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是使用“互聯網”的主力軍,互聯網為高校學生的生活學習帶來了諸多的便利,但是同樣能夠對高校學生的三觀、身心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期間,建議通過信息技術來改進教育方法,充實教學內容,積極推進思政教育改革,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三觀,占據網絡思政教育制高點,保障黨和國家事業長期穩中向好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16-0012-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6.004
現階段,互聯網已經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一方面為人們查找資料、獲取知識提供了諸多便利,另一方面各種思潮通過互聯網媒體渠道廣泛傳播,迫使高校思政教育必須進行改革。如何將高校思政教育與互聯網平臺有效銜接,利用充實的教學內容與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學習和推廣馬克思主義理論,幫助學生系統化學習理論知識,化挑戰為機遇,是現階段高校思政教育深化改革的關鍵性議題。
一、“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必要性
青年一代是中華民族的未來和希望,做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培養和發展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與此同時,國家也對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關注,并制定許多對教育有利的政策,支持思想政治理論的長遠發展。中共中央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在其中提到要把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對一個學校工作的評估標準,同時也是教育部對高校課程質量考核的重要指標,并將其放入教育教學評估的體系中。高校的思政課程要以國家對課程的導向為指引,對教學的大綱和方案不斷進行改革,并與時代新技術相結合,使用互聯網技術優化教學軟件和硬件設施,給學生提供一個更好的教學環境。
二、“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及問題
教育部統計顯示,截止到2020年6月,全國高等院校的數量是3005所,其中,全部院校均已開設有關思政教育、馬克思教育的公共課程。另外,在本科院校中開設思政教育專業的有241所。在我國高等院校尤其是師范院校中,思政教育屬于本科專業,教學方式多以傳統課本講述為主,對網絡與多媒體應用鮮有涉及?,F階段,我國在思政教育方面存在諸多不足,主要體現在下述四個方面:
(一)傳播媒介與傳播方式缺乏創新
首先,現階段的思政教育工作仍舊沿用過去的課堂講授,不僅枯燥乏味,不利于激發學生興趣與學習動力,而且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新媒體環境下,積極開展動態教學,一方面是順應時代發展,深化教育改革的體現;另一方面有助于培養和強化學生的自覺性。其次,涉及思政教育專業的網絡資源非常匱乏,專業性網站屈指可數,在現有的網站中,體現黨的政策與意識形態最多的是政府門戶網站,但由于網站運營與推廣模式比較單一,且不具備靈活性,致使相關文章的點擊量與瀏覽量不高,不利于國家與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往往石沉于數據復雜的網絡海洋,不僅教育宣傳受到影響,而且時效性難以保證。
(二)重點對象的覆蓋范圍與數量受限
相關數據統計,截止到2020年12月,中國網民的數量達9.89億,互聯網普及率占到了70.4%,年齡分布主要集中在20-29歲,在全部網民總數中占比21.5%。該數據表明,在互聯網用戶中,青少年作為主力軍,對互聯網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關鍵的助推作用,究其原因,此類群體對信息非常敏感,愿意主動接受和傳播新鮮事物。思政教育主要面向青少年群體,而高校學生作為其重要構成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生存與發展。現階段,利用互聯網渠道來開展馬克思主義思政教育是當今主流教學方式,但不可否認的是,思政教育的受眾群體無論是在規模或是范圍上均比較受限。首先,互聯網環境下,思政教育與理論學習的重點對象為高校學生,但他們僅僅是青年群體的一部分;其次,一般情況下,學生不會犧牲自己的節假日或課下時間主動去學習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時間一長或者是結業之后,學生很容易就會忘記。綜上所述,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與應用,雖然馬克思主義思政教育線上平臺已經面向高校學生投入使用,但是互聯網的覆蓋范圍廣、傳播速度快等優勢均未開發出來,嚴重影響了對馬克思主義思想思政教育的宣傳,致使重點對象的覆蓋范圍與數量受限,仍有較大程度的可提升空間。
