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第三十九中學 董海梅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在整個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實現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培育和提升,不僅能培育和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觀念,提高學科教學的質量和水準,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科知識的學習。鑒于此,在整個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期間,需要正視對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培育和養成,并將其作為教學的關鍵落到實處。素質教育特別強調學生的綜合全面發展和提升,而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期間,培育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力是關鍵。因此,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尋求和探索能培育和提升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方式方法,以此指導學科教學工作的開展。要知道,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培育需要教師從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上作出一定的調整和改變,然而,受傳統學科教學思維的影響和桎梏,教師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并未給予過多的關注,也沒有將其作為教學重點滲透各個教學環節,導致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力一直偏低,嚴重影響了學生課堂學習的效果。面對此種情況,本文從六個方面進行論述和說明,希望能為核心素養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提供一些有用的參考和建議。
在當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期間,教師受固有思維的影響頗為嚴重,進而在授課過程中很少對學生道德與法治意識進行專項的培育和訓練,導致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薄弱,不僅嚴重影響了學生課堂學習的成效,也阻礙了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課堂的構建。基于此,教師在組織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中,應該創新自身的授課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法治意識素養的培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樹立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教學形式要發生變革,將學生生活中經常接觸的法治案例融入課堂,讓他們在學習中經歷更多的思考、質疑和論證等過程,形成較強的學科素養。
舉例來說,在“做守法的公民”一課的教學中,首先,在教學開始階段,教師便可以讓學生思考一下“為什么我們要做遵紀守法的公民?我們該如何培養守法精神?”的問題,以此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形成一定的法治意識觀念。隨后,教師可以向學生列舉一些生活中典型的違法亂紀案例,并詳細向學生交代和說明整個案例的起因和經過,以及這些違法犯罪行為觸犯了哪些法律條文,應該受到怎樣的處罰,以此幫助學生全面了解違法犯罪的危害性以及做遵紀守法公民的重要性。最后,教師還可以以“我們該如何培養守法精神”為主題,組織學生開展一次具體的課堂討論活動。在此次課堂討論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個人的角度說一說該如何做一個守法的公民,其具體要求是什么,從而讓學生在實際討論和探究的過程中啟迪自身的法治意識。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慢慢地就會由被動學向主動學轉變,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關注課本上的法治內容,而且主動在心中構建自己的法治思維,提高學習能動性。
為了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培育,教師還需在繼承原有學科教學手段的基礎上,開拓創新,為學生開發和設計形式更加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以此真正激起學生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習的欲望,促使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敢于打破課堂常規,將一些新型的教學方法,如情境教學、小組合作教學以及翻轉課堂教學等融入課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學習中逐漸具備較強的政治認同感,感受學習的魅力,在課堂中自覺與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互動,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
舉例來說,在“踏上強國之路”一課的教學中,在課堂教學初期,教師可利用課堂導入的方式給學生展示“當代大學生步入大學校門時和1978年的大學生步入校門時所帶行李”的情境示意圖,并讓學生試著對不同時期大學生所帶行李的不同進行觀察和比較,思考為什么同樣是上大學,所攜帶的行李會有著如此大的差距,通過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闡述,以此引入本節課的學習。隨后,教師則利用課件給學生播放了小崗村從改革開放以來不斷變化的視頻,并引導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試著說一說造成小崗村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原因是什么,通過教師簡單向學生交代和介紹改革開放的歷史背景,從而讓學生試著進行總結發言,回答為什么小崗村的改革會被人們稱作是“一聲春雷”的問題。最后,為了培育和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教師則就本節課的內容,組織學生開展一次具體的“改革開放43 年成就”展覽活動。在此次“改革開放43年成就”展覽活動中,教師不僅指導學生思考此次“改革開放43 年成就”展覽活動中,自己會準備一些什么樣的展品,也讓學生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交流和討論,小組內找出此次“改革開放43 年成就”展覽活動的展品。比如,一些改革開放期間的舊報紙、圖片和物件。通過各個小組的學生分別將自己小組所搜集到的展品一一進行展示,從而在展示的過程中對改革開放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提升自身的政治認同素養。
學科教學模式的變革不僅需要教師正視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學科教學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還需要教師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改變教學的形式,從學生科學精神素養的養成入手,為學生構筑一個更好的課堂學習環境。多媒體已經普及課堂教學的所有環節,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生動的視頻、圖片功能,將靜止的內容變活,抽象內容變具體,從而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感性思維,讓他們在學習中變得更加主動,形成學科核心素養。
