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軍
[摘 要]在實施“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省級一流專業建設”“省級應用型示范專業建設”等項目的過程中,樂山師范學院提出了“認知—創新—創業”的人才培養思路,并力圖通過“課程群建設”“翻轉+實訓”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行業專家進課堂”“以賽促學”“校企協同育人”“工作室育人”等教改舉措推動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孵化學生創業平臺,以期培養出“知行合一”且具有“雙重解釋”能力的全媒型新聞傳播人才。
[關鍵詞]“認知—創新—創業”理念;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11-0214-03
習近平總書記在“2.19”講話中指出,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努力成為全媒型、專家型人才”。在新文科建設的背景下,如何創新新聞傳播教育模式,培養全媒型、專家型人才,成為新聞傳播教育最緊迫的問題之一。
2018年,教育部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1],并聯合中宣部啟動了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2019年,教育部啟動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的“雙萬計劃”[2]。
2016年,樂山師范學院(以下簡稱“我校”)的新聞學專業入選首批“四川省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17年,入選“首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應用型示范專業”;2019年,獲批“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21年,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在實施一系列項目的過程中,我校提出了“認知—創新—創業”的人才培養思路,即先讓學生學習基礎知識和技能;然后通過參加學科競賽等形式進行實踐“創新”——創作作品,參加學科競賽或公開發表作品;最后鼓勵學生開辦工作室或做畢業前的“創業”孵化,為學生畢業后創業打下基礎。
一、從“認知”到“創新”的教學改革與創新
(一)以“課程群建設”打通課程之間的壁壘
目前,我校有新聞學、網絡與新媒體兩個新聞傳播類本科專業,兩個專業要開設有新聞采訪與寫作、新聞攝影、電視攝像、非線性編輯、廣告設計與創意等課程,這些課程既有獨立的課程內容體系,又相互緊密聯系。傳統的課程以“各自為營”的形式授課,每門課程之間存在孤立性,加上每位教師的知識儲備有限,難以實現課程的有效“整合”。因此,以課程群的方式打破任課教師之間“各自為營”的壁壘非常有必要。我校將此類課程建設成一個課程群,每門課程由一位教師主講,主講教師可以邀請課程群中的其他教師共同開展教學,形成一門課程由一位教師主講,幾位教師共同授課的模式。比如廣告設計與創意,由于主講教師主要研究平面廣告,因此,以往的教學主要集中在平面廣告的設計與創意上,通過課程群,課程主講教師可邀請攝影教師講授廣告攝影的內容,邀請攝像教師講授視頻廣告的內容。備課時,主講教師和其他共同授課的教師可溝通交流,在課堂上,教師之間也有討論與交流。通過這種授課方式,學生不但學習了平面廣告的創意與設計方法,也學習了攝影、視頻廣告的創意與拍攝技巧。再比如新聞攝影,主講教師邀請廣告教師講授攝影廣告創意原則,邀請新聞采寫教師講授照片命名和文字說明寫作技巧。課程群建設有效緩解了課程知識的孤立性,從而實現了知識傳授的“融會貫通”。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效果是切實有效的,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近年來,我校學生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節、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微電影大賽、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國際大賽等比賽中頻頻獲獎,教學成效逐漸得以凸顯。
(二)“翻轉+實訓”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
技術的迭代發展,帶來了新聞傳播行業的變革,隨著數據新聞、可視化等的發展,新聞傳播教育急需增設相關課程,但地方二本院校相關師資的引進較為困難,現有師資又無法獨立承擔課程的教學任務。在此背景下,我們探索出了“翻轉+實訓”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即學生先在課下學習,課堂上則主要以教師答疑解惑及教師引導下的學生實訓的方式進行教學,這種模式有效地緩解了課程師資匱乏的問題。我們先后利用中國大學MOOC網上的數據新聞實務、數據新聞可視化、融合新聞——通往未來新聞之路、新媒體文化十二講等慕課資源,開設了數據新聞與數據挖掘、信息可視化、融合新聞學、新媒體文化研究等課程。值得說明的是,在這些課程中,我校一般安排青年教師擔任主講教師,通過幾輪“慕課+實訓”方式的教學,青年教師的相關知識儲備也得以提升,實現了從最初的以慕課為主導,到現在以教師為主導的授課。慕課和實訓相輔助的教學模式效果良好。
