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嬌


摘 要:“充滿優質問題和優質提問方式的課堂,我們不僅會看到學生深入的思考,激烈的討論,自信的表達;也會使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增強責任心。因此,課堂問題設計要有效.
關鍵詞:合作學習;問題設計;策略
一、設計趣味性問題,創造合作學習的氛圍
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有哪些,如何促進學生的思維?好的問題不僅注重結果,而且注重過程,還能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的提問要引導學生學習,有利于促進教學,促進小組合作,促使目標實現.問題吸引學生就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急于得到正確答案的時候,學生會自然而然的湊在一起商量、學習.合作的行為能夠促使教學目標達成,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促成合作關系.例如:教學《分數的大小比較一》時,教者提出問題:先猜一猜哪個分數大?能想辦法驗證一下嗎?此問題一提出就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望,致使學生迫不及待與伙伴們展開討論.而且學生們方法也出乎意料.學生作品:
原本很枯燥的知識,只是變著角度提問,讓學生去找原因,一問激起學生的思維碰撞,一問讓我們看到學生的創造性思考.過程的呈現要有起因,有了經過與結果才會有好的收獲.
二、 設計啟發性問題,增強合作學習的效果
在合作學習中,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離不開合作任務的設計,活動任務又是由問題組建的.如果教師設計的問題能夠抓住學生的心理,自然就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也就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如果問題淺顯,無趣,枯燥,學生也就表現的很松散,小組合作研究就沒有實際意義,只是流于形式.例:在執教《圓的周長》一課,部分學生學習本課之前就已經知道圓的周長等于直徑與π的乘積.基于學情上課教師設計如下兩個問題:π是怎么得到的?圓的周長可能與什么有關?兩個問題出現時,學生馬上反應對呀!哪里來的π,是什么意思呢?接下來學生不約而同的拿出手中的學具,小組成員動起手來開始研究.這一學習意愿的啟動源自于問題的生成,其實教師的預設是圓的周長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學生猜想后再繼續研究周長與直徑的關系.而實際上學生直接說出圓的周長公式,上課教師借機提出問題π是怎么得來的?你知道嗎?這樣一問,就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課堂上生成也得到了很有效的利用,后面論述中也提到了這一點.
三、 設計開放性問題,提升合作學習的意愿
在小學數學這一學科領域中,多設計一些開放性問題,以問題為載體,能夠引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可促使學生想要通過自己的思考、親身經歷主動參與實踐,不僅獲取知識,從而弄清知識的來源.因此學生思維的創新,問題解決的能力也落到實處.例:浙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分數的大小比較二》一課,內容是異分母分數大小比較,本課是學生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通分和約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之前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因此,教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學生的回答如下:
本節課緊緊圍繞這個問題完成教學目標,之所以選擇這三個分數,是因為它們和1比正好都相差一個分數單位,這就給學生創造了思考的空間,學生的思考問題角度不同,結果相同.從學生的反映看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呈現,學生解決問題的多樣性在本節課得到了有效落實.
四、設計應用性問題,拓展合作學習的空間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最終將為生活服務,現實生活是數學的素材,數學問題是現實生活中數學化的結果.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教師不僅要認真鉆研教材,還要靈活運用教材,并從現實生活中分離出數學現象,經過梳理,為課堂服務,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其實就在身邊”.例:在學習圓的認識一課時,我們可以問問學生:生活中哪里能找到圓形?這個問題學生在身邊會找到很多.進一步追問,你能用這節課我們所學圓的相關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嗎?(井蓋為什么做成圓形的?自行車輪為什么是圓的?……)再如:浙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學完圖形的面積,小數乘除法單元,教科書專門設計了選購住房一課.此時可向學生提問“選購住房我們要考慮哪些因素呢?你能根據這些因素計算房價嗎?”因為選購住房要考慮到地段(不同的地段房價不同)樓層、戶型等因素.計算房價時還要考慮錢不夠的情況?貸款計算等.這些生活問題與我們息息相關,卻利用我們學過的知識可以解決.再如:小學六年級學習折扣利率利息相關知識時學生就可以利用所學知識解釋商場打折,計算成本,利潤盈虧等問題.如果我們把這些素材合理利用,不僅知識與生活建立聯系,而且學生會意識到為什么要學,學完又能解決哪些問題?數學源于生活又回到生活,這樣應用性的問題,學生既有合作的需求,又能拓展其學習的空間.
因此,要讓學生的學習真正發生,設計合理的問題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
參考文獻
[1]王振中.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教育科學研究,2004(12):65-66.
[2]王永春.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決策[J].課程教材教法,2002(8):34-35.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一般規劃課題+《基于合作學習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研究》GH18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