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梅
朗讀是古詩詞學習的一種重要手段,古詩詞是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習的重點內容,在語文教學中占比較高,學生對古詩詞的朗讀不僅強調要能清晰、正確地朗讀,而且要求學生要有感情、有節奏地誦讀,朗讀能提升學生的古詩詞學習水平,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古詩詞的理解,而學生是否深刻理解和明確了古詩詞中蘊涵的思想情感也能直觀地在其朗讀中體現出來,因此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和朗讀水平對古詩詞教學至關重要,教師應準確把握學生的特點,以古詩詞教學為基礎,制訂科學有效的朗讀教學計劃,不斷提升學生的朗讀水平,為學生后續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一、學生古詩詞朗讀水平提升的必要性
古詩詞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教材中占據較大比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對語文中的古詩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能在工具書以及教師的講解中讀懂、讀順古詩詞,理解古詩詞中包含的大量詞句的具體含義以及詩詞中表現的具體意義,能理解古詩詞的具體內容和作者在其中表達的主要思想情感,學會欣賞古詩詞中的優美詞匯和語句,感受其中蘊涵的審美價值和藝術魅力等。古詩詞語言中蘊涵著豐富的內涵,情感表達更含蓄和微妙,而這些僅僅依靠教師的講解是遠遠不夠的,學生要通過朗讀體會古詩詞中的內涵,自主地去感悟和想象,最終準確地把握作者在古詩詞中蘊涵的思想情感。古詩詞強調營造一種意境美,而這些意境美常常會通過“音韻美”的方式實現,一些音韻和諧的古詩詞,學生在朗朗上口的古詩詞朗讀過程中能漸漸體會古詩詞的含義,如《關雎》。另外,朗讀能提升學生的想象力,使其深入感知古詩詞中的美感,幫助學生體會古詩詞魅力,朗讀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想象構建詩詞的意境,并仿佛身臨其境,體會作者在創作時的感受,從而更清晰地把控古詩詞中的情感思想,同時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引領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和健全的人格。但是當前農村學生由于朗讀不標準、朗讀技巧缺乏等問題,導致其朗讀水平普遍不高,影響了對古詩詞的理解,導致古詩詞學習效果無法提升,因此教師有必要正視學生在古詩詞朗讀方面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農村學生古詩詞朗讀水平。
二、農村學生古詩詞朗讀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重視程度不足
當前,新課程標準對古詩詞朗讀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雖然部分教師意識到了朗讀教學的必要性,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更關注于學生的學習成績,這就直接導致教師在實際教學時,往往更關注考試重點要求的內容,傾向于講解古詩詞的內容和詞句等,忽視了朗讀教學的內容,導致學生缺乏足夠的時間進行朗讀訓練,學生的古詩詞朗讀水平也就難以得到實質性提升。尤其對農村學生而言,教學理念和教學設施都較為落后,部分教師仍然沒有意識到朗讀教學的必要性,過于重視古詩詞講解,忽視了朗讀訓練。這種教學方式雖然能短時間內提升學生的古詩詞考試成績,但是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對古詩詞朗讀教學以及學生朗讀能力培養的重視不足,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后續學習,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古詩詞教學理念未能及時更新
在古詩詞朗讀教學中,學生一般傾向于有趣的事物,好奇心較強,而教師如果一直秉持傳統的朗讀教學理念,采用單一的朗讀教學形式,就必然會導致學生的積極性難以調動,認為古詩詞學習枯燥乏味,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影響實際教學效果。就農村學生而言,這種情況更嚴重,由于普通話不標準,常常無法準確地朗讀,而且常常漏字、多字,部分學生朗讀速度過快或者“唱讀”,無法準確掌握古詩詞的朗讀節奏。而在齊讀過程中,教師也難以發現學生存在的這些問題。長此以往,這部分學生的朗讀水平將得不到提升,與其他學生呈現出較大差距,影響古詩詞朗讀教學效果。
(三)傳統教學模式效率不高
在古詩詞朗讀教學中,教師在整個課堂教學中作為主導者,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或者趕教學進度,往往會采取單方面講授的方式,缺乏與學生的有效互動,整堂課花費大量時間在古詩詞內容與含義的講解上,僅留出較少的時間用于學生朗讀,或者在教學完成后,帶領學生齊讀一遍。這種朗讀教學方式顯然流于形式,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缺乏主動思考和消化理解的過程,因此這種朗讀教學模式使學生無法從根本上理解古詩詞中的含義、內容和思想情感等,即使在課堂上聽懂了,課下很快就又會遺忘,就難以實現對古詩詞的深刻理解,也無法獲得朗讀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四)朗讀教學缺乏針對性
