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水晶
摘 要:課堂提問是為學生創造獲得反饋機會的有效方式。優質問題通過引發學生的學習意向、興趣,立足學生已有認知,通過方法引領,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以“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一課為例,淺析優質問題如何引領課堂思辨。
關鍵詞:優質問題;有效教學;思維過程
教學的核心是學生的思維過程,問題是思維的表現形式。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凡經人腦思考過的東西,都會留下一定的痕跡。教師的問題一經提出,學生就得把有關這個問題的內容在頭腦中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進行思維操作。可以說,教師的提問是促進學生思維活動的動因。在課堂上,學生活動更多的來自于個體以外的刺激——教師的提問。
一、什么是優質問題
課堂提問是為學生創造獲得反饋機會的有效方式。教師通過恰當的提問、適當的問題設計,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結論,而且要讓學生體驗知識的發生過程并理解這個過程,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拓展知識,并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一個好的課堂提問有助于提高學生運用有價值的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言語表達能力,有助于教師及時得到反饋信息,不斷調控教學程序,實現教學目標。
“優質問題”是指具有高挑戰性(思維價值)、能引發學生認知沖突、能促進學生質疑對話、能貫穿新舊知識且可分解成問題串、具有明確目的性和方法支持度的問題。
二、優質問題與有效教學
優質問題具有以下特點:濃郁的情境趣味度、適當的認知失調度、密切的知識關聯度、有效的方法支持度等。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告訴我們,中學生總有一種要保持其各種認知協調的傾向,操持自身態度與課堂教學行為協調一致的動機。問題的認知失調度能認知失調,對學生的思維和行動具有引發、推動、強化和調控的作用,決定著學生思維的價值和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問題的知識關聯度是指問題與學生已有知識之間的緊密聯系程度,優質問題把問題問在知識發展的臨近區,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方法支持度指問題蘊含完成任務和解答問題的方法,提示學生思維的操作類型,讓教學對話具備指路標識,使教學更具啟發性。
綜上所述,優質問題通過引發學生的學習意向、興趣,使教學在學生“想學”“愿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立足學生已有認知,并使學生在認知上有所突破;通過方法引領,使學生知道學什么、怎么學,繼而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體現并促進有效教學。
三、優質問題引領思辨的策略
1.激發學生興趣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
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這句話啟迪我們: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去體味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
在教學“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一課前,我布置了一個任務:尋找身邊的老照片。當學生把“稀有”的一些爺爺奶奶的老照片在展臺展示之后,對比現在的生活條件,請學生思考:為什么僅僅幾十年時間,兩代人的生活會有如此大的不同?因為問題既有探索價值,又有看得見、摸得著的事例佐證,學生產生了對問題的認同感,同時學生的好奇心起來了,對問題的關注度瞬間提高,于是七嘴八舌的情形出現了:“那時候我們家里只有自行車,現在有了汽車,是家里經濟水平提高了。”“現在爺爺奶奶有退休工資,爸媽的收入也不錯。”“我們家拆遷了。”“我們村里的土地被征用了。”“我爺爺說,我家的改變要謝謝鄧小平。”……隨后我因勢利導:你們剛才所說的與我國正在實施的一個基本國策息息相關,讓學生帶著澎湃激情進入主題。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提出了“在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的教育理念。貼近生活的問題,營造了濃郁的問題情境,學生對比祖輩與自己生活上的變化,不再拒絕問題,反而對問題有了較大的興趣,明顯感受到改革開放對中國人生活的影響,并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正體現了服務于生活的落腳點。
2.引發學生認知沖突
