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海琴
【摘 要】高年級語文習作要求聯系生活從“寫清楚”到“寫具體”。要讓學生進一步懂得習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因此,學生在習作時要寫出真情實感,并且學會使用恰當的語言。這就為語文教師指明了習作教學的方向,教師在每次布置習作話題時,要設定適當的目標,引導學生將自己想表達的內容寫具體。為了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其學習習作方法,激發其學習興趣,滿足其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提升習作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上學足學好,在課后融入生活、觀察生活,讓“生活”會說話,不斷提升寫作水平。
【關鍵詞】高年級習作教學 聯系生活 策略探究
在以往的教學中,一些教師未能把握好政策落實和教學改革的契合點,仍然鼓勵學生反復背記寫作方法,以至于有的學生只會套用固定模板進行寫作,很難在原有寫作水平上進行突破,這樣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為了提升高年級語文習作教學效果,教師應當明確習作要求,從生活角度入手,將習作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建立起聯系,讓學生通過仿寫、擴寫、縮寫等方式,掌握寫作技巧,提升習作教學質量。下面筆者就從模擬生活場景、觀察生活細節、發掘生活資源、融入生活體驗四方面初步探究高年級語文習作教學的策略。
一、模擬生活場景,激發寫作興趣
在教學中模擬生活化寫作場景,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發掘生活化寫作教學的切入點,不斷提升教學質量,讓學生在課上學足、學好。因此,教師應當立足學生的實際生活,在講解寫作知識的同時,模擬能夠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生活場景,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交流感悟、自我反思,體驗世間百態,產生寫作興趣,用筆記錄生活中的美好。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習作:筆尖流出的故事”這一部分內容時,筆者明確要求學生發揮想象,創編故事。這次習作跟以往的不同,平時習作往往是描寫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而創編故事雖然也是以生活中的人、事為基礎,但它不是重現,而是要展開合理的想象,對現實生活進行提煉和加工。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第四單元中所學習的不同小說,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如“花香四溢的校園、黃昏街頭、月光下的村莊”等進行還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上述“生活場景”中的主要人物進行寫作,從言行舉止、心理活動等角度編創故事,在提高學生想象力的同時,讓其在興趣的驅動下,學會合理地創編故事。最后,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構思,整理故事梗概,列出故事清單,按照提綱進行寫作,巧妙地將“生活場景”中的故事融入習作中,從而提升習作的可讀性,為后續寫作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
在教授學生相關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通過實地考察的方式,身臨其境地去感受生活場景。如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在校園中游逛,帶領學生體會學習中的校園是什么樣的氛圍,引領學生抒發自己的情緒,幫助學生感悟自身的心情變化,并在寫作過程中,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感受通過文字抒發出來。
二、觀察生活細節,傳授寫作技巧
文學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事物細節,可以提高其觀察能力,使之進行科學的分析和合理的想象,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不同的寫作技巧。教師應當立足實際學情,選擇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案例,讓學生留心觀察生活中的不同事物,從外觀特點、實際功能等角度進行介紹,幫助其掌握高質量寫作技巧。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習作:我的拿手好戲”一課時,教師要明確“好戲”在這里是指絕活或絕招。“好戲”前面的兩個修飾詞“我的”和“拿手”,一個強調了是屬于“我”的而不是別人的,一個強調了是自己擅長的,這里就引出了一種心理感受,也就是成就感和自豪感,這也是這篇習作需要表達出的情感。因此,這次習作的過程也是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發現自我、了解自我,建立自豪感與成就感的過程。首先,教師要從“拿手”和“好戲”兩方面入手,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榜樣與自己擅長的事情,由此確定寫作主題,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啟發其寫作思路。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踴躍闡述自己拿手的技能,如唱歌、演講、跑步等,同時與榜樣進行對比,遵循取長補短的原則,回想自己練就拿手技能的經過與期間發生的故事,為后續的寫作奠定基礎。最后,教師要讓學生從情感體驗的角度入手,闡述自己對“好戲”的見解,提煉寫作提綱,清楚闡述“自己會,他人不會”的“好戲”,著重介紹自己在練就“好戲”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從而明確寫作的重點,掌握寫作技巧。通過促進學生仿寫文章的方式,能夠有效地增強學生對細節描寫的把握。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我的拿手好戲”為題寫一篇文章。以唱歌為例,在引導學生在描寫唱歌這件事情時,教師可以先以細節描寫為鋪墊,如聆聽者面對還不會唱歌的作者時有怎樣的動作以及神態,通過這些描寫來表現作者練習唱歌之前的情況。在練習唱歌時,通過聆聽者對作者的心理變化等方式來體現出作者在唱歌方面的進步。最后在作者向觀眾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戲時可以通過作者的神態動作以及聆聽者的心理動作等細節描寫來著重體現出作者從不會唱歌到將唱歌作為拿手好戲的整個過程。在整篇文章的寫作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細節描寫貫穿全文,以此來提高學生對細節描寫的掌控程度,幫助學生掌握如何利用細節描寫來烘托文章氛圍,突出文章主旨的相關寫作技巧。
