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春雷
[摘 要]多年的課程改革成果以及眾多優秀的歌唱教學實踐經驗是歌唱教學取得的可喜成績。但隨著新時代的發展,歌唱教學也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不僅在內容上要繼承和發展,還要在形式上突破和創新,打破形式主義,將形式與內容深度融合。推陳出新不是對歌唱教學模式的否定,而是倡導回歸歌唱教學的本質,讓內容與形式相融合,與時俱進,通過新與舊的碰撞,開創歌唱教學的新局面。
[關鍵詞]小學音樂;歌唱教學;教學模式;文化環境;內憂外患
[中圖分類號] G623.7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30-0046-03
歌唱是小學音樂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參與音樂表演的基本形式。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小學歌唱教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雖然現在的歌唱教學在形式上更為豐富多樣,在內容上也更加生動有趣,但面對新時代的學生,歌唱教學的模式還是過于傳統和保守。多年的課程改革成果以及眾多優秀的教學實踐經驗固然不可或缺,但只有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歌唱教學才能推陳出新,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需求。那么,怎樣的歌唱教學才適合新時代學生的發展需要呢?這不得不引起音樂教師的思考。
一、環境改變引擔憂
前些年,有一檔《音樂大師課》的少兒歌唱節目,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和好評。究其原因,除了小歌手令人嘆服的嗓音和出色的音樂表現能力,還在于節目本身的形式引人關注。這兩年,成人聲樂競演節目《聲入人心》成為一種音樂文化現象,選手和評委都是音樂專業出身,結合耳目一新的比賽形式,帶給大眾全新的聽賞體驗。節目形式的革新,是大眾審美與歌唱藝術融合發展的結果。縱觀近些年層出不窮的歌唱競演節目,無不脫離了當年青歌賽的模式,獲得了新的發展。這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人們日益發展的文化需求使然,說明傳統的歌唱比賽模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歌唱節目的視聽需求。
新時代的小學生,生活和成長的文化環境不一樣了,對歌唱的需求和想法也發生了改變。因此,小學音樂教學不能滯后,尤其是在歌唱教學方面,必須推陳出新,符合新時代學生的歌唱需求。試問,當學生課后在各種媒體上看到五花八門的歌唱節目,再回到學校面對自己所上的音樂課,他們內心會產生怎樣的感受?受當下音樂文化環境的影響,學生對歌唱的審美還會和以前一樣嗎?他們會喜歡哪些風格的歌曲?他們想要怎樣演唱歌曲?
前面提到的兩檔歌唱節目,從演繹的曲目來看,傳統經典的歌曲依然是重頭戲。既然曲目選擇的范圍大同小異,那為什么這兩檔歌唱節目會比傳統的青歌賽更符合大眾的審美呢?形式上的突破和創新是關鍵。新的形式讓觀眾在欣賞到精彩演唱的同時,自身歌唱文化方面的認識也得到了提升。只有當形式與內容深度融合,才能讓新節目獲得成功。小學音樂課堂也是如此,需要在形式上做出改變,在教學模式上尋求突破。
二、厘清課標看現狀
1.小學歌唱教學的目標和內容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小學低中高年級教學目標的闡述如下:1~2年級學生的歌唱目標是能夠自然地、有表情地演唱,參與其他音樂表現和即興編創活動;3~6年級學生的歌唱目標是能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樂于參與演奏及其他音樂表現、創造活動。
歌唱教學的具體內容為:1~2年級學生學唱兒歌、童謠及其他短小歌曲,參與演唱活動;能夠用正確的姿勢、自然的聲音,有表情地獨唱或參與齊唱;能夠對指揮動作做出反應;能夠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現歌曲的情緒;每學年能夠背唱4~6首歌曲(其中中國民歌1~2首)。3~6年級學生樂于參與各種演唱活動,能夠用正確的演唱姿勢和呼吸方法唱歌,培養良好的唱歌習慣;能夠用自然的聲音、準確的節奏和音調,有表情地獨唱或參與齊唱、輪唱、合唱,并對指揮動作做出恰當的反應;了解變聲期嗓音保護的知識,初步懂得嗓音保護的方法;能夠對自己和他人的演唱做簡單評價;每學年能背唱歌曲4~6首(其中中國民歌1~2首),學唱京劇或地方戲曲唱腔片段。
