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引言
構建職教“立交橋”,打破職業教育“終結性、斷頭路”,建立從中職、專科、本科到專業學位研究生不同層次的培養體系,有利于實現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化的目標。《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強調完善職業人才銜接培養體系,推進中高本在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學過程等方面的銜接。目前,我國開展的中高職銜接有兩類:一種是按專業大類面向中職開展自主招生;另一種是中高職同一專業進行“3+2”精準對接。高本銜接基本上是同一專業的“3+2”精準銜接,暢通了職業教育人才成長通道。
二、中高本貫通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研制的必要性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要持續更新并推進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在職業院校的落地。無論是中職學校、高職院校,還是應用本科院校,其課程體系仍處于獨立建設狀態,未能做到縱向與不同層次學校銜接,橫向與職業資格聯系,不能適應學生知識與技能增長的漸進性以及與外部環境的關聯性。因此,針對中高、高本銜接的人才培養,研制基于職業能力成長導向,符合區域產業發展的中高、高本銜接貫通培養的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然途徑,同時也是構建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的需要,是服務區域產業發展及學習者自我實現的需要。
三、中高本貫通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存在的問題
(一)中高本各階段人才培養規格邊界不清晰,崗位對接和能力遞進銜接不緊密
由于中高本各層級的職業教育定位不明確,尤其是職業教育本科的定位爭議始終存在,中高本各階段的專業目錄銜接和國家專業教學標準銜接仍存在問題。在具體實踐層面,中高本各階段的學校之間相互獨立,彼此之間深入交流和內涵討論偏少,進而導致各階段的人才培養規格在銜接上缺乏層次性、遞進性和協調性。
(二)中高、高本銜接專業課程內容重復講授或缺位
由于人才培養規格定位不準確,進而在崗位標準轉化為能力標準、能力標準轉化為課程標準的過程中,各階段的課程內容和結構存在交叉重復或缺位現象,再加之實踐層面教師未完全按照課程標準進行教學,隨意壓縮或延展教學內容,進一步影響了各階段課程內容和結構的遞進與延展。
(三)中高、高本銜接教學實施保障銜接和運行機制不健全
人才培養方案的有效落地,離不開師資隊伍、質量監控的保障。各階段既未建立有機銜接的教學實施質量標準,同時缺乏教學實施上的溝通與協作,從而影響中高本一體化的人才培養。
四、中高本貫通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的優化路徑和實踐
(一)按照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梳理中高本人才培養的內涵特征
職業帶理論根據知識和技能結構的差異將技術技能人才分為技術工人、技術員和工程師三個系列,職業帶右移則對人才的理論要求提高。借鑒職業帶理論,不同層次的職業院校應立足職業帶的不同區域,銜接培養相應類型及層次的應用型人才。高職專科在中高本多層次教育銜接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研制中高本貫通一體化的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縱向實現學生由“中”升“高”、由“高”升“本”的學歷提升和學業成長,職業由“工”到“員”、由“員”到“師”的崗位提升和職業成長,橫向上實現知識與能力的延展與融合,形成橫縱貫通的學業成長和職業成長路徑(見圖1)。
(二)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
依托職教集團和行業協會,充分融入行業標準,定期對企業和畢業生進行實地走訪和問卷調查,梳理線上線下的崗位需求信息,厘清人才培養需求側中高、高本的崗位升遷和職業成長路徑,以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畢業生為例,其職業成長路徑如表1所示。針對關鍵崗位群,邀請企業專家,采用頭腦風暴法,梳理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及職業能力、素質要求,形成職業能力分析表,實現中、高、本三階段崗位有序對接、能力逐步遞進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
(三)基于成果導向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
基于職業能力分析表,由行企專家,中、高、本學校專任教師,采用“課程與崗位能力支撐矩陣”,共同研討確定由“綜合素質類課程模塊、崗位核心類課程模塊、個性發展類課程模塊(拓展類課程)”構成的成果導向的中高、高本銜接課程體系,如圖2所示。基于行業標準和技能要求,按照知識綜合性程度、技術難度系數進行整合、序化,確定某門(類)課在中、高、本各階段的教學目標,運用“課程目標與教學內容支撐矩陣”,優化三階段課程教學內容和考核設計,形成高職階段專業教學標準及課程標準。
1.全面發展類課程群
堅持立德樹人,立足全人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匠精神、職業道德、創新創業能力、團隊合作、溝通能力、信息素養充分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合理設置公共基礎課和綜合素質選修課,為學習者良好品格、健全人格的形成,職業生涯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2.崗位核心類課程群
行校企共同梳理各崗位的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要求,構建專業基礎課程和崗位核心能力課程,形成專業崗位核心類課程模塊,為各階段學習者培養職業技能、適應崗位工作、充分實現就業打下堅實基礎。
3.個性發展類課程群
基于多崗遷移能力,打造利于學習者多崗就業、橫向拓展的跨專業課程模塊;基于中高、高本銜接,設置中升高、專升本課程包,實現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準備;基于創業環境,打造利于各階段學習者創新創業實踐的“專創融合”課程模塊。
(四)以試點為抓手,加強溝通合作,健全教學運行機制
舉辦面向中職的省培、國培,與中職學校教師共同研討中高職銜接方面的教學問題;定期實行“請進來、走出去”,開展中、高、本教師定期互訪、研討交流、推門聽課等活動,嚴格把關銜接專業三階段同一類課程教學內容、教材編選及教學資源建設等方面情況,健全中高、高本銜接教學運行機制。
參考文獻:
[1]曾姍,楊曉榮,閆志利.中高本課程體系銜接的域外經驗與我國實踐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05).
[2]朱軍,張文忠.基于能力層次結構理論的職業教育中高本貫通教學銜接探究[J].職教論壇,2020,36(08).
[3]王一濤,路曉麗.“中高本碩”銜接的理論溯源、實施現狀與路徑優化——基于類型教育的視角[J].教育發展研究,2021(03).
[課題項目:校級2020年教改課題“質量型擴招指引下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的實證研究”,主持人:樊紅珍。]
責任編輯 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