舉例來說,在“創新驅動發展”一課的教學中,在課堂教學初期,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播放了“智能家居改變生活”這樣一則廣告,借此幫助學生初步認識什么是創新驅動發展。隨后,教師則可以向學生展示一些創意十足的小作品,比如,新型煙霧報警裝置、多功能筷子、專門清掃墻角的掃把等,并讓學生試著思考“這些極具個性化和創意性的創新來源于哪里”,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的“探究與分享”內容,從而總結得出創新項目來源于日常生活,并借此讓學生發現生活中處處可見創新,對創新形成正確的認識。最后,為了幫助學生養成一定的科學精神素養,教師還利用課件的優勢,為學生播放人類文明歷史發展進程的視頻或文字資料,并將蒸汽機的改良、電力系統的應用和發展以及計算機的發展等內容逐一向學生進行講解,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理解“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這句話,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科學精神素養。

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很多素材都來源于生活中,這門課的真正目的也是教會學生處理一些社會問題,提高他們的公共參與能力。對教師來說,學生公共參與能力的培育和提升,也是影響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又一大因素,也只有提升學生的公共參與能力,學生才能真正獲得教育和提升。而多組織舉辦一些具體的社會公共活動,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對此,需要教師對社會公共活動的組織和舉辦給予關注和重視,并借此實現學生公共參與能力的培育和提升。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創新課堂教學形式,讓學生多接觸真實的案例,或通過營造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課堂討論,發展他們的學科核心素養。
舉例來說,在“積極奉獻社會”一課的教學中,一方面,教師可以向學生出示“一名上了年紀的老人在馬路上摔倒,多名路過的行為置之不理”和“老人摔倒,一名初中學生大膽上前進行攙扶,并獲得贊揚”的新聞,讓學生就兩則新聞展開對比分析和研究,試著說一說兩則新聞中同樣是老人跌倒,但是其他行人的行為有何不同,以此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關愛他人是一種幸福。另一方面,為了實現對學生公共參與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清明節到烈士陵園掃墓的活動以及植樹節這一天到郊區進行植樹造林的活動,讓學生積極踴躍參與,從而在實際參與的過程中受到教育。當然,在整個教學實踐活動結束后,還需要教師讓學生以寫活動感悟的方式將自己參與各類社會公益活動的感悟書寫下來,并在課堂上進行分享和展示,借此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學實踐活動對鍛煉和提升學生公共參與能力的促進和提升作用。
對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師而言,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培育和提升,除了需要教師轉變教學思維,將培育學生的法治意識、政治認同素養、科學精神素養、公共參與能力融入學科教學的各個環節,有組織、有目的地為學生開發和設計一些教學實踐活動外,還需要在整個學科教學環節結束后,趁著對課堂教學內容記憶比較深刻的時候,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反省和回顧,從而在反省和回顧的過程中發現并找出自己教學的缺陷和不足,及時對學科教學的方法和手段作出調整和改良。
例如,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課的教學中,一方面,教師為了培育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力,借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微課優勢,可以將整個學科教學的全過程以錄像的方式保存下來,并在課下由教師親自帶領學生對其進行觀看和研究,從而幫助教師找出自己教學上的缺陷和不足,進而在接下來的學科教學期間,及時對培育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方法和手段進行創新和優化。另一方面,教師則切實加快了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多元評價體系的構建。尤其鼓勵和引導學生在課堂教學結束后,利用自我評價、每課一評的方式評價自己在道德與法治課上的表現與學習效果,從而幫助教師發現學生學習上的問題,帶領學生在接下來的環節中進行強化練習。比如,部分學生在學習本節課知識前,往往對當前世界上所存在的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國犯罪、恐怖主義以及貧困等一些全球性問題了解和認識不足,因此,在課后反思的過程中,教師應靈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優勢,不斷為學生呈現一些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國犯罪、恐怖主義以及貧困方面的材料,借此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學習更具效果。
依照教材內容以及學生課堂學習的需要,為學生設計和布置一些課后作業,其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其課堂所學知識內容,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效果,還可以借用課后作業的布置和學生完成課后作業的情況,幫助教師考查和檢驗學生課堂學習的情況,進而為接下來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對此,在學科教學期間,需要教師創新和優化課后作業的布置方式,盡量選擇更加適合現階段初中學生學習需要的內容進行課后作業的設計。作業的設計同樣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做到難易結合,突出實踐性,可以設置一些主觀題,發散學生思維。
例如,在“中華一家親”一課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了解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因,教師為學生設計和布置了“我國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采取的有利舉措有哪些?”的課后作業,讓學生試著回顧課堂所學知識內容進行回答。比如,為了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國家制定并落實了精準扶貧的政策、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倡議。另一方面,為了幫助學生樹立起一定的民族團結意識,教師則向學生設計和布置了“課下觀看視頻”的課后作業,通過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觀看一些青年教師到少數民族地區支教、各族人民為了維護民族團結而努力奮斗的微課視頻或材料,從而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受到影響和教育,充分意識到只有所有民族團結起來,才能讓祖國真正繁榮昌盛。
綜上所述,在現階段的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學生素養能力的培育和提升,不僅滿足了素質教育對學科教學的基本要求,讓學生對學科知識的學習變得更加主動,也為接下來學科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一定的經驗支持。對此,在學科教學期間,學生素養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既需要教師分析和把握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一般規律性,深度挖掘學科核心素養的特性,為學生設計和開發更為合理的學科教學模式和手段,以此指導學科教學工作的開展,又要做好課后的反思和總結工作,通過為學生設計和布置一些極具針對性和實效性的課后作業,從而讓學生在完成課后作業的過程中鞏固其課堂所學,在潛移默化中養成一定的核心素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