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中學語文教學存在明顯的“重結果、輕過程;重記憶、輕思考”的現象,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有效的思考,產生了極強的依賴性,難以落實中學語文核心素養的教學要求。基于此,高中教師應該緊緊圍繞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培養,從傳統的“重結果、輕過程;重記憶、輕思考”的思路中轉變過來,重塑課堂教學方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在學習、思考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發展自身的思維能力,鍛煉和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
關鍵詞:中學語文;核心素養;思維能力;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17-0154-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7.052
最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語文核心素養”這一教學目標,要求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應該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在開放性、啟發性、多樣化的學習模式下,通過自主思考、交流產生認知沖突和思維碰撞,從而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方法,循序漸進地提升自身的思維能力,最終落實語文核心素養的教學要求。
一、通過中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現狀
第一,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關注度不夠。雖然新課程改革已經實施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是部分一線語文教師依然束縛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在教學過程中依舊過分關注知識的記憶和背誦,卻忽視了學生的思考過程。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導致學生難以對知識形成全面、深刻的了解,還會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依賴教師、依賴答案”的行為,嚴重制約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第二,教學模式單一。面對學生不同的需求,高中語文教師唯有結合教學內容,立足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適宜學生參與的模式,才能突出語言的特點,激發學生的活力,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感受和構建語言知識,獲得審美體驗。但是調查發現,當前語文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基本上都是采用單一的教學模式進行,一味圍繞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同時,教師當前基本上都是采用“一刀切”的模式開展教學,這種滯后的教學模式不僅制約了課堂教學效果,也制約了學生思維的發展,甚至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現象,嚴重阻礙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1]。
第三,缺乏思維發展的教學目標。唯有具備明確的教學目標,才能明確課堂教學方向,保障課堂教學質量。面對中學語文學科素養的要求,為了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必須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思維發展的目標。但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中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由于指導觀念有誤,依然將教學目標局限于學生的成績,過分強調知識目標,卻忽視了學生思維、能力、情感等維度的目標。在這種片面的教學目標引導下,導致中學語文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出現了明顯的偏離現象,嚴重制約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第四,教師自身的素養有限。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實施者,也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啟發者,優秀的教師往往更有利于新理念的實施,能夠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潛力,提高教學質量。但是調查發現,當前中學語文教師自身的綜合素養比較低,一部分教師雖然已經意識到了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由于自身專業素養有限、教學能力不足,只能憑借傳統的經驗開展教學,很少實施新方法、增加新內容,學生的思維被束縛,參與思考和探究的機會不足,抑制了學生素養的培養。
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策略
(一)更新理念,做好課前準備
首先,轉變教學理念。實施新課程改革就要變革教學理念。教師擁有什么樣的教學觀念,就會采取什么樣的教學行為,取得什么樣的教學效果。教師應該革新“灌輸式”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從傳統的“依賴式”學習模式中解放出來,開展探究、合作學習,搭建交互環境,釋放學生的活力,讓學生在課堂上經歷分析、思考、辨別、概括的思維活動,去偽存真,獲得知識,提升思維能力。同時,面對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還應該因勢利導,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案組合,設計具有梯度的語文活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增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學習的自信心。
其次,緊緊圍繞“語文核心素養”的內容,重塑教學目標。以往“知識第一”的教學目標不利于學生綜合思維的發展,過分強調高分數容易導致學生思維定式,不愿意思考與成績無關的內容。面對這種情況,為了強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必須圍繞“語文核心素養”的內容,從語言、思維、文化等方面重構教學目標,重視學生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讓學生能夠自主進行語言的構建和文本的鑒賞,經歷思考、辯證的思維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獲得技能、內化知識,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2]。
再次,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中學語文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必須從傳統的師生關系中解放出來,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營造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在這種情況下,語文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啟發者、組織者,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發展想象,最終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最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為了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師在優化課堂教學時還應該給學生營造民主、和諧、開放的課堂氛圍。只有做到這一點,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才能大膽想象、積極交流、敢于質疑,最終促進自身思維的發展。
(二)精心設計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最常用的手段。高質量的課堂提問可以促使學生在深度思考問題的前提下循序漸進地獲得思維能力的培養。而要實現這一點,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精心設計課堂問題:首先,教師要貼合教材內容、教學重難點和目標等精心設計層次化的問題,促使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活躍思維;其次,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問題,為了充分發揮課堂問題的價值,教師在設計思考問題的時候還應該立足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中學生已有的語文知識掌握情況、認知發展特點等精心設計與學生最近發展區相契合的問題;最后,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還應該關注問題的質量,確保問題的創新性、啟發性和探究性,確保設計的問題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完成思維能力的培養,切勿設計“對不對、是不是”等簡單的選擇性問題[3]。3C344193-FFE3-4822-8003-4E2399F3E030
