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近段時間我在游泳現(xiàn)場,觀察到一組有趣的畫面。當時的游泳場館有兩支學游泳的小分隊。其中一隊的教練是一位年輕男子,另一隊是一位偏年長的男教練,教授的對象都是一群十歲左右的小學生。盡管兩位教練所用的場地相同,所教的對象也相差無幾,但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較大的差異。
青年教練在教小學員游泳時,先讓孩子們在游泳池邊的岸上一字排開,教練拿著小喇叭,一字一句地將自己編好的“順口溜”(教練事先將蛙泳的動作要領(lǐng)編成了簡單易記的“順口溜”)齊聲記背,整齊劃一的反復背熟之后,然后允許孩子們下水,依照記背的“順口溜”在水中實踐演練,應該說,這位青年教練還是花了一番心思的。
而年長的教練又是一種“教法”:只見他簡單地強調(diào)了一些紀律,就直接讓孩子們進入淺水區(qū)。然后讓孩子們帶著浮板在水中依次排開,他站在岸上用一根竹竿牽引,自由地在水中撲騰,讓孩子們自己找尋并體驗水中漂浮的感覺。
顯然,青年教練煞費苦心的“理論”導學法,運用的不正是李希貴校長假設的那種——保證學生一聽“騎自行車”就想吐的教學法嗎?可想而知,這樣對比著學下去,兩支游泳隊伍的學習效果絕對會有明顯的差別,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然而,現(xiàn)實的學校教育中,我們大多難道不是重復著這種“理論指導實踐”的“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師道尊嚴式的教學嗎?
以生為本、因材施教,一直是新課改的核心理念。然而,大多數(shù)老師的日常課堂還是習慣了“知識點覆蓋式講授”,按照內(nèi)容順序平推,以講得全、講得深、講得生動為好。顧不上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只想著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全盤托出”,合不合“胃口”、能不能“消化”,會不會“營養(yǎng)不良”,全被“考點”這一指揮棒“一言蔽之”。
課堂,原本是學生學習的主戰(zhàn)場;課堂的實質(zhì),是在“學習”與“應用”之間架設橋梁。一堂好課的標準,是學了之后要立即用,盡量在學中做,做中學,也就是孔子在《論語》首章提出的觀點:學而時習之。力求讓學習變成學生自己的事,使學習發(fā)生在學生自己身上,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行為方式進行學習。
課堂設計要“情境化”。容易激發(fā)共鳴的“情境化”課堂,有助于營造深度學習的“沉浸式”氛圍,讓學生在具體場景中習得知識,掌握技能,獲得體驗,悟得規(guī)律。
獎勵永遠有效。讓學生能主動意識到,習得的經(jīng)驗。能夠幫助他解決接下來的問題,使他建立足夠的自信,授之以“欲”與“漁”,激活學生學習的原動力。
教師做好充分的“示范教程”準備,善于給學生畫地圖,定目標,搭支架,給攻略,為他們賦能。
樂于搭建平臺。教師要敢于退到幕后,把舞臺讓給學生,創(chuàng)設學生間的經(jīng)驗分享平臺,營造“同伴互學”的場域效應,形成結(jié)構(gòu)化學習,促使學生達成學習、生活經(jīng)驗遷移的能力內(nèi)化,核心素養(yǎng)提升的終極目標。
通過設計明確的輸出型任務,幫助學生開展有目的、有意義的自主構(gòu)建式知識輸入,落實“一課一得”的新課改目標。以“輸出倒逼輸入”的學習流程,以“輸出表現(xiàn)評價輸入質(zhì)量”的評價方式,實現(xiàn)結(jié)果性評價向過程性評價和結(jié)果性評價并重的轉(zhuǎn)變。
“雙減”政策的強力推行,促使課改加大步伐。課改是一場心靈的革命,更是一場教育觀念的革新。“雙減”政策下的新課改,教師更需要堅定地解放學生、發(fā)展學生,轉(zhuǎn)變觀念、更新角色,從“蠟燭”向“打火機”轉(zhuǎn)變,變身為學生的同時,學習激情的點燃者;從“知識傳播者”向“平臺搭建者”轉(zhuǎn)變,甘做課堂教學資源的整合者;由“導學師”變?yōu)椤爸鷮W者”,充當學生破解難題和人生困惑的點撥者。
責任編輯/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