除此之外,我們還在教學中發現,新聞傳播類專業的影視制作、新媒體設計等課程主要偏向實踐教學,很適合將“翻轉+實訓”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引入這些課程的課堂中。翻轉課堂減少了教師在課堂上對實踐理論和方法的講授時間,把大量的課堂時間留給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實訓,保證了學生自主創新和師生交流的時間,提升了教學效果。
(三)“行業專家進課堂”的課堂教學模式實踐
新聞傳播類專業的課堂教學普遍存在“滯后于業界”“和行業脫軌”等問題,對此,我們探索出了“行業專家進課堂”的教學模式,即每門課程都可由任課教師聘請行業專家承擔部分的教學任務。行業一線專家進課堂、參加講座、介紹行業發展趨勢和前沿技術,為課堂教學注入行業新風,這種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行業專家還能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實踐機會,將一些實踐創作任務交給學生去完成,這對學生的創新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四)“以賽促學”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為了讓學生能力從“認知”轉化為“創新”,我們提出了“以賽促學”的教學改革理念,即通過參加學科競賽促進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具體來說,首先,將學科競賽分為攝影類、微電影類、平面類和數字媒體類4類競賽,每類競賽安排1~2名指導教師。其次,由指導教師牽頭組建“階梯式”學科競賽團隊,即采取不同年級學生組建團隊的方式,采用高年級和低年級學生層層相扣、混合搭配的模式,通過以老帶新,保障團隊人才不脫節并能可持續發展。最后,由指導教師組織學生參加學科競賽。
通過作品創作和參賽,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也增強了學生的專業自信心,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近年來,我校新聞學、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學生在學科競賽方面成績突出。
二、從“創新”到“創業”的教學模式構建
(一)“校企協同育人”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是現代大學教育的重要使命。郝杰等幾位教育管理工作者通過研究美國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指出,全面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培養造就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敢于承擔風險的創新創業人才,是我國高等教育必須承擔的歷史使命,也是高等教育內涵發展、質量提升的必由之路[3]。
在學生創業能力培養上,我們采取校、政、企協同育人的教學模式。第一,學生參加企業舉辦的培訓。這種培訓一般由業界精英授課,業界專家帶來的是最前沿的行業動態和實踐案例,拓寬了學生視野,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第二,學生承擔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的媒體運營或內容制作任務,鍛煉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這對學生創業也有推動作用。我校從2016年起就探索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先后讓學生參加 “頭條學院”“網易青媒計劃”的培訓,與企鵝新媒體學院開展實踐教學合作,和北京映美影視有限公司開展線上授課合作,讓學生參加樂山本地企事業、政府部門的媒體運營工作等。
(二)工作室建設孕育與孵化“創新創業”平臺
工作室分為教師工作室和學生工作室。教師工作室的主要職責是有償承接校內外項目和推送學科競賽作品。對于學生工作室則鼓勵其進行市場化運營。教師工作室和學生工作室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培育與孵化”關系。教師工作室承接校內外各類營利性項目,由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完成,或將一些小項目承包給學生工作室,學生通過參與小項目積累經驗,逐漸成長并獨立承接項目。教師工作室助推學生工作室和校外媒體建立聯系,為學生創業拓展市場,推動學生工作室走出學校與社會對接。通過幾年的建設,已有部分學生工作室在成都、樂山的攝影、影視制作市場中嶄露頭角。
三、“知行合一”且具“雙重解釋”能力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
“知行合一”是新聞傳播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
“雙重解釋”的概念來源于吉登斯對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的闡述,原本指的是社會學科學家一方面要像普通人一樣理解社會,另一方面又要超越普通人,建構更為精致的理論[4]。實際上,“雙重解釋”的理念同樣適用于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作為為社會主義新聞宣傳事業培養接班人的專業,新聞傳播專業一方面需要培養學生以“常人視角”看待新聞,分析新聞發生、發展和產生影響的社會成因;另一方面,必須培養學生要超越“常人視角”,具備新聞的專業視角和理念。總之,新聞傳播類專業培養的學生既要有“常人解釋”能力,又要有“專業解釋”素養。