在學生的學習中,當遇到知與不知的矛盾、已有知識與新知識的矛盾、全面認識與片面認識的沖突、現實生活與課本知識的矛盾等問題時,就會產生認知沖突和認知失衡,隨后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問題觸發學生認知的沖突點,拓展教學活動,使學生的認知沖突成為課堂張弛起伏的增長點。
在分析“對外開放的必要性”時,為了給學生搭建合適的思維平臺,筆者立足學生已有的歷史知識(唐朝盛世與清末屈辱的歲月),請學生思考:歷史上長期領先世界的中國,竟然落后于世界并飽受欺凌,原因是什么?由于學生習慣于按時序學習歷史,沒有把兩者進行比較和分析,遇到這個問題,使原來一直自豪于中國輝煌歷史的學生發生認知沖突,于是學生對盛世唐朝的表現與清末屈
辱歲月進行比較,在充分交流、思維碰撞的基礎上領悟:閉關自守只能導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并進一步感悟:在當今世界形勢下,關起門來搞建設是固步自封。然后,教師提供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的一些數據(如1978—2013年國內生產總值、豐富多樣的商品任你選),通過對圖表、材料的分析,幫助學生認識到對外開放的重要性。
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創設一定的認知沖突情境,給學生搭建合適的思維平臺,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理解教學的達成度。在上述案例中,我通過問題引發學生認知沖突,在培養學生“以史為鑒”的分析能力并深刻理解閉關自守的危害的同時,認識到無論什么國家,要發展壯大自己就必須將自己融入世界的發展中。
3.引領學生思維過程
優質問題能啟發學生的思維,成為學生思維發展的外部推
動力。
學生對于“對外開放”主要有四種觀點:一是認為現在中國需要學習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只需向發達國家開放就行;二是認為我們國家的中心工作是經濟建設,所以只要在經濟方面對外開放;三是認為對外開放就是要全面引進,就是要吸收和借鑒國外的一切東西;四是認為應該對那些友好國家開放。
針對學生思維的誤區,為進行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維引導,首先讓學生列舉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教育、體育等方面對外交流的具體事例。學生的思維開闊起來,有的舉了我國汽車自主品牌奇瑞、吉利等“墻內開花墻外香”,出口到非洲、拉美等地區;有的列舉印度總理莫迪訪問中國,并在西安受到熱烈歡迎;有的則列舉中國“一帶一路”經濟圈的建設與區域開發開放的結合以及“亞投行”的創立;有的以”“和諧世界”理念的提出為例;有的學生提出,到2014年9月,中國國家漢辦已在全球123國合作開辦了465所孔子學院和713個孔子課堂,成為漢語教學推廣與中國文化傳播的全球品牌和平臺;又有喜歡體育的列舉了2012年倫敦奧運會和在中國踢球的外援來源(拉美、非洲、歐洲等);還有的列舉公路上跑的多種進口車。
在學生踴躍發言的基礎上,我給學生搭建支持良好思維的腳手架:“‘一帶一路經濟圈里有哪些國家?這些國家中有哪些是發達國家?哪些是發展中國家?”學生聯系已有的地理知識,對此問題還是能夠得出結論。為幫助學生理解對外開放的內涵,我將學生的思維引導至預定的認知水平上,激發學生復雜思維并形成個人的認識,問題適時出現:“‘一帶一路互聯互通對對外開放政策、對區域的發展、對中國有哪些積極影響?”問題中蘊含思維的方法,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通過討論交流,享受充分思考的自由,并感悟出我們的對外開放是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是對世界上所有國家開放,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要開放。
當然,在思維引領的過程中,首先教師的指導應以點撥為主,不宜過多地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學生的思維之上。其次,教師要巧用“等待時間”,尤其是學生回答問題后的等待,不必急于作出評價,或許能收獲別樣的精彩。
優質問題能幫助學生超越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叩開思維的大門,讓學生有一種發現的真正欲望,一種希望知道更多的殷殷期待。優質問題引領課堂思辨。
參考文獻:
[1]張志勇.培養獨立的人:“思維碰撞”課堂教學改革的價值分析[J].基礎教育課程:上,2014(10).
[2]張逢成.地理課堂優質問題的特征及設計[J].教學與管理,2011(31).
[3]黎明.課堂教學策略[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0.
[4]李小七,宋景堂.新課標教案[M].延吉:延邊教育出版社,2010-05.
[5][美]沃爾什·薩特斯.優質提問教學法[M].劉彥,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11.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