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岐
[摘? 要] 數學概念的教學要讓學生從體驗中獲得知識,讓學生經歷從抽象到具象、從抽象到概括的過程,在體驗過程中理解數學概念的內涵,跳出強硬記憶的學習方式,為解決數學問題奠定基礎.
[關鍵詞] 體驗過程;數學概念;思維過程
數學概念是數學知識學習的基礎,對于提升學生對數學本質的認識至關重要. 數學概念的教學一直是課堂教學的難點,如何在數學概念的教學中避免枯燥乏味和強行記憶,是課堂教學中一直備受關注的問題[1]. 新課程改革以來,明確提出要重視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讓學生積累活動經驗,在活動中學習數學知識和提升數學能力. 數學概念具有抽象性的特點,更加強調讓學生在體驗學習中理解抽象的概念,體驗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從而提升學習效率,理解數學概念的內涵.
體驗和探究概念教學的過程
學習數學概念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學習的背景——為什么學?學了有什么用?讓學生在心理上認同數學概念的學習,不能強行進行灌輸. 因此在進行概念教學之前,教師需要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背景,激發學生探究的好奇心.
案例1 加權平均數
播放學生進行演講比賽、教師評委打分和學生代表進行評議的現場視頻,教師提出以下問題:
本學期我們班選了兩名學生參加了比賽,成績如表1:
如果你是評委會的成員,你會用什么方法來評判他們的成績呢?
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認為可以計算他們的平均分或者計算他們的總分進行對比.
師:請一位同學來計算一下他們的成績.
生1:老師,張明的得分是(90+80)÷2.
師:那么我們可不可以把張明的成績寫成=90×+80×=90×50%+80×50%的形式.
(學生都表示認可)
師:這樣的列式可以看出張明的平均分是兩項成績的百分之五十.下面請大家計算兩名同學的總分和平均分.
設計意圖 通過列式的改變,引入“權”的概念和改變每項成績的百分比,進而為改變總成績做鋪墊.
學生經過計算發現兩位同學的平均分和總分都是相同的.
師:如果想要選一位同學參加市里的比賽,應該選擇哪位同學呢?
生:選李華,因為他的規定篇目得分高,市里的比賽更加重視規定篇目的臨場發揮.
師:那你能給出一個具體的方案來讓李華獲勝嗎?比如我們可以改變兩項比賽項目的得分比例,讓規定篇目得分占總分的百分之六十,自選篇目占百分之四十. 如果我們想要選擇自選篇目表現好一點的同學呢?
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引出“權”的概念,并引出加權平均數的公式.
點評 通過創設學生熟知的問題情境引入新課,讓學生體驗如何計算平均分和總分,在體驗過程中發現問題,感受進一步學習的必要性,體會數學賦予“權”的必要性,認識到學習加權平均數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學生在心理上接受概念,并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
經歷比較和類比新舊概念的過程
數學概念內容繁多,學生往往容易混淆新舊概念,因此引導學生認識和比較新舊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顯得尤為重要.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進行類比、比較的方式,讓學生深入理解新舊概念之間的特點.
案例2 反比例函數
用多媒體播放張雨菲在東京奧運會200米蝶泳比賽的視頻,激發學生的興趣.
問題1. 張雨菲在平時200米蝶泳的訓練中,她所需要的時間t(單位:s)與平均速度v(單位:m/s)的關系式是什么?
問題2. 著名歌星的某場演唱會的門票售價為600元,售價的總收入y(單位:元)和售出的門票張數x(單位:張)之間的關系式是什么?
問題3. 王明同學從圖書館借了一本300頁的書,請寫出看完這本書所需要的天數y(單位:天)與平均每天看的頁數x(單位:頁)的函數關系式.
問題4. 為了更好地建設農村,李家村計劃硬化長15千米的路面,那么硬化完路面所需的天數m(單位:天)和每天硬化路面長度n(單位:千米)的關系式是什么?