學生的朗讀能力的培養是建立在科學的朗讀方法和大量的朗讀訓練基礎上的,只有通過這種方式,古詩詞朗讀教學效果和學生的朗讀水平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提升。另外教師應意識到學生是不同的個體,不同的學生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都存在差異性,因此針對所有學生采用同一套朗讀教學方式是不科學也不合理的,需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制定針對性的朗讀教學計劃。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為了節省教學時間,提升教學效率,直接讓學生齊讀古詩詞,雖然節省了時間,但是無法使每一個學生發揮其特長,進行聲情并茂地朗讀,因此無法達到理想的朗讀效果,學生的朗讀水平也難以提升。
三、提升農村學生古詩詞朗讀水平的策略
(一)朗讀教學融入常規語文教學,加強積累
對語文教學而言,古詩詞教學是重要組成部分,而朗讀教學是古詩詞學習的重要手段,從學生的角度,為了實現朗讀水平的提升,就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朗讀訓練和知識積累,因此教師應重視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古詩詞朗讀教學,從而促使學生不斷積累古詩詞朗讀知識和朗讀技巧,提升朗讀教學效果。針對農村學生古詩詞朗讀時間不足的問題,教師應合理安排朗讀教學時間,制定科學的朗讀時間和朗讀內容規劃。例如,每節課上課前預留幾分鐘讓學生朗讀一些古詩詞,鼓勵學生進行簡單的講解和朗讀,通過導入性的古詩詞朗讀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朗朗上口的古詩詞《詠鵝》等,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布置一些課后古詩詞朗讀任務,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后時間進行古詩詞閱讀,并錄制相應的朗讀視頻,發到班級群里,互相監督朗讀效果,確保學生認真進行朗讀訓練,完成古詩詞朗讀任務。例如,教師可以選擇楊萬里的《小池》等具有豐富意蘊的古詩詞,能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感受到古詩詞的藝術魅力,同時要求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結合其中的意境和思想情感進行朗讀訓練,從而提升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認知,同時提升學生的朗讀水平。充分利用學生的碎片化時間進行古詩詞朗讀訓練,有利于學生積累更多古詩詞和朗讀知識,對后續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另外,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多注重古詩詞朗讀的滲透。例如,在課堂導入環節,以古詩詞作為開場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加教學過程中的古詩詞文化滲透,同時可在課堂結束總結的環節中,以古詩詞作為收尾,或者利用古詩詞等作為評價方式,對學生的作業或課堂表現等進行評價,教師應注重朗讀方法。通過這種方式將古詩詞朗讀滲透在各個教學環節,拉近了學生與古詩詞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意識到古詩詞知識的魅力和應用價值,從而激發學生進行古詩詞朗讀的積極性,積累更多古詩詞朗讀知識。
(二)注重古詩詞朗讀技巧,提升朗讀水平
古詩詞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文化,蘊涵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思想內涵,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和教育價值,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能掌握豐富的文化知識,感受古詩詞的意境和思想內涵,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利于學生良好思想品質的形成,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注重學生知識基礎的鍛煉和培養,從而使學生能理解掌握古詩詞相關知識,更好地開展古詩詞朗讀訓練,不斷提升朗讀水平。古詩詞朗讀并不僅僅是文字形式的表述,還包括大量朗讀技巧和發音平仄變化,因此教師在實際朗讀教學中,針對農村學生缺乏朗讀技巧,盲目跟隨大家的節奏朗讀的問題,應重點向學生講述一些朗讀技巧,讓學生在古詩詞朗讀通順的基礎上,掌握朗讀技巧,明確其中的節奏變化等,做到真正的會讀、能讀,觸類旁通,不僅會朗讀課內的古詩詞,而且能自主朗讀課外的古詩詞,提升學生的古詩詞朗讀能力和朗讀水平。