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萍
沒有問題就沒有思考,沒有思考就沒有學習,沒有學習就沒有知識。因此,在小學生的數學學習中,質疑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應在講解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基本學習能力的同時,加強對學生質疑思維的培養。但是具體應如何做,教師在當前環境下仍然沒有總結出一套完整的工作方案。基于該情況,加強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策略的探究勢在必行。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策略分析
(一)讓學生明確什么是問題
基于數學教學活動培養小學生質疑能力這一策略分析,需讓學生明確什么是問題,只有理解了問題內涵,學生才能準確提出質疑并從中獲得收獲。反之,若學生根本沒有理解問題本質,那么在參與課程活動時,他們就會極易提出不科學、沒有探討價值和研究意義的問題,這不僅無法對學生質疑能力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還會造成時間的浪費,在無形中削弱教師講解基礎知識的有效性。然而在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后者所提及的現象明顯存在,大多數學生都不了解問題特點,不理解有助于提高質疑能力的提問方法。對此,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對學生的了解,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告訴他們什么是問題、怎樣質疑,再結合課程知識提出問題,向學生示范提問方法,啟發他們分析自身問題的思維。通過該過程,學生逐漸建立起正確的提問意識,能夠模仿教師思維進行思考和提問,其質疑能力自然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將生活融入教學指導中
生活是數學知識的起源,具有促進小學生數學學習和知識理解等功能。將其運用在對小學生數學質疑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有助于增強培養效果。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可以將生活材料運用在教學指導環節,在生活中尋找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現象材料,再在課堂上還原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展示相關材料,引導學生對現象展開觀察、對材料展開分析。隨著觀察和分析的逐漸深入,學生能夠自主發現生活與數學之間存在的某些聯系并產生一些困惑,從而基于自身不理解的內容提出問題。這一提問的過程就是質疑的過程,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對應能力。但是在現階段,大多數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都沒有主動將生活與教學指導結合在一起,他們一味地基于教材指導學生探究知識,學生長時間面對教材會感到枯燥、沉悶,不僅難以提出有效的質疑問題,甚至還會降低對學科知識的探究熱情。針對該情況,教師必須調整自身教學理念,主動在分析教材知識時思考教材與生活的關系,并搜集、準備能夠促進學生質疑的生活化學習材料。在課堂上,不斷將學生的思考方向向生活方面引導,先培養學生生活化學習習慣,再啟發他們在生活現象、材料支持下進行數學提問。這樣一來,學生就能把生活中的數學理解得更加深刻、對質疑方向形成更清晰的把握,其思考與分析更加貼近知識內涵,能力自然可以在對應過程中得到提高。
(三)對情境展開多元化設計
1.趣味情境
趣味情境是小學數學教學中常見的情境教學方式,在情境中添加趣味內容,能夠提高課程活動與學生心理需求和思維結構之間的一致性,從而促進小學生對質疑相關學習活動的參與。為更好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教師應積極構建良好的趣味情境,在組織課程活動時靈活運用大量符合小學生興趣指向的趣味元素,指導他們對趣味數學開展質疑學習。然而就目前來看,一些教師雖然形成了設計多元情境以促進學生質疑的意識,但并未真正設計出有趣、生動的情境,學生看似是在情境支持下進行自主學習,實際上并未真正形成活躍的思維。面對這一情況,教師應以培養小學生數學質疑能力為目標,對班級學生興趣點開展調查,再加強對智慧白板等信息化教學工具的運用,以多種形式如圖片、動畫、視頻等將學生感興趣的數學內容進行呈現。趣味數學有序進入學生視野,課堂氛圍更加輕松、活躍,學生思維靈活性增強,并且受趣味內容吸引集中注意力進行思考,自然而然地能夠發現問題并提出疑問,最終通過該過程提升自身質疑能力。
