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娟
內容摘要:翻譯是中國文化“走出去”中必不可少的橋梁紐帶。譯介海南黎族民間故事是講好我國少數民族故事,傳播我國少數民族聲音,維護世界語言生態多樣性不可缺少的一環。本文從生態翻譯學角度出發,就海南黎族民間故事的譯介從為何譯、誰來譯、譯什么和如何譯四個方面進行分析,以期利用外語優勢探索海南非遺黎族民間故事外宣推廣新路徑,促進海南民間故事的傳承、保護和發展,為民間文學類非遺的譯介提供啟示。
關鍵詞:生態翻譯學 非物質文化遺產 黎族民間故事 譯介
二十世紀初,我國開始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隨后,“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成為我國對外宣傳的重要任務,也是進一步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擴大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文學作品歷來是加強各國之間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也是各國用于促進本國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工具。一大批走出國門的優秀作品如《紅高粱》《蛙》等對我國文化“走出去”有突出貢獻。在此過程中,翻譯是必不可少的橋梁紐帶。譯介海南黎族民間故事是講好我國少數民族故事,傳播我國少數民族聲音,維護世界語言生態多樣性不可缺少的一環。本文從生態翻譯學角度出發,就海南黎族民間故事的譯介問題從為何譯、誰來譯、譯什么和如何譯四個方面進行分析,以期利用外語優勢探索海南非遺黎族民間故事外宣推廣新路徑,促進海南民間故事的傳承、保護和發展,為民間文學類非遺的譯介提供啟示。
一.海南黎族民間故事概況和譯介現狀
海南黎族民間故事是廣大黎族同胞集體創作的口頭文學,也是黎族人民世代相傳的民間文學瑰寶。經過漫長的社會發展和歷史的洗禮與變遷,這些口頭相傳的黎族民間故事內容不斷豐富和充實,并頑強地在海南這片土壤上與黎族人民一起敷衍生息,成為海南黎族社會歷史的活化石,其主要流傳地在瓊中南一帶的黎族聚居地。2009年,黎族民間故事入選海南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近些年來,海南省積極響應國家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號召,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海南本土文化的獨特魅力,海南省付出了諸多努力,也取得了一系列成績,如推出《魅力海南·多彩非遺》系列宣傳片、《跟著非遺看海南》系列微紀錄片,舉辦非遺項目培訓班、“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海南省非遺展示宣傳系列活動,開展海南省非遺展示中心項目建設等。然而,與其他非遺項目相比較而言,黎族民間故事的受重視程度略顯不足。
經過廣大文化工作者的努力,新中國成立以來,黎族民間故事經過多次采錄和整理,采錄的故事數量達5000個以上。其中,較大規模的普查采錄工作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1955年至1962年的少數民族普查;第二次是1979年至2000年為編纂海南民間文學三套集成而進行的普查;第三次是2005年至2009年進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符策超,2010)。然而,與黎族民間故事的的搜集、采錄和整理工作相比,其譯介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根據筆者目前調查掌握的情況,海南省世界級非遺項目、國家級非遺項目以及省級的部分非遺項目在微紀錄片《跟著非遺看海南》中都有介紹,今年新推出的幾期還配有中英文雙語字幕,但關于黎族民間故事的介紹在紀錄片中尚未見到。從海南省數字文化館網站非遺保護版塊看,非遺宣傳片中推出的黎族民間故事非遺宣傳片字幕只有中文,沒有配相應的英文字幕,也尚未見有英文版的宣傳片推出。目前市面上也暫時沒有發現相關黎族民間故事的英譯本出售。隨著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戰略和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提出與實施,海南與世界的交流將更加頻繁,海南省的本土文化影響也必將會不斷擴大。海南民間故事的傳承、保護和發展也將迎來新契機。可見,對海南非遺黎族民間故事譯介的研究是一項值得深入探索的課題。
二.生態翻譯學與海南黎族民間故事生態譯介
生態翻譯學(Eco-Translatology)是我國學者胡庚申教授提出的一種翻譯研究新范式。該范式從生態學視角對翻譯進行綜觀的整體性研究(胡庚申、王園,2021;胡庚申,2019;胡庚申,2013)。生態翻譯學形成了宏觀譯學、中觀譯論和微觀譯本的三位一體發展格局。宏觀層次上,生態翻譯學的研究側重于翻譯生態系統的整體、關聯、平衡與和諧。中觀層次上,其關注點在對翻譯的本體認知如翻譯的本質、翻譯過程、翻譯主體、翻譯標準和“譯有所為”等。微觀層次則重在研究文本操作轉換(胡庚申,2013)。本文側重為何譯、誰來譯、譯什么和如何譯四個方面來探討黎族民間故事譯介是從生態翻譯學的中觀層次即翻譯本體研究中翻譯學的相關問題出發進行探索。
1.為何譯