問題5. 今年春季,華中地區持續干旱,3.05萬人飲水困難,因此相關部門積極組織送水車進行送水,現在有一輛載有30噸水的送水車,平均每小時從水箱中放出1噸水,那么放水時間t(單位:小時)與水箱中的剩余水量y(單位:噸)的關系式是什么?
學生經過思考后,小組討論,可以得出答案:
1. t=;? 2. y=600x;
3. y=;? 4. m=;? 5. y=30-t.
師:同學們對這些式子哪些比較熟悉,哪些不太熟悉呢?在形式上有哪些共同點?你能仿照一次函數的表示方法表示出它們嗎?
生:第二個和第五個我們比較熟悉,是一次函數,第一個、第三個和第四個我們不熟悉.
師:我們知道一次函數的解析式是y=kx+b(k≠0,k,b為常數),那么我們能不能嘗試用y=(k≠0,k為常數)來表示它們?
學生紛紛進行了嘗試.
師:那么這類函數就是反比例函數.
點評 通過比較的方法進行新舊概念的教學,有利于鞏固舊的知識,同時也有利于新的概念的掌握,滲透了數學知識的發生與遷移方法,有利于拓展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思維的廣度,讓學生構建較為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
體驗動手操作和實踐的過程
數學概念中有許多描述性的概念,這類概念比較抽象,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和操作進行體驗,體會概念的形成過程,通過對知識的理解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避免強行記憶.
案例3 圓
播放古代馬車車輪、游樂園的摩天輪和月球平面示意圖的圖片,讓學生說出它們的形狀.
師:剛才我們播放的幾個圖片都包含有一個幾何圖形,你知道是什么嗎?
生:圓.
師:大家可以談一談對圓的認識嗎?
(學生談自己的感受)
師:請各位同學利用自己準備的工具(棉線、筆),與同桌合作畫一個圓.
(教師進行巡視指導)
師:哪一組同學可以描述一下你們的做法?
小組展示,教師進行點評,再由學生進行補充.
師:通過剛才各位同學的實踐,我們可以得出圓的概念,在一個平面內線段繞它固定的端點旋轉一周,另一端點所形成的圖形叫作圓.
點評 學生通過自己實際操作畫圓,首先對什么是圓有了比較感性的認識和直觀的印象,接下來教師設計問題讓學生把圓描述出來,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將圓的概念進行了總結,對圓的概念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而且印象深刻,理解透徹,為以后學習圓的特征以及圓的知識的運用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教學反思
數學概念的教學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基礎,教師不能只以灌輸概念為目的,而應落實“以生為本”的理念,理解數學概念的內涵,并能在具體情境中將數學概念與具體問題相聯系,使數學概念的教學“活”起來[3].
首先,教師應該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對數學概念的認識,在熟悉的場景中認識數學概念,使學生能夠理解學習數學概念的理由,激發學習興趣并學會數學概念在具體情境中的運用,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其次,教學中教師要創設必要的體驗過程,使學生能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經歷從直觀的感受到理性的認知,提升對數學概念的理解. 總之,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多樣的方式進行參與,獲得直接經驗. 數學概念是在實際知識的發生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只有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體驗了解數學概念的由來過程,才能真正理解數學概念.
第三,在數學概念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踐,比較新舊概念的區別,提升學習效率,激發創新意識. 只有通過學生自己的理解,才能將數學概念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真正深化對數學的認識,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數學概念的教學是數學學習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數學概念的教學提升學生對數學的認識,不僅知道概念,更要理解其內涵. 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的過程中,要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動手實踐的能力,讓學生在比較分析中構建知識體系,提升思維的靈活性.
參考文獻:
[1] 韓俊元. 創新課堂教學,培育核心素養——“一次函數的圖像(第一課時)”教學及反思[J]. 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7(29):6-8.
[2] 葉立軍. 教師備課存在的問題及其化解策略[J]. 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3(01):15-17.
[3] 呂世虎,楊婷,吳振英. 數學單元教學設計的內涵、特征及其基本操作步驟[J]. 當代教育與文化,2016(0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