(三)師資隊伍的教學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我國高校的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一般情況下能達到國家對思政課的新要求,但是也有一些教師因為年齡較大或者經驗缺乏等原因,在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第一,現在許多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有著碩士及博士學歷,在理論上知識豐富,但許多教師缺少上課教學的經驗,在課程上講授的知識比較理論化,不容易將實踐和理論知識進行聯系,這會使學生理解問題十分困難,教學效果非常差。第二,一些年齡較大的教師對互聯網技術的掌握程度不夠,課上使用的設備和技術都十分落后,不能更生動形象地讓學生理解,從而使得教學效果非常差。因此教師需要多使用新的設備和技術來改變教學方法,從而更好地讓學生將注意力放在學習上,對教師講的內容感興趣,這會使學生接受知識的效果更好。高校思想政治課要將傳統理論課的優勢和網絡技術的優點結合起來,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從而提升課程質量。
(四)陣地意識薄弱
高校是思政教育的主戰場,肩負著強化高校學生思政意識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以及保障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重任。現如今,互聯網已經成為意識形態傳播的主陣地,由于青少年是使用互聯網的主要群體,加之他們是社會、國家發展的中堅力量,切實保障形態領域安全便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隨著智能手機等移動客戶端的相繼出現,雖然我國在不斷地加強網絡文化建設與網絡監管,但仍有大量的低俗、暴力、不健康內容存在。青少年當前的信息辨識能力較弱,很容易因此類內容影響迷失自我,進而影響他們的三觀認知。調查發現,部分高校教師的危機意識比較欠缺,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在利用網絡開展思政教育期間,切實加強意識形態教育,進而把握該領域的主導權。DC9EEE65-C91B-4E8B-AD49-57E7DA4959F0
三、“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善對策
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互聯網的普及,傳統的思政教育方式已經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們應當遵循時代發展規律,準確掌握高校學生的思想特點,積極探索以互聯網為載體的思政教育新路徑,同時有效規避和妥善應對互聯網帶來的負面影響。另外,我們還應當持續創新和充實以網絡為載體的思政教育理論、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同時結合高校學生的實際需求與高校資源優勢,促進網絡思政教育的穩定健康發展。
(一)互聯網環境下引導和幫助高校學生形成積極的思政教育觀
互聯網環境下,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勢必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對于思政教師來說,要改變思想、強化互聯網思維,在此基礎上勇于探索、敢于創新,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強調“管教結合”。首先,在課程設計方面,要緊緊圍繞學生開展,充分體現他們的主體地位,及時掌握他們的實際需求。思政教育工作者既要充分挖掘學生的自身價值,還要突出他們的主體地位,通過科學有效的教育方式與方法幫助和引導學生自由全面發展。尤其在理論教學中,要徹底改變“你教我學”的陳舊思維,因地制宜地培養學生的自覺性與主動性。其次,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積極推進教育改革,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清楚地認識到,“教”僅是手段,“學”才是最為關鍵的。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思政教育活動期間,以學生為中心,結合他們的實際需求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好比賽場中的教練,應當貫穿于整個過程,講究實事求是,正確引導學生,強化綜合能力、促進全面發展。
(二)加強網絡平臺建設,打造高素質高質量的網絡思政隊伍
高校肩負著培養社會與國家需求人才的重要使命,做好意識形態工作能夠對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產生積極影響,為此,高校方面應當從網絡環境出發,最大化發揮引領作用,有效增強思政教育實效。具體來說,建議高校充分利用現有網絡資源,重視網絡平臺建設,并以此為基礎,打造一支高質量高標準的網絡思政隊伍,促進思政教育工作持續良性發展。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與廣泛應用,對于當代高校學生來說,過去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無法與他們的學習需求相適應。對于思政教師來說,在日常教學期間,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社交APP等跟學生互動交流,將充滿正能量的網絡資訊轉發給學生,引導學生觀看涉及意識形態方面的講座等,因地制宜地培養學生的良性思維,鍛煉學生對信息的辨識能力,進而自覺抵制不健康內容與暴力行為。
另外,教師應有效利用互聯網的互動性優勢,在與學生進行交流過程中及時掌握他們的思想變化情況,并妥善解決在意識形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保證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高校與院系應立足實際,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推進網站建設,同時開通微信公眾號,定期更新和推送一些對學生具有積極影響力的文章或者視頻,進而起到感染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三觀的目的。總而言之,高校方面應當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通過互聯網渠道加強思政教育宣傳,加快網絡平臺建設;教師方面應轉變思想、提升思政覺悟,積極開展技術輔助式思政教學,逐步強化思政教育工作隊伍的整體水平。
