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藝
摘 要:農村基層黨組織是農村地區的單元細胞,是農村治理的基礎和重心。其能否在農村建設中發揮好引領作用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然而,當前農村基層黨組織無論在組織制度、物質保障還是文化影響方面都與鄉村振興戰略所提出的新任務有著較大差距。因此,總結農村基層黨組織當前建設的問題,展望未來發展方向,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鄉村振興;黨組織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村基層黨組織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重要組織力量,是我們黨在農村建設發展過程中的堅強堡壘,起著聯動上級政府、回應群眾利益訴求的重要紐帶作用,是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橋頭堡”。
一、鄉村振興戰略給農村基層黨組織帶來的新任務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既體現了我們黨歷來重視“三農”的一貫方針,又對新時代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新要求提供了可靠的實現路徑。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鄉村建設的主要任務不斷呈現階段性特征,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人民公社階段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為掃除封建殘余勢力,建立了黨政機構。為適應社會主義農業生產需要,對農村進行徹底改造,建立了人民公社制度,從而掌握了農村一切生產活動的資源。
(二)改革開放后農村基層黨組織服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群眾的個體意識越來越強,傳統基層組織的作用進一步弱化。基層黨組織不僅擔負著正常政策傳達作用,更要不斷適應市場經濟帶來的新挑戰,面臨著雙重任務。
(三)新時代以來,“三農”問題被提到新的高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志性工程,組織推進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啟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農村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綜上所述,基層黨組織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始終在農村社會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對推進我國農村地區發展是一次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對農村社會領域是一個重大的社會變革,對農民追求美好生活是一個時代福音, 這也必然給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目標、理念、方法和路徑等各方面帶來深刻的影響與變化, 并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當前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困境
(一)覆蓋不全面,影響服務和治理
基層黨組織要實現農村全覆蓋,鞏固經常性、日常性工作是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的重要組織保障。但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加快,自然村莊數量減少、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體系建構出現變化,逐步影響到農村基層黨組織的作用發揮。通過梳理中共中央組織部2017年至2021年《中國共產黨黨內統計公報》的有關數據, 顯示全國2017年有54.7萬個建制村建立了基層黨組織,2018年為54.5萬個,2019年為53.3萬個,截至2021年6月已縮減至49.1萬個。2021年比2017年整整減少了大約5.6萬個農村基層黨組織。與之相反的是城市街道黨組織正在不同程度增長。伴隨著自然村莊的削減,農村基層黨組織也應做出相應調整,這就意味著村落之間合并后,農村基層黨組織的覆蓋面和輻射面更廣、更大,對基層黨建也是一種更大挑戰。
(二)物質匱乏,執行效率低下
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基層執政力量,具有領導農村黨組織活動,服務發展農村經濟的功能,是黨在基層戰斗力的全部基礎。計劃經濟時期,農村基層黨組織通過人民公社化運動,對公社內的經濟具有絕對的掌握權。因此,無論是在治理農村還是在總攬全部工作方面都有較大的主動權。但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各個經濟獨立體紛紛崛起,處于上接下通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所掌握的資源逐漸匱乏。因此,對于農村基層黨組織有效落實黨中央決策,更好服務人民群眾帶來嚴峻考驗。
(三)思想文化缺失,缺乏組織影響力和凝聚力
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城鎮化等,沖擊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家族、部落文化。新中國成立之前主要通過鄉紳、族長等對農村進行管控。他們所規定的鄉約、民俗對農民影響可謂根深蒂固。然而,隨著經濟發展形式的轉變和傳統部落村莊的衰落,根植于農民心中的傳統公序良俗和傳統倫理道德正逐步瓦解,農民的精神信仰處于一種無處安放的狀態。在這種農村文化結構中,基層黨組織在建設鄉村中,所能借助的文化理念相對貧瘠,凝聚人心、吸引群眾的作用也難凸顯。
三、對未來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幾點思考
(一)創新黨組織設置結構,為鄉村振興提供組織保障
農村基層黨組織能夠持續在農村地區保持活力,一方面需要健全黨組織制度,落實黨的民主生活制度,凈化組織內部的良好政治生態;另一方面,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創新設置模式,逐步改變一村一支部中的基層黨組織結構,打破傳統區域界限和單一的垂直體系,探索農業合作社、行業協會以及地方企業等黨組織形式。應將農村基層黨組織重心下移、關口前移,深入到各行各業中,擴大黨組織的覆蓋范圍,做好全方位、多行業的服務工作,為農村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效的組織制度保障。
(二)發展壯大特色農業,為鄉村振興提供物質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鎮化是城鄉協調發展的過程。沒有農村發展,城鎮化就會缺乏根基。有些地方錯誤理解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 干了一些‘以城吞鄉、逼民上樓’的事, 嚴重損害了農民利益。”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由于我們在推動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極力追求城鎮化的擴張規模與速度而忽視其內涵補充與質量,鄉村地區則全然淪為被消除和犧牲的對象,自然政策傾斜力度也就少了許多。因此,要積極引導優秀人才回鄉創業,共建家鄉,加大政策傾斜,恢復鄉村建設活力,實現農村經濟結構大轉型,走出一條特色農業發展道路。
(三)建設新型鄉土文化,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動能
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在農村傳承發展中意義深遠。要擴大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就要借助當地的村規良序做支撐。 濃郁的鄉村文明孕育著廣大農村地區的鄉土文化,而鄉土文化則是鄉村人文精神的理念展現。要推動鄉土文化與農村基層黨組織治理理念相契合,使之更適合農村基層黨組織高標準建設的需要。同時,要增強守護、傳承和發展鄉土文化的社會責任擔當,既要運用好鄉土文化在農村的影響力,又要結合地方特點對當地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之更好成為人民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優勢。
四、結 語
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迎接新挑戰。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繼續前行,只有加強和創新農村黨組織基層社會治理能力,不斷優化組織結構、壯大農村經濟、傳承發揚鄉土文化,才能更好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提升基層治理能力,讓群眾感受到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才能把農村地區建設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亮麗風景線。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2]霍軍亮,吳春梅.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困境與出路[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3):1-8+152.
[3]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國共產黨黨內統計公報(2017-2021)北京.2021.
[4]習近平強調,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新華網[2017-10-18][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18/c_1121820551.htm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