三、發掘生活資源,豐富寫作素材
生活中蘊含多樣的寫作素材,引導高年級學生發掘生活資源,可以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豐富其寫作“素材庫”,避免其在寫作中缺失靈感。教師應當利用好課上與課后的時間,引導學生閱讀名著、討論文學問題,為其提供不同的閱讀素材,創新寫作類作業設計理念,擴大創新類作業的比重,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幫助其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習作:寫作品梗概”一課時,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知道梗概是作品的簡要內容,是屬于讀書筆記的一種。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學生通過《魯濱孫漂流記(節選)》一課的學習,對梗概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教材的第一部分通過三個生活實例,讓學生知道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用到梗概,讓學生初步了解梗概的作用和目的,以此激發他們的習作動機。課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湯姆·索亞歷險記》,讓他們從生活的角度入手,通過采訪、調查,了解不同任務對名著的看法,用通俗易懂又不失文雅的言辭,總結文學作品的梗概,由此幫助學生發掘生活資源,積累不同的寫作素材。其次,教師應當解讀“梗概”含義,并出示樹狀圖,解讀上述兩部名著的前言與后記,讓學生在清晰圖示的指引下,懂得寫作品梗概的注意事項。最后,在作業設計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不同的文學名著,如《西游記》《一千零一夜》等,同時謄抄值得引用的佳詞名句,培養其良好的素材積累習慣,豐富自我寫作“素材庫”,提高其文化素養。同時,教師也可以教導學生從生活點滴入手,用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去觀察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如一篇文章,一部電影或者一縷陽光,一片落葉,引導學生去思考這些事物背后的深刻含義,同時鼓勵學生在看到一些事物并且心中感慨時,及時將心中的想法記錄下來,以此來增強學生的文學素材,幫助學生在日后寫作時能夠將此時的生活情景以及心情填充在習作中。
四、融入生活體驗,升華寫作教學
立足生活的綜合寫作活動,可以激發高年級學生的主觀學習能動性,從而升華寫作教學,讓學生在融入生活的同時,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切實提升寫作水平。教師應當鼓勵學生積極體驗生活,在校內創造親子溝通、交流的契機,開展體驗類寫作實踐活動,讓學生將自己的真情實感融入習作中,增強習作的立體性與藝術性,不斷提升其寫作水平,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
心愿是人們內心的一種希望,六年級的學生對生活充滿了無限的想象與期盼,心中常常蘊藏著許多美好的心愿。那么,這次習作就能喚醒他們埋在心底的美好心愿,激發他們表達的欲望。例如,在教學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習作:心愿”一課時,首先,教師可以開展“介紹理想”活動,讓學生討論自己未來想從事的職業,思考理想實現后自己生活發生的改變,再以提煉寫作提綱的方式,為后續寫作做好準備。在發言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為什么想從事這個事業,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并鼓勵學生為了理想而努力。這樣不僅能夠幫助教師拉近其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也能夠促進教師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為之后的教學打下基礎。其次,教師要尋找機會開展親子共同參與的“情感交流”活動,利用好課后服務時間,引導學生與家長交流彼此的想法,為親子之間的深入溝通和交流創造契機,也可以為學生尋找更多的寫作素材,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而面對一些親子關系存在問題的家庭,教師就可以將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對父母進行講述,引導學生將自身想法向父母訴說,幫助父母與孩子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最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寫作中,闡述自己在不同實踐體驗活動中的心得體會,明確相對寬泛的“心愿”題目核心,讓學生找準寫作方向,從而升華寫作教學。
綜上所述,高年級習作教學是語文課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建構和應用意識,為其日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寫作基礎。教師在習作教學中引入多樣化生活素材,不僅提升了習作教學的趣味性,而且喚起了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有助于提升習作教學質量。為了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教師應立足實際學情,在寫作和生活之間架設起橋梁,利用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元素進行教學,既提高了習作教學的質量,又關注到學生情感上的變化,從而讓學生真正養成能寫、會寫、愛寫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1]錢麗娜.小學語文習作生活化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2020(36).
[2]韋金連.小學習作教學生活化的研究[J].教育觀察,2020,9(7).
[3]黃永霞.基于生活化的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3).
[4]汪梅麗.分類小練筆提升學生習作能力的實踐研究[J].教育觀察,2019(18).
[5]王彥.淺議小學習作教學的策略與方法[J].才智,20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