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 王潔吳 爾諾 王婷


一、前言
(一)孤獨感
對現代社會來說,孤獨感已經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1]研究表明,高職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也不例外。程苗苗、趙必華的調查顯示,有超過半數的大學生都感受到過孤獨。[2]張子珍的研究也表明,高職生孤獨感體驗較高,高職生整體屬于高孤獨感群體。[3]李想等的研究表明,高職生的孤獨感呈中等偏上程度。[4]本文研究者用UCLA孤獨感量表調查某高職院校642名大一大學生,調查結果顯示,高職生孤獨感較高(46.19±6.87;其中男生44.73±7.26,女生46.34±6.81)。
孤獨感是指當個體感到缺乏令人滿意的人際關系,對人際交往的需要和自身實際人際交往水平存在距離時產生的主觀心理體驗,通常伴有無助、空虛、無聊、孤立、苦悶等負性情緒反應[5],孤獨感是一種彌漫性的情緒狀態,輕度的孤獨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體驗到,重度的孤獨會對學生生活有比較大的影響。多項研究表明孤獨感和手機成癮傾向有顯著的正相關[4][6][7],與人際交往效能感存在顯著負相關[4];周思寧等對貴陽市7417名高職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發現孤獨感越高的學生希望越低[8],高職生自我評價與孤獨感有顯著負相關(P<0.01)。[3]目前高職生都是00后,他們正處在埃里克森人生發展過程中親密對孤獨的階段,他們渴望友情和愛情,是建立親密感的關鍵期。[9]
(二)團體輔導與孤獨感
團體心理輔導是一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它有獨特的優勢,團體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 主要通過團體內的人際互動,促進個體在互動中通過觀察、學習、分享、體驗,認識自我、探索自我、接納自我,學習新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改善人際關系,以發展良好適應的助人自助過程。[10]團體輔導的開展形式及特點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這種輔導方式將對社會支持有良好的干預效果,因為團體輔導正是增加社會支持資源的良好方式,團體輔導“讓學生了解并體驗到自己是被其他學生支持的”,團體成員“能夠感受支持與被支持, 相信與被信任”[11]。
目前,國內的團體輔導特別多,大部分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表明,團體輔導在改善大學生人際關系困擾上有長久且顯著的效果。[12][13]黃瓊、姜燕琴的研究表明,團體輔導有效地改善了團體成員的社會支持狀況,學生主觀幸福感也得到了顯著提升。[14]與此同時,Nicpon 研究表明,社會支持與孤獨感成負相關,即個體得到越多的社會支持,就會越少地感到孤獨。[15]國內也有研究表明,高職貧困生孤獨感和社會支持呈顯著負相關。[16]程利娜、楊洋對大學生孤獨感的發展趨勢及影響因素進行了追蹤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第一年和第三年是大學生孤獨感發生的高發期,外向性人格、社會支持和自尊對大學生孤獨感的增長有抑制作用。[17]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可以通過團體輔導提升學生的社會支持水平,將有助于降低學生的孤獨感。
(三)問題提出
綜上所述,孤獨感在高職生群體中比較突出,尤其是目前處于后疫情時代,學校經常需要封校,學生與外界接觸較少,可能加重孤獨感,尤其是初來乍到的大一新生。所以研究者大膽假設團體輔導作為一個重要的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途徑,可以增加團體成員的社會支持,降低團體成員孤獨感。
二、研究內容
(一)研究對象
某高職院校21級存在人際關系困擾的大學生。
(二)研究工具
大學生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該量表由北京師范大學鄭日昌編制,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0.89,結構效度0.67。量表共28個條目,從四個維度了解大學生的人際關系狀況,包括交談方面、交際方面、待人接物方面、異性朋友交往。采取“是-否”評分制,分數越高,人際關系困擾越嚴重。
UCLA孤獨感量表:該量表的信度系數為 0. 94,共計20個題目,11個正向計分題目,9個反向計分題目。該量表采用4點計分,分數越高,孤獨感越高。
(三)研究過程
(1)用大學生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對某學院全體在校大學生施測,了解大學生人際關系現狀。根據測評結果,排查出總分是15-28分之間“同朋友相處上的行為困擾較嚴重”的大學生。對這些大學生進行訪談,了解其回答問卷的真實性,排除部分不認真作答的學生。在“同朋友相處上的行為困擾較嚴重”的大學生中隨機抽取14名同學參加“人際關系團體輔導”作為實驗組,另外隨機抽取14名學生作為對照組。
(2)用孤獨感量表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施測。對照組學生每周參加一次在心理咨詢室舉辦的“人際關系團體輔導”活動,每次團體輔導90分鐘左右,共六次。團體輔導結束后,再次使用孤獨感量表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施測。并且由工作人員調查團體成員對該團體的作用的主觀評價。
(四)統計分析
本研究用SPSS17.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三、研究結果
(一)人際關系主題團體輔導方案大綱
(二) 量表評估
如表2所示,在干預前,對照組和實驗組孤獨感分數均很高,但無顯著差異。干預后,對照組孤獨感分數高于實驗組,差異極其顯著。
對照組前后分數未發生顯著變化;實驗組參加團體輔導前后孤獨感分數降低,差異極其顯著。
(三)主觀評估
一對一訪談參與團體心理輔導的14名學生。大部分成員表達在團體中認識到其實團體成員都有類似的問題,大家真誠地開放自己,感受到了良好的氛圍,能夠讓自己獲得支持和更開放自己的內心。在團體中認識了新的朋友,擴大了自己的人際交往圈。
