悻離去。
馬良憑借《草船借箭》獲得了2008年SPIDER黑白攝影國際大獎年度攝影師獎及藝術攝影一等獎,是用黑白水墨畫似的語言訴說著草船借箭的智慧。這個故事之所以過了這么多年還為人們津津樂道,多少有些機巧在其中。借他人之力為我所用,借用的同時反而可能傷害了自己。與現在東西方文化的融合與改編有些類似,但到最后改得四不像,所以草船借箭在當代世界其實是矛盾的。這個作品讓很多攝影界的學者和資深藝術家重新認識了馬良,給了他很高的評價。很多年后,當人們再次談及這幅作品時,還是會贊不絕口。但對于馬良自己來說,他還是偏愛自己的彩色作品,他覺得自己不像早期創作時那么直截了當了,“我想我現在是個藝術家了,一切還是嚴謹些好,雖說這嚴謹有些可笑”。
5 結語
從廣告到觀念,馬良用了十年時間完成了橫向跨越。馬良的作品中流露出一些刻意,過多裝飾的人物、大量的道具讓他在攝影界獨樹一幟,就好像青春期的少年,什么都想告訴你,但好像用力過猛,缺乏細膩的思考。
欣賞馬良的作品就仿佛身處一場場話劇之中,熱鬧的場景背后是深沉的思考。他的鏡頭充滿虛幻,浪漫是他的關鍵詞,就像《仲夏夜之夢》中馬良所寫:“我愿溺死在這仲夏夜的迷夢,和你一起。”
參考文獻:
[1] 蒯鵬飛.平庸世界里的繽紛隱喻[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9:8-12.
[2] 王棟,王震.淺析中國觀念攝影發展現狀[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4,2(10):140-142.
[3] 孫宇龍.觀念攝影:被導演的紀實[J].理論與創作,2008(4):113-117.
[4] 海杰.馬良:在夢幻中返鄉[J].東方藝術,2011(11):122-125.
作者簡介:張穎(2000—),女,江蘇南通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視頻后期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