2.糾錯情境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質疑能力,錯題資源的合理運用可以發揮十分積極的作用。也就是說,基于多元情境設計培養小學生數學質疑能力,教師還可以運用錯題資源構建糾錯情境,引導學生圍繞錯誤進行提問。通過提問發現錯誤,學生不僅能夠提升質疑能力,還能在后續學習中有意識地規避類似錯誤。但不容否認的是,在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情境設計中,大部分教師都暴露出了對錯題資源應用價值缺乏正確認識的問題,不僅沒有積極引導學生圍繞錯誤提問,甚至還會對學生在知識理解和運用方面出現的錯誤提出嚴厲批評,這一方面阻礙了學生質疑能力的發展,另一方面傷害了他們的數學學習自信。教師對此做出改變,既可以將總結學生在日常學習活動中出現的解題錯誤,將學生錯題進行展示,引導他們提出關于“題目錯在了哪里?如何改正?”的疑問,又可以有意設計錯題資源,在講解知識時有意說錯解題步驟或理論概念,引導學生質疑教師所講解概念的準確性和解題步驟的合理性。隨著錯題資源的不斷豐富、糾錯情境的不斷優化,小學生數學提問范圍越來越廣泛,收獲逐漸增加,其質疑能力必然提高。
(四)教授方法使其學會質疑
質疑能力可以讓一個人打破常規,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會擁有深度的思考能力,會有理性的批判精神,會勇于探索現象背后的本質。小學生思維活躍,在一節課中會提出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有些問題是與課堂知識有關的,每個教師都會極力解答;而有些問題是與課堂知識無關的,部分教師就會為了課堂的順利進行而將問題擱置,這種情況會將學生對知識的質疑能力扼殺在搖籃中。為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實現高質量教學,教師應以教授方法使學生學會質疑為切入點,從而使學生學會提問。
針對質疑方法,教師可從四個角度進行綜合考量。第一,在課題中尋找問題。以“圓的認識”教學為例,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研讀課題并進行思考:“在看到這個課題后,大家想了解什么?”學生紛紛舉手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假設問題:“圓與之前學過的圖形有何不同?該從哪些角度認識圓?”經過這樣的方式,以課題為導向能夠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第二,在現有知識點中尋找問題。以“梯形面積”教學為例,當學生掌握梯形面積推導公式時,學生可結合有知識點進行質疑:“用兩塊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是否也可推算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呢?”在此基礎上學生進行進一步探究分析,通過質疑實現新舊知識的有效遷移,提升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第三,在知識的難點處尋找問題。小學數學教學以基礎知識講授為主,其中不少概念法則較為相近,這對學生來說是不小的考驗。因此,為使學生及時理清概念,教師可引導學生質疑引發深層次的探究。以“長方形正方形”教學為例,在課程結束后教師鼓勵學生結合本課知識難點提出質疑:“正方形與長方形之間有什么區別?如何計算兩個圖形的周長面積?”通過這樣的問題能夠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第四,在結論處尋找問題。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可以從教材中所給定的論點進行思考,并提出質疑,通過進一步探究思考后證實這一論點。以“倒數”教學為例,教材在本章結尾總結到:“除0外,任何一個數都有倒數?!睂W生證可依據這一論點提出質疑:“為什么除0外?0有倒數嗎?”以此作為疑問進一步進行分析,在分析后得知0乘任何數都得0,分母不能為0,所以0沒有倒數。通過以上幾個角度使學生掌握質疑方法,并在質疑中解決問題、感悟新知。
(五)用小組合作促學生質疑
培養小學生數學質疑能力的過程,說到底是一個發展學生思維的過程,而課堂合作學習活動的組織可以為學生創造更多思維碰撞的機會,對學生的質疑思維、能力的發展大有裨益。這提醒了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可以優化對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設計,將學生按照一定規律組成小組,讓他們在組內、組間進行質疑學習。然而調查當前小學數學課程活動,可以發現,由于對小組合作學習價值認識不清晰,大部分教師都沒有在課堂上積極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知識討論,也沒有引導他們相互質疑,學生的質疑學習存在局限,能力發展自然會受到影響。此外,還有一些教師雖然嘗試設計了小組合作質疑學習活動,但由于經驗不足,在分組和學生交流指導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好,也在無形中影響了學生質疑能力培養目標的實現。
基于上述不足,教師可以嘗試將“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分組理念運用于教學中,將學生按照能力水平差異進行分組,保證每組組內學生的思維和學習水平存在差異、讓組與組之前的綜合能力處于同一層次。緊接著,引導他們分組討論同一知識。在組內,由于個人能力不同,每一名成員提出的疑問都是不一樣的,這能夠為其他成員帶來啟發,直接促進了學生質疑能力的發展。在組間,學生根據小組討論結果對其他小組的知識分析結論提出疑問,知識思考和討論情緒更加高漲,不僅有助于學生質疑能力和數學思維的提高,還能使他們對所探究數學知識形成更全面的理解。