生態翻譯學視域下的“為何譯”探討的是翻譯的“譯有所為”問題,主要表現在譯者的主觀動機和翻譯的客觀效果這兩個方面(胡庚申,2013)。就譯介黎族民間故事的目的而言,不僅僅是表明譯者主觀方面的動機,更多的是體現文本的客觀功能。胡庚申教授認為,隨著全球化的加深,文化多元化和發展生態化的步伐加速,翻譯的作用和功能沒有變弱,而是越來越重要。
海南非遺黎族民間故事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反映了黎族人民的價值取向、審美觀念和藝術情趣,其精神財富不僅是黎族的,也是海南的、中國的,更是世界的。就地方而言,譯介海南黎族民間故事有利于提高海南黎族民間故事的知名度,促進當代青年對海南本土文化的了解,增強文化自信,發揮黎族優秀文化引領作用,激發年輕一輩傳承的積極性。因此,譯介黎族民間故事是保護、傳承和發展海南黎族故事的重要路徑之一,有利于推動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帶動海南的旅游業經濟發展,助力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就國家而言,譯介海南黎族民間故事是保護、傳承和發展我國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有利于保護文化傳統,守住文化根脈,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實現中華寶貴非遺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譯介海南黎族民間故事有助于我國文化“走出去”,擴大中國國際影響力,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就世界而言,譯介海南黎族民間故事是中國向世界展示中華多元優秀傳統文化的其中一種方式。讓我國少數民族故事走向世界,讓全世界人民看到我國少數民族的好故事,領略具有中國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讓世界看到和了解中華優秀的非遺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只要傳播得當,非物質文化遺產比有形遺產更具生命力,因為它能在傳播過程中為其他民族文化吸收、借鑒,從而豐富某一文化,或創造出其他的文化表現形式,使文化多樣化”(陳芳蓉,2013)。譯介海南黎族民間故事有利于促進世界各國之間文化的交流和溝通,保持全球文化生態多樣性,為促進全球文化事業的繁榮和發展做出貢獻。
2.誰來譯
關于“誰來譯”的問題,很顯然,譯者是受關注的焦點。生態翻譯學提出“譯者中心”理念,從整個生態翻譯鏈中來說,指的是“譯事中”的翻譯行為階段。“‘譯者中心翻譯理念特別強調譯品的 ‘整合適應選擇度與譯者素質(包括譯者的成績、閱歷、能力、誠信度、知名度等)的密切關系。也就是說,在正常情況下,譯者素質越高,其適應能力和選擇能力也就越強;而譯者的適應能力和選擇能力越強,其譯品的整合適應選擇度也自然會越高。當然,反過來也應該是一樣”(胡庚申,2013)。由此可見,譯文質量的優劣與譯者有巨大的關系。黎族民間故事作為一項非遺,其譯者還“將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與其他文化的‘媒婆,使兩者相互了解,相互接受,甚至‘開花結果,將文化傳承與發展”(陳芳蓉,2013)。因此,譯者的選擇對黎族民間故事譯介非常關鍵。
總的來說,中國文學作品的譯者有國內譯者和國外譯者兩個群體,而國外譯者一般是精通漢語的海外漢學家。黎語民間故事譯介歸屬少數民族典籍譯介范疇,對譯者的要求有其特殊性。由于翻譯需要經歷黎語到漢語,漢語再到黎語的過程,即翻譯過程需要以漢語為橋梁,經歷“黎語-漢語-目的語”三種語言之間的轉換,因而對譯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譯者除了精通漢語、目的語外,還要求譯者精通黎語。黎語民間故事高質量的譯介離不開國內外精通黎語、漢語和目標語的譯者。然而,當前針對少數民族典籍的翻譯服務市場中“高素質的翻譯組織和翻譯團隊還十分匱乏”(張立玉、李明,2015)。除了依靠高校少數民族典籍的譯介研究團隊和國內外有志于加入少數民族典籍譯介工作的專家學者外,從黎語民間故事譯介的可持續發展出發,典籍翻譯方面的人才培養,尤其是在黎族人民中培養典籍翻譯的人才十分有必要。
3.譯什么
生態翻譯學理論提出“翻譯即文本移植”,它重點強調文本內在的“可移植性”,而文本移植是對翻譯本質的認識。放在整個翻譯鏈中來看,翻譯產品生產的“譯事前”是生態翻譯鏈中的第一個環節。在“譯事前”的翻譯準備階段,首先關注的就是原文生態結構的可移植性,進而才是對擬翻譯文本的選擇(胡庚申,2013)。可見,關注黎族民間故事原文生態結構的可移植性和對故事的選擇是黎族民間故事譯介的第一步,也就是關于黎族民間故事譯介譯什么的問題。
黎族自古只有本民族的語言而沒有自己民族的文字,流傳下來的只有口頭文學。黎族民間故事數量較多,其書面文本是先由黎語翻譯成漢語,最終以漢語形式呈現。因此,在選定翻譯文本以前,首先要考慮原故事文本生態結構的可移植性,也就是故事的可譯性,如故事的結構模式、敘述方式、語言風格等是否符合民間故事的特點和要求;故事是否具有較強的文學性和可讀性等。在滿足原故事文生態結構可移植的前提條件后,再對擬譯介的黎族民間故事進行選擇。其次,黎族民間故事譯介文本的選擇標準應該突出全面性、代表性的原則。黎族民間故事扎根于海南黎族人民的生活土壤中,與歷代黎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孕育和產生,是海南黎族社會歷史的活化石。黎族民間故事記錄了黎族人民的杜會生活,是黎族人民思想感情的自發表露,閃耀著獨特的思想光輝,其題材多樣,主要包括神話、傳說和故事等。因此,黎族民間故事譯介文本的選擇應該全面涵蓋主要題材。由于黎族民間故事具有濃郁的地域民族特色,承載著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深厚文化積淀和傳統精神,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和文學等多種研究價值,黎族民間故事譯介文本的選擇應該體現典型代表性,優先譯介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精神和綜合價值較高的故事文本,如黎族人民的創世童話《大力神》;體現懲惡揚善,為民除害等高尚精神的《檳椰樹的傳說》; 黎族傳統節日“三月三”的故事等。