(1)12名學生反應在團體感受到了別人的接納、尊重和理解。
(2)13名學生認為團體輔導活動提升了自己的人際交往技能,能夠更加客觀地評價自己的人際關系。
(3)12名學生認為團體活動讓自己更加全面認識了自己,讓自己對人際交往更有自信心。
(4)10名學生表示參加團體活動認識了新的朋友。
四、討論
實驗組孤獨感分數顯著下降,說明人際關系團體輔導能夠有效幫助大學生,降低大學生的孤獨感體驗。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在人際關系團體輔導中感受到了團體成員的支持,獲得了友誼,給他們一些心靈慰藉,讓他們的孤獨感體驗沒有那么強烈。這和黃瓊、姜燕琴的研究,團體輔導可以改善團體成員的社會支持狀況的研究結果一致。[14]
一些高職生大學期間的孤獨感體驗來源于他們在宿舍和班級沒有交到合適的朋友。有些是宿舍人員分配少,有些是和同宿舍人性格或者價值觀相差較大,還有一些是自己存在一些個性問題。在團體中,具有人際困擾的人員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種相互理解和支持的團體氛圍,大家敞開心扉,彼此真誠地表達自己的困惑,探尋問題的原因,獲得新的視角去看待和解決問題。六次團體活動使來自不同班級的成員之間更熟悉,因為問題相似,大家會有一種獲得同盟的感覺,友誼更容易形成。
雖然孤獨感是一種常見的體驗,但是關系到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孤獨感會導致大學生身心損傷和不健康行為,和抑郁、焦慮、社交回避、心理適應能力以及自殺意圖正相關,影響人的免疫功能和血壓的變化,導致的行為障礙有逃避行為、成癮性行為以及反社會行為。[18]長久的負性情緒影響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尤其是現代網絡化時代,孤獨感強的學生更容易沉溺于網絡中,忽略現實,影響他們的學習、人際交往和生活。高職院校應該在此層面關懷學生,通過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增強學生的現實交往體驗,提升學生的社交信心,幫助學生降低孤獨感體驗,恢復身心和諧,愉快地度過大學生活。
參考文獻:
[1]劉紅,王洪禮.大學生的手機依賴傾向與孤獨感[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2,26(1):66-69.
[2]程苗苗,趙必華.大學生社會支持和孤獨感關系:生命意義感的中介效應[J].皖西學院學報,2017,33(1):145-148.
[3]張子珍. 高職生孤獨感與社會支持、核心自我評價的關系研究[D].蘭州大學,2019.
[4]李想.高職生智能手機成癮對孤獨感的影響:人際交往效能感的調節作用[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14(05):72-75.
[5]馬俊軍,安連超.反芻思維對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影響:孤獨感的中介作用[J].心理學探新,2019,39(3):277-281.
[6]張亞利,李森,俞國良.孤獨感和手機成癮的關系:一項元分析[J].心理科學進展,2020,28(11):1836-1852.
[7]白文峰,路丹丹,王楠青,茍赟潔,李凌璨,孫崇勇.高職生孤獨感在無聊傾向與手機游戲沉迷之間的中介作用[J].心理月刊,2021,16(13):17-19+34.
[8]周思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高職生孤獨感及其與希望的關系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1(06):169-172.
[9]劉佳.用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論透視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形成過程[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0,26(1):100-105+112.
[10]樊富珉.團體心理咨詢[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11]樊富珉.團體咨詢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
[12]王月琴,李海燕.團體心理輔導對改善大學生人際關系的效果[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09):1401-1404.
[13]崔元慧,李洋洋.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人際關系及自尊影響的實證研究[J].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1(01):69-74.
[14]黃瓊,姜燕琴.團體輔導對大學生社會支持及幸福感的干預研究[J].龍巖學院學報,2019,37(04):123-128.
[15] Qualter P, Vanhalst J , Harris R, et al.Loneliness across the life span[J].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5 (10), 250-264.
[16]劉志強.高職貧困生孤獨感特點及其與社會支持的關系[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23):6190-6192.
[17]程利娜,楊洋.大學生孤獨感的發展趨勢及影響因素的追蹤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1,29(04):635-640.
[18]尹倩蘭,鄧光輝.大學生孤獨感對心身健康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9,27(05):795-80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東莞職業技術學院科研基金資助課題“心理育人體系下,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孤獨感和社交回避及苦惱的干預研究”(課題編號:2021b07)成果。]
責任編輯 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