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學是人類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一門社會學科,在提升公民素養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歷史學科是初中課程體系中重要的學科,也是必修學科。隨著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發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成了中學歷史的教學目標。初中是學生系統學習歷史知識的起始階段,也是學生未來歷史學習的奠基階段,初中歷史教學要著眼于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從各個環節著手,為學生的歷史學習和未來的發展打好基礎。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歷史;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17-0169-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7.057
歷史是中學階段學生的必修課程,承載著歷史學育人的重要功能。初中階段的歷史課程具有思想性、基礎性、人文性和綜合性的特點,既立足于初中階段教育和學生的特點,也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力爭使學生掌握基礎性的歷史知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技能與方法,學會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分析問題,能夠從歷史的發展中汲取智慧,進而幫助初中階段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成了新時期教育的核心目標。在這個背景下,各學科的核心素養逐漸明確,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涵蓋五個方面,即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這是在歷史教學原有三維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提升,符合新時期素質教育的要求。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初中歷史教學對于培養核心素養的要求在落實上還是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行針對性的調整,從而有效提升初中歷史教學實效。
一、初中歷史教學現狀
(一)教師觀念亟待改變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是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主導者,不僅需要做好教的工作,還要輔助和引導學生有效的學,也就是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歷史。但是很多教師受中考“指揮棒”的影響,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依然堅持應試教育思想,落實到具體的教學中就是死板地教知識,對于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很排斥,甚至不理解核心素養對學生學習與成長的重要性,這樣就難以把新課改的新理念有效落實到歷史教學中,導致初中歷史教學缺乏活力。
(二)教學方法單一
因為初中階段歷史學科的學習內容都是過去確實發生的事情,需要學生在理解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準確記憶;但是在認知結構上又具有多樣性特點,需要學生多方位、多角度準確把握知識,這對學生來說意味著需要靈活理解和應用,所以初中階段學生要想真正學懂、學透歷史需要選擇恰當的方法。但是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上,因為學習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有距離,教師基本上還是以講授法為主,導致教學過程基本上是單向輸出;雖然有些教師也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但是還是以講授課件內容為主,這種講授式教學因為缺乏有效的互動而導致學生興趣不夠濃厚,學生在學習初中歷史時缺乏動力,導致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很難得到有效提升。
(三)學生對歷史學習缺乏興趣
新課改背景下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初中階段學習的科目與內容驟增,導致他們有些顧此失彼,這時學習的功利主義思想逐漸占據上風,學生認為語文、數學、英語是三大主科,而物理、化學又是未來中考的必然選擇,所以自然會把歷史學科放在無足輕重的位置,思想上就不會重視。所以學生無論是課上聽課,還是課下作業都積極性不高,這會逐漸形成惡性循環,導致學生對歷史學習缺乏興趣,核心素養很難得到培養與提升。
(四)學生歷史學習不得法
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基礎性史實并不是學習的全部,同時還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以及課外知識,在這個基礎上還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較強的理解力,這樣才能夠理解歷史知識,進而能夠應用歷史知識解決新問題,訓練核心素養和能力。但是現在很多學生課外知識貧瘠、生活經驗欠缺、理解能力不足,導致課堂上對很多內容的學習只是流于表面,對于基本概念、歷史的階段性特征等內容并未真正理解。學生在學習初中歷史時只是停留在死記硬背的層面,不能從基本的唯物史觀角度看待問題,而是全憑自己的感覺;也沒有基本的歷史時空觀念,無法真正利用所學知識深度分析問題,導致付出與收獲難以匹配,久而久之,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會受到打擊,難以成為歷史課堂的主體。
二、基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教學策略
(一)教師觀念要與時俱進
為了更好地做好新時期的歷史教育工作,初中歷史部編版統編教材已經普遍應用于教學中。同時,為了使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與高中階段的歷史教育保持一致,新的《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基本上已經修訂完成。在新時期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教育背景下,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切實發揮學科育人的功能成了大勢所趨。這些變化都需要歷史教師做出相應的調整,真正發揮自身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主導者的角色,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歷史教師不僅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還要以學生為中心,成為學生有效學習歷史知識的引導者和合作者,也就是不僅要關注自己怎樣教,還要關注學生如何學,這對歷史教師的要求更高了。而且隨著高中階段“雙新”課改的推進,歷史學科的變化較大,這勢必也會給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提出新的要求,歷史教師首先需要在思想與觀念上做出改變,進而才能夠在教學行為上真正做出調整,適應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歷史教學的要求。
初中歷史教師要有主動學習的意識,要從國家教育發展方向的高度審視初中歷史教學工作,保證歷史教育教學工作符合新時期教育要求。在這個基礎上,教師要重視深入學習與研讀《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因為課程標準是引領初中歷史課程實施的綱領性文件,包含國家對初中階段歷史教育的基本規范和教學質量的要求,也是編寫初中歷史教材、推進初中歷史教學、教學評估、考試與命題的依據,理解了課程標準,教師才能夠把握教材與課程標準的關系,才能夠靈活應用教材實施教學。在這個基礎上,教師才能了解如何在初中階段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了解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實現途徑,提升教學的針對性。DBD3C0E6-CAEE-4205-8CFC-D4293F933DC0
另外,還要重視學科教研在轉變教師思想上的作用。“獨行快,眾行遠。”學科教研活動是促進初中歷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重要路徑之一,教師通過教研活動不僅能夠發現教學問題、研究教學方法以及總結教學經驗,同時這也是歷史教師之間思想交流與碰撞的過程。通過主題教研活動或者深度教研活動,可以加深教師對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認知,進而研討教學方法,為教師有效開展歷史教學提供思想指導。
(二)調整教學方法提升教學實效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初中歷史教學要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從最初的“雙基目標”發展到“三維教學目標”,再到今天的“素養目標”,這體現了歷史教育的與時俱進。而每一次變化不僅需要歷史教師在教育教學思想上做出改變,也需要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做出針對性調整。當前以核心素養為目標的歷史教學工作更加強調能力的重要性,特別是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要培養學生這些方面的能力與素養,教師必須在教學方法上做出改變。切實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多給學生提供體驗與探究的機會。教師可以嘗試在常規的講授法中融入以下這幾種新的教學方法。