例如,教師在教學《祝福》時可以設計“文章的名字是《祝福》,而文本中主要刻畫了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如果文章名字改為‘祥林嫂是否更合適,為什么?”“文本中的‘祝福出現了幾次,每次出現的時候,作者都對祥林嫂進行了哪些描寫,為什么祥林嫂會有一次又一次的轉變,與‘祝福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樣寫有哪些深意?”“祥林嫂第一次進入魯四老爺家幫工與第二次進入魯四老爺家幫工有哪些轉變?”“造成祥林嫂悲劇的原因是什么?”等問題供學生思考,以便啟迪學生的思維。
(三)巧用文章創作空白,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空白又被稱為“留白”,是一種常見的創作藝術,主要是作者在進行文學創作的時候,結合事物和思維發展的規律,經過周密的構思,給學生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在語文學習中,空白不僅僅是一種藝術手段,還是引導學生思維發展的關鍵點。基于此,中學語文教師在強化學生思維發展時還應該靈活借助文章的“空白”,引領學生從隱蔽內容、省略內容、模糊內容等幾個方面展開想象。
首先,依托文章隱蔽內容,打開學生思維。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文本空白中隱藏內容的形式,引導學生結合文章內容打開自己的思維角度,仔細進行揣摩和分析。其次,依托省略內容,擴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靈活借助文章中的創作空白。在語文學習中,省略是最常見的“留白”現象。通過有效的省略可以使文章內涵更加深刻。同時,省略內容還有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優化學生思維能力時應該對教材中的省略留白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引導學生通過思考品味省略留白后蘊藏的內涵,進而促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最后,分析模糊內容,發展學生思維。中學語文留白的形式多種多樣,“模糊”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種形式。具體來說,模糊留白藝術就是表現形態不清楚,有“霧里看花”的意境。基于此,教師應該充分借助“模糊”留白,帶領學生在欣賞文章的過程中通過思考的形式,循序漸進地促進自身思維的發展[4]。
(四)利用認知沖突,強化學生思維發展
在具體的中學語文教學中,依托認知沖突強化學生的思維發展是教師常用的手段。具體來說,認知沖突就是構建的新情境與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出現不相符的情況,這會導致學生產生強烈的認知沖突。在這種情況下,強烈的認知沖突就會推動學生產生思考,實現思維的發展。
首先,聯系生活經驗,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中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應該堅持“知識來源于生活并且回歸生活”的原則,立足語文教材中的一些作品與學生實際生活存在距離的現狀,結合教學內容、中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等,激活學生的思維。其次,立足學生已有知識和新知識之間的矛盾。研究發現,學生在面對新事物、新問題的時候常常會選擇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解決。但是對于學生來說,他們自身的知識結構不夠完整,在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就會產生強烈的認知沖突。基于此,教師在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時必須立足新、舊知識之間的矛盾,精心設計問題引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最后,借助學生的主體觀點引發認知沖突。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生活背景、閱歷經驗等存在顯著的差異性,因此,他們在面對同一個問題時的認識、理解也會存在顯著的差異性。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在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時必須關注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性,給學生提供表達的機會,引導學生在聽取不同意見的過程中展開深入思考,最終完成思維能力的提升。
(五)重視探究式教學,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教師要想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必須從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為活躍學生的思維提供機會。基于此,教師應該緊緊圍繞語文教學內容,結合語文新課程理念的要求以及中學生的學情構建教學任務。在這個基礎上劃分小組,引導并參與學生的探究活動,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保持學生思維活躍的狀態,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落實語文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通過逐層遞進式的引導和啟發,促使學生更好地思考和探究,最終完成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例如,在教學《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時,文本主要通過林黛玉進賈府的過程對賈府的布局以及人物關系進行了交代,教師可以讓學生探究“如果文本直接對賈府的布局進行刻畫和描寫,也能交代賈府的布局,而作者按照林黛玉進賈府這條主線來寫,這樣寫有哪些好處?如何體會作者的匠心獨運?”學生通過探究能夠理解作者構思巧妙、語言描寫細膩、人物刻畫逼真等特點,更好地理解文本內涵,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六)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促進思維發展
文學作者在創作作品的時候,常常以自己的見聞、感悟作為切入點,對其進行藝術加工并融入一定的想象力。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學習的時候,應該站在作者的角度,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讓學生一邊閱讀,一邊結合文字內容展開想象,逐漸走進文章內容,感悟作者的寫作目的、寫作情感等,最終掌握文章的內涵、藝術表現手法等。而學生想象的過程也是其思維活躍的過程,學生思如泉涌、創新意識增強,能夠為進一步學習和發展夯實基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想象,將自己置于文章中,以作者的身份想象一下自己的感受。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想象假如自己是作者,面對眼前的景色,會從什么樣的角度進行描寫,并將自己的創作思路、創作手法闡述出來。如此,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進行思考,能夠體會文本的不同之處,更加深入理解作品的內容,同時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在想象的過程中獲得了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通過中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成了研究的重點。但在傳統的中學語文教學中,受到傳統教學理念和模式的制約,導致語文課堂教學效果不佳,影響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基于此,中學教師唯有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圍繞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重塑教學目標,靈活借助問題教學法、文章的“留白”藝術、學生的認知沖突、探究式教學等不斷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促使學生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完成思維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劉玉珍.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J].課外語文,2021(15):65.
[2] 趙瑩鳳.中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1(4):155.
[3] 張建芳.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語文思維能力[J].讀寫算,2021(8):139.
[4] 富勇.中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探討[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1(4):89.
[責任編輯 康蘭明]
作者簡介:王風榮(1984.2— ),男,漢族,甘肅古浪人,中學一級,研究方向:語文教學。3C344193-FFE3-4822-8003-4E2399F3E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