(三)互聯網環境下,充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首先,加強網絡道德教育。由于互聯網具有顯著的開放性特征,因此對不同地域的交流與信息共享提供了便利,但不可否認的是,互聯網也為低俗內容、反動信息等的傳播提供了路徑。為此,通過何種有效方式和具體實施辦法能夠引導學生正確使用互聯網,已經成為大學生思政教育亟須解決的一項痛點問題。青少年當前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對信息的分辨能力非常薄弱。為了能夠讓大學生清楚認識網絡“黃賭毒”等的危害性,避免陷入不法分子制造的網絡陷阱,高校方面應當積極組織開展網絡道德教育,有針對性地培養和鍛煉高校學生的正確判斷與選擇能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與責任意識,提高自制力與約束力,約束自己的行為,堅持做到不傳謠、不信謠、不造謠,同時堅決抵制網絡暴力等不文明行為,勇于與不道德行為作斗爭,嚴格恪守網絡規則,主動肩負起“守衛人”的重任,進而為營造積極健康的網絡環境與國家信息安全貢獻力量。
其次,加強網絡法治教育。調查發現,當前青少年的網絡犯罪率居高不下,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法制觀念淡薄,再者是因為網絡中大量不良信息的誘導。所以,高校應積極組織開展信息辨識教育,強化大學生對信息的識別能力,同時應積極開展網絡法治教育,引導他們形成網絡法治意識,提高網絡法治觀念,自覺遵守相關法規。總之,在互聯網環境下,高校必須引起對上述的足夠重視,將其作為思政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
(四)互聯網環境下,創新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
現如今,人們在生活工作學習中對互聯網的依賴性愈來愈強。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也必須緊跟社會發展趨勢,積極探索尋找新的教育方式、方法,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立足實際,結合互聯網思維,積極推進教育改革。
首先,在教育方法方面,應充分發揮網絡平臺優勢,深挖網絡資源,持續充實大學生思政教育形式及內容,要確保思政教育工作貫穿于整個課程,以便于隨時結合生活實際開展教育。思政教師應當靈活使用主流網絡平臺,同時結合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教育方法,如雙向互動式教學等。舉例來說,借助當前比較流行的微信等社交軟件,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及時捕捉他們的思想動態,有針對性地轉發正能量的思政教育內容,這對于提高工作效率是非常有幫助的。
其次,在教育方式方面,教師應當廣泛利用現代化技術,對傳統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和優化,建議采取隱性與顯性相結合的教育方式,一方面有助于互聯網作用的發揮,將思政課程與互聯網技術有效融合,利用微信等主流社交軟件及時向學生轉發涉及思政教育的正能量信息;另一方面有助于輔導員作用的發揮,搭建教育交流網站,充實思政教育方面的內容,增加針對性與實效性。
四、結語
互聯網環境下,思政教師可通過信息技術來充實教學內容、改進教育方式方法,順應社會發展趨勢,積極推進思政教育改革,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三觀,占據網絡思政教育制高點,促進黨和國家事業穩中向好發展。高校應當立足實際、高瞻遠矚,持續探索與創新,努力尋找能夠順應社會發展、滿足高校學生實際需求的思政教育新路徑,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持續對組織形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創新,進而為黨和國家培養和造就大量立場堅定、能力出色的優秀人才,從而為中國夢的實現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王輝.簡述“互聯網+”時代下的職業學校思想政治教育[J].試題與研究,2020(33).
[2] 李雨龍.互聯網社群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創新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20(11).
[3] 胡剛.“互聯網+”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轉型創新[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
[4] 王奇異.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淺探[J].文教資料,2020(32).
[責任編輯 胡雅君]
作者簡介:唐紅(1972.8— ),女,漢族,湖南長沙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師培訓、教育心理和教師專業發展。DC9EEE65-C91B-4E8B-AD49-57E7DA4959F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