(一)“在路上”的新聞采訪與調查研究計劃
新聞傳播類專業實踐性強,要求其實踐教學必須落實到具體的新聞生產和采訪實踐中。針對學校教學中存在的“新聞采訪實踐少、走不出校門”等問題,我們通過以下途徑實施“在路上”的新聞采訪和調查研究計劃。
1.利用課程實踐走出校門。在新聞攝影、電視采編、電視攝像等課程的實踐教學中,安排一定的課時,將學生帶出校門開展采訪、參觀影展等實踐。
2.利用實踐周開展調查研究與綜合實踐。將實踐周延長至2周,由教師帶領學生深入各個群體進行采訪和調查研究,教師先后帶領學生赴四川西部對嘉絨藏族、羌族村落進行采訪與調研;赴貴州、云南開展采訪活動,調研少數民族文化與習俗。
3.利用暑期開展社會實踐。每年暑期我校都會為學生安排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帶著任務開展社會調研及新聞采訪。
通過“在路上”的新聞采訪和調查研究計劃,學生所學知識得到了綜合運用,踐行了新聞傳播工作者“知行合一”的工作要求。
(二)學生社會認知與“雙重解釋”能力培養
目前,部分學生的認知、能力存在與社會的需求相脫節的問題。因此,針對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我們提出“走進社會,眼睛向下”的學生社會認知能力培養計劃,即通過開展調查研究與新聞采訪將學生帶入社會,通過關注社會不同人群,加深學生對社會結構的認知。近年來,新聞傳播類專業學生先后深入彝族地區、樂山周邊山區采訪抗戰老兵、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城市邊緣人群,對他們的生活情況等進行調研。
學生通過文字、視頻等方式,報道了全國優秀教師范韋軍扎根彝族山區的事跡,對范韋軍事跡的宣傳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尋找到了樂山地區的30余位抗戰老兵,并對老兵進行了大量的口述史采訪,收集了大量老兵的照片、音視頻資料,為相關研究奠定了基礎;調研了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和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的彝族村落,對彝族文化和彝族百姓的生存現狀進行了了解;了解了樂山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并對4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影像記錄;調研了樂山市周邊的城市邊緣人群的生活現狀,形成了調研報告等。
大量的社會實踐使學生走進社會、認知社會,做到了“知行合一”,培養了學生的審辯式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認識事物、判斷事物的能力。學生對新聞現象、社會問題的解讀能力有所增強,既能從常人的角度看待新聞和社會現象,又能嘗試從專業的角度分析問題,初步具備“雙重解釋”能力。
四、結語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舊媒體共存融合發展,這要求新聞傳播人才具有“全媒體”思維與能力,要成為“全媒型”人才。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也對新聞傳播實踐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們從現實出發,提出了“認知—創新—創業”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思路,并通過一系列具體措施予以實踐。實踐證明,這種隱含著遞進關系的、層級式的人才培養體系是行之有效的。本文總結了此種教學改革的實踐路徑及具體舉措,以期能對同類院校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產生有益的啟示。但不得不說,本研究主要是針對新聞學人才培養所進行的思考與實踐,且主要涉及的是傳統的新聞采編等業務,而對數據新聞、可視化、直播等新的新聞生產與技術手段涉及較少。因此,面對新的技術,我們又該如何開展教學改革?如何培養“能夠跨越媒體又具有融合能力”的全媒型人才?諸多問題還需要做進一步探索。
[ 參 考 文 獻 ]
[1] 教育部: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 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EB/OL].(2018-10-18)[2021-03-10].http://www.gov.cn/xinwen/2018-10/18/content_5331923.htm.
[2] 教育部:將實施一流專業建設“雙萬計劃”[EB/OL].(2018-06-24)[2021-03-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0622/mtbd/201806/.t20180625_340918.html.
[3] 郝杰,吳愛華,侯永峰.美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建設與啟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7-12.
[4] 金小紅.吉登斯的“雙重解釋學”與社會學理論批判[J].國外社會科學,2004(2):16-20.
[責任編輯:蘇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