4.如何譯
“如何譯”的問題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如譯者經驗、文本類型、翻譯目的、讀者對象、客戶要求以及對翻譯生態環境適應與選擇的程度等。生態翻譯學視域下,“如何譯”主要包括翻譯過程、“多維轉換”的翻譯原則與“三維轉換”的翻譯方法,以及整合適應選擇度的高低等(胡庚申,2013)。根據生態翻譯學理論,黎族民間故事的翻譯過程應該是以譯者為主導,譯者要較好的適應并接受由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翻譯群落組成的黎族民間故事的翻譯生態環境,再以翻譯生態環境的身份對譯文進行選擇。即將黎族民間故事從中國的文學生態環境移植到譯入語的文學生態環境中,在譯者的適應與譯者的選擇中產生最終的譯文。就翻譯方法而言,生態翻譯學倡導的是在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原則下,側重強調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的“三維”轉換。適應轉換的維度維越多,選擇的適應性越高,則譯文的整合適應選擇度就有可能越高,而整合適應選擇度最高的翻譯才是最佳的翻譯。可見,在翻譯黎族民間故事的過程中,譯者需主要關注語言、文化內涵和交際意圖的選擇轉換,但又不能局限于此,應該做到多維適應。
黎族民間故事因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譯介黎族民間故事也貼合外宣翻譯的原則。黃友義提出外宣翻譯需堅持貼近中國發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的“三貼近”原則(黃友義,2004)。因此,譯介黎族民間故事需要堅持貼近讓國外受眾了解黎族民間故事以及黎族民間故事保護、傳承和發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讀懂和理解黎族民間故事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認知、思維和語言表達習慣。在翻譯過程中盡量減少對原語生態和譯語生態的“損傷”,維護譯者、文本和讀者之間的生態平衡。
另一方面,因為黎族民間故事有其民間文學的屬性,黎族民間故事的譯介作為文學類譯介的一種,還需參照文學翻譯的特點。許淵沖先生提出“文學翻譯是藝術,不單是譯詞,還要譯意;不但是是譯意,還要譯味”(許淵沖,2016)。由此可見,黎族民間故事的譯介不是簡單的一種語言到兩一種語言的翻譯,而是譯者在對原文進行充分理解、消化和吸收基礎上進行。也就是說,在文本移植過程中除了強調語言、文化和交際三者的生態移植,對譯語翻譯生態環境的重構和翻譯生態再建也同樣重要。基于此,譯者應在適應翻譯生態環境中如適應讀者的閱讀習慣、接受程度等靈活選擇翻譯策略,盡量保持原語生態與譯語生態的協調與平衡,使譯文能夠存活和長存。
本文從生態翻譯學翻譯本體研究入手,側重從為何譯、誰來譯、譯什么和如何譯四個方面來探討黎族民間故事譯介。可見,生態翻譯學能為黎族民間故事譯介提供有益指導。黎族民間故事譯介是利用外語優勢對海南非遺黎族民間故事外宣推廣的一條重要路徑,有利于促進海南民間故事的傳承、保護和發展,能為民間文學類非遺的譯介積累經驗。然而,黎族民間故事的譯介還處于摸索階段,仍有巨大的研究空間如譯介的傳播等,有待更深入地探索。
參考文獻
[1]陳芳蓉.文化多樣性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譯介[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8(03):64-69
[2]符策超.黎族民間故事概述[A].符桂花.黎族民間故事大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
[3]胡庚申.翻譯研究“生態范式”的理論建構[J].中國翻譯,2019(4):24-33,188.
[4]胡庚申.生態翻譯學:建構與詮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5]胡庚申,王園.生態翻譯學研究范式:定位、內涵與特征[J].外語教學,2021(06):1-6
[6]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中國翻譯,2004(06):29-30.
[7]張立玉,李明.少數民族典籍對外譯介的翻譯生態體系構建———以土家族典籍英譯為例[J].延邊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5(5):66-71.
[8]許淵沖.文學與翻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基金項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廳項目資助(項目編號:Hnkyzc2022-8)“外宣視角下海南非遺黎族民間故事的保護、傳承和發展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