另外,古詩詞中語音語調和整體節奏的變化,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作者在詞句中蘊涵的思想情感的變化,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注重標點符號以及輕重音等,對部分詞句應重點突出,注重輕重緩急,便于學生隨朗讀節奏變化掌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在古詩詞朗讀過程中,應確保學生明確字句的讀法,能清晰、聲音洪亮地朗讀,古詩詞中的斷句應明確,充分體現出節奏感。此外,教師應注重向學生講解一些古詩詞中的平仄規律,讓學生掌握平仄變化的基礎上進行相應的朗讀訓練,提升學生朗讀能力。例如,在學習駱賓王的《詠鵝》時,其中詩詞的首句就出現了重復的語句“鵝,鵝,鵝……”,在朗讀這些詩句時,學生應注重其中的韻律感和節奏感,聲音逐漸高昂。《詠鵝》這篇古詩詞主要描述了鵝及其生活場景,富有童趣,節奏清晰明快,而且詩詞內容較為簡單,沒有復雜難懂的詞句,因此學生在朗讀時應注重語音語調,采用更輕快的節奏朗讀,注重根據標點符號斷句,針對單個句子中也應關注詞性的變化帶來的朗讀節奏變化。通過這種朗讀技巧的教授,學生開始關注節奏變化,理解作者的情感變化,有利于提升學生對古詩詞的朗讀能力和朗讀水平。
(三)創設情境,豐富朗讀活動
教師在實際教學時,應注重采用適合農村學生的朗讀方式,豐富朗讀活動,包括范讀、齊讀、分角色讀等,但各種朗讀方法有其適用范圍和適用場景,對平常常使用方言交流、課外閱讀較少、性格比較害羞的農村學生,要合理選用。在古詩詞朗讀教學中,為了提升朗讀教學效果,使學生掌握朗讀方法,教師應注重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同時進行相應的范讀,便于學生學習并掌握朗讀技巧和朗讀方法,明確朗讀注意要點,使農村學生能模仿教師的發音,學會正確的讀音和正確的朗讀節奏,能在模仿朗讀中提升朗讀水平。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采用多種范讀方式,一方面,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親自示范古詩詞朗讀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篩選班級中朗讀能力較強,情感豐富的學生進行范讀,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音視頻資料,供學生觀看學習。針對古詩詞而言,高水平的范讀能展現出古詩詞中表現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而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往往能身臨其境,結合詩詞內容進行合理的聯想和想象,感受作者在古詩詞中營造的意境,更容易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另外教師在進行范讀之前可以先向學生講解作者的簡介以及詩詞的創作背景等,在明確這些內容的基礎上,學生能充分理解其中蘊涵的思想情感,同時掌握古詩詞的朗讀節奏和語調變化。例如,杜甫創作的《望岳》這篇古詩詞中,充分體現了作者在當時的感受,此時杜甫正處于年少時期,意氣風發,結合其創作背景能明顯體現出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朗讀“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句時,應該注重情緒高昂,讀出豪邁之感。而針對杜甫的另一篇古詩詞《登高》,這篇古詩詞是杜甫在晚年創作的,此時杜甫已經經歷了人世滄桑,因此在朗讀這篇古詩詞時就要注重模仿作者的心境,讀出悲壯蒼涼之感。另外在朗讀這兩篇古詩詞時,教師可播放相應的音視頻,營造出符合作者心境和詩詞意境的情境和氛圍,讓學生在觀看和傾聽的過程中仿佛身臨其境,感同身受,通過這種情境的營造,學生更容易投入感情,理解古詩詞中的具體含義和思想內涵。此外,教師可以在讓學生充分理解古詩詞含義的基礎上,組織多樣化的古詩詞朗讀活動,例如,開展角色扮演活動,不同學生負責扮演不同的角色,自主思考并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好朗讀的語調、節奏等,注重抑揚頓挫和斷句。同時可以組織朗讀比賽等形式,對班級學生進行分組,并自主選擇要朗讀的古詩詞,學生在收集資料和認真研讀的過程中明確詩詞內容和思想情感,并在具體比賽中展現出來,小組之間可以進行互相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以上措施,可以讓學生在真實的朗讀訓練中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感受朗讀的過程,實現有效的鍛煉、提升其古詩詞朗讀水平。
四、結語
綜上所述,古詩詞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拓寬知識面、學習傳統文化知識、豐富文化素養的重要載體,然而農村學生當前由于朗讀水平和能力的不足,影響了古詩詞學習效果。因此教師應充分重視古詩詞朗讀教學,注重學生的朗讀能力培養,在實際教學中,應將古詩詞朗讀相關知識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注重古詩詞朗讀技巧的教授,同時豐富朗讀教學活動,營造朗讀情境,促使學生深刻理解古詩詞內容與思想內涵,掌握朗讀技巧與方法,在不斷積累和訓練的過程中逐漸提升農村學生的朗讀水平。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