以解析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教材“比例”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2.4∶1.6=[32];60∶40=[32]”進行探討和分析,通過觀察找出上述式子中的特點,說出什么是比例。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可以加以補充,讓學生知曉兩個比值相等就是比例,有兩個比,且比值相等,就可以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那么一定會有兩個比,并且比值相等。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對比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認知,可以根據給出的比例關系,解決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
(六)以鼓勵與肯定評價學生
小學生提高數學質疑能力,除需要“會問”、知道問什么之外,還需要“敢問”、敢于向教師提出問題。而讓學生“敢問”,離不開教師對他們的肯定和鼓勵。但是觀察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教師不注意鼓勵學生的現象比比皆是,甚至還有一些教師為推進教學進度,在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時存在應付心理,不僅不會肯定學生提出的創新問題并對其提出鼓勵,甚至還會忽略學生的疑問,自顧自地繼續講解新知。久而久之,學生無法從教師方面獲得關于質疑的積極反饋,其提問熱情被削弱,主動質疑意識受到影響,對應能力的發展受阻。因此,為更好地培養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質疑能力,教師一定要在教學評價環節表達對學生質疑的肯定,加強對他們的鼓勵。如在學生提出問題之后說“這個問題提得很好,非常具有討論價值”“你這個想法很有新意,學數學就是要敢于多想多做”等。學生在教師的肯定、鼓勵下獲得成就感,從而更積極地進行質疑學習,能力必然能夠逐漸達成質的飛躍。
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需要注意的其他問題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教師還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其一,預留給學生提問的時間不應太長。應該將更多時間放在對學生質疑的解答上,防止壓縮學生討論問題的時間;其二,加強對質疑范圍的控制,以課內內容為主,適當向課外進行拓展,防止小學生在天馬行空的思維影響下提出與數學學習無關的問題;其三,教師需要適當地為學生制造認知沖突,讓他們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明確數學概念。
以解析六年級下冊教材內容“百分數(二)”為例,教師在講解相關知識的過程中,可以以小雨和爸爸在商店購買打折產品的具體情境,引出商品的折后的價格以及便宜了多少錢的實際問題,讓他們在解題的過程中知曉實際問題就是求出一個數的百分數比例。在此基礎上教師為學生出示以下問題:1.一件衣服的原價是100元,現在銷售的價格是原價的80%,那么這件衣服現在的價格是80元嗎?2.一支鋼筆的原價是10元,現在降價10%進行銷售,那么現在這支鋼筆賣8元嗎?通過學生對問題2的解答和分析可以發現題中存在的錯誤答案,應該是10×10%=1,10-1=9,現在這支鋼筆的售價應該是9元。在計算出正確答案后,教師需要讓學生針對上述出現的錯誤進行討論和分析,這樣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和內心想法,加深對知識的認知和理解。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加深對百分數的認識,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百分數與數字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關系,以此完善自身的數學知識體系。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思維,不僅是為了豐富數學教學內容,更是為了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深化其學習能力,這同時也是提高教學有效性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而實現該培養目標,教師需讓學生明確什么是問題、什么是質疑,再積極運用生活、情境、合作等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質疑。同時,對其有效的質疑思考表示肯定,發揮鼓勵的積極作用引導學生更主動地在數學課堂上進行質疑學習。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