采用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是根據情感與認知相互影響的關系,通過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進而激發其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收獲知識的同時提升認知。教師在教學初中歷史時可以通過情境教學法創設情境,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讓學生了解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面臨的險惡環境,在這個基礎上得出武裝斗爭的必要性;給學生呈現秋收起義后共產黨在進攻長沙途中面臨的困境,讓學生站在當時的背景環境中理解開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必然選擇,這對于培養學生唯物史觀和歷史解釋方面的素養有很大的幫助,學生自然能夠理解井岡山道路就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它完全符合中國國情,是正確的選擇。
開展合作學習。學生是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歷史課堂的主體,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關鍵就是讓學生能夠獨立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學生學習能力和知識積累上存在差異性,有些學生在獨立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難,對此教師可以采用合作學習模式。一般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得更普遍,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差異分層次進行分組,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讓學生相互交流、學習,同時鼓勵組與組之間展開競爭,有效落實歷史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目標,促進學生歷史素養獲得整體提升。
鼓勵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單一的講授法既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還會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表面。為了促進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獲得提升,角色扮演這一方式備受師生青睞。例如,在學習《秦朝的統一》這一課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表演關于秦滅六國的過程,再利用歷史地圖進行輔助,學生在“遠交近攻”戰略思想的指導下,結合相關史料,很容易掌握秦滅掉六國的順序,這對學生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和史料分析能力的培養都很有幫助。
(三)營造良好氛圍激發學生的內驅力
課堂氛圍是指課堂教學過程中形成的心理氣氛,也就是精神環境。良好的課堂氛圍會讓學生學習熱情飽滿、態度端正積極、課堂參與度較高;反之,學生會心不在焉、反應遲鈍、課堂壓抑。為了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給學生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歷史的內驅力。
初中歷史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歷史教師日常要充分重視備課,做好課堂預設;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把講授法、多媒體應用、學生活動全面融入其中,這樣既能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也能讓課堂教學有效、有序。教師要力爭每節課伊始能夠引人入勝,中間讓學生感到“波瀾起伏”,最后“余音不絕”,這樣的歷史課堂才會充滿歷史味道與獨特的魅力,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教師也要重視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在課堂上要嚴肅、嚴謹;課下要關心、關注學生,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發揮非智力因素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這樣學生才會喜歡歷史學科,學生的歷史素養才能不斷提升。
(四)重視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習慣
巴金曾說過:“孩子成功的教育要從好習慣的培養開始。”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影響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升。歷史學科具有學習內容過去性、綜合性,認知結構多樣性,思維方式靈活性、求異性的特點,基礎知識是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依據,需要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而基本概念和歷史的階段性特征則是進行史料分析和歷史解釋的基礎,這也需要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但是對學生來說有一些難度。如果學生在初始階段沒有入門,隨著時間的推移問題會越來越多,所以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
歷史學科的特點意味著學生要重視理解與記憶基礎知識,理解是基礎,記憶是目標,只有理解了才能應用。教師要提醒學生上課注意聽和記,聽課不僅需要用耳朵聽,還需要動腦思考、動口參與,也就是思維要跟得上。在這個基礎上讓學生結合個人需求做好筆記,針對教材內容合理想象,站在時代的背景下分析歷史問題,這樣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才會全面、客觀。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經常翻閱教材,起到復習、鞏固的效果,為學生解決歷史問題提供保障。
(五)豐富練習形式提升學生素養
新課改背景下的歷史學習強調應用,也就是學生要能夠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新情境下的新問題,而不是簡單死記硬背,這實際上也是在鍛煉和考查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對此,教師需要在課上和課后練習中做出針對性的調整,通過豐富的練習形式訓練和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教師要利用好歷史填充圖冊,它是初中歷史教學配套的學習資料,對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有巨大幫助,教師還要注意設計體驗性和探究性練習,重視訓練學生的史料閱讀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這對于學生深刻理解所學內容及靈活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有很大幫助。為了保證實效,教師一定要注意練習的層次性,關注學生的差異,通過練習切實完成訓練效果。
總之,在以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的新時期教育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面臨新的發展任務,歷史教學工作要契合新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教師要從初中歷史教學的各個環節出發,不斷進行嘗試與優化,更好地發揮歷史育人的功能。
參考文獻:
[1] 施文峰.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歷史教學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8).
[2] 周曉娟.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探究[J].考試周刊,2018(55).
[3] 石潔.初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19).
[4] 李義.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教學思考與分析[J].現代交際,2018(13).
[5] 侯強.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甘肅教育,2017(10).
[6] 徐景鳳.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教學[J].新課程(中),2018(5).
[責任編輯 李 媛]
作者簡介:常俊紅(1993.12— ),女,漢族,甘肅岷縣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歷史教學。DBD3C0E6-CAEE-4205-8CFC-D4293F933DC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