2.小學歌唱教學的基本模式
經過多年的實踐,目前小學歌唱教學基本流程如下:新課導入→新曲聆聽感受→新曲教唱→歌曲重、難點解決→完整表現歌曲→拓展實踐。其中,新曲教唱環節基本采用聽唱教學的方法(即聽唱加視唱的方法)。
聽唱教學,就是由教師示范,學生模仿,主要分為整體聽唱、分段聽唱、分句聽唱。聽唱教學比較適用于低年級學生,其不足之處在于不利于學生識譜能力的提升,對培養學生獨立、主動學習的能力有影響。視唱教學指學生自行看譜演唱,對學生能力的要求較高。所以,聽唱與視唱相結合是目前歌唱教學的主要方式。詞曲銜接教學就是教完歌曲某部分旋律后,馬上教唱該部分歌詞,一般與聽唱、視唱相結合,靈活使用。在課堂中,歌唱教學也加入了不同的演唱方式來輔助教學,主要有跟唱、接唱、論唱、分組唱等。
當然,隨著國內外交流學習的日益深入,國內音樂課堂也越來越多地融入國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如今的音樂課堂,歌唱教學已經在原有模式中加入更多有趣的元素,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音樂體驗。如利用奧爾夫樂器,引導學生在一定的框架下自己創編部分歌曲旋律,然后結合相應的教唱完成全曲;利用達爾克羅茲教學中的體態律動,幫助學生通過身體律動更好地感受和學習音樂內容。
三、正本清源再思考
音樂課程標準在目標和內容方面清晰地闡述了學生在歌唱方面應該具備的基礎能力,制訂了歌唱教學應該達到的目標。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小學歌唱教學的基本模式并不是唯一的歌唱教學之路,雖然這條路發展到現在已經很成熟,但隨著整個大環境的變化,教師需要走出舒適區,打破常規,跳出既定的框架。
思考1:基本模式影響了理想中的課堂教學構思嗎?
目前,歌唱教學基本模式普遍適用,是因為它能夠達到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的要求:在一堂課的時長內,達到課程標準的學段目標與內容要求,也確保了以學期為單位的每一周、每個月的教學任務完成度。因此,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必然會受到教學模式、教學時長等的制約,經常遇到以下問題:“如果這樣設計教學,學譜的時間就不夠了。”“如果這樣設計教學,知識點的學習就不好安排了。”“如果這樣設計教學,這堂課就不完整(基本模式的完整流程)了。”……最后,教師常常會放棄那些開放性的教學構思,向符合要求的基本模式妥協。但是,反過來想,課程標準從來沒有規定過一堂課必須有哪些流程、哪些步驟。因此,教師不要被基本模式固化,應積極創新探索。
其實,基本模式這一規范性的框架,之所以在教師的觀念中如此根深蒂固,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受目前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影響。基本上,市、區兩級的音樂會課,都需要教師盡可能全方位地展示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方法。這樣一來,平時的音樂課作為參賽前的練習就會受到影響,基本模式的成熟框架會被不斷固化。但拋開賽課的客觀因素,對于平時的音樂課,教師其實可以大膽突破,嘗試自己的新想法。畢竟課堂時間有限,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大可不必在一堂課中面面俱到,對學生歌唱能力的培養可以安排特定的課時進行專項體驗和學習,并不需要考慮基本模式。
思考2:調查過學生期待的歌唱課堂是怎樣的嗎?
不管教師是否調查過,學生的理想課堂基本上不會和目前的音樂課堂一樣。學生受到外界文化環境的影響,在電視歌唱節目中的見聞會成為他們期待的目標,他們想要學唱某種歌曲,想要嘗試某種形式的演唱。歌唱文化環境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比教師想象的要大得多,很多學生對抖音等媒體上的歌曲往往非常在行,甚至會唱跳結合地進行模仿表演。
學生歌唱興趣所受到的外界影響是教師需要擔憂的,學生對課外音樂文化的鑒別能力有限,哪些歌曲適合他們模仿學唱、哪些內容不適合他們學唱,教師需要在課堂上進行引導,否則會對合唱教學產生不利影響。教師可以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興趣和想法,借此有針對性地安排歌唱教學,讓課堂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更加多樣化,也讓歌唱意識形態的引導和歌唱技能教學相輔相成。
思考3:千古難題——集體演唱和單獨演唱質量的矛盾。
這是每位音樂教師都關注的問題,也是音樂教師要努力改善的問題。每次班級集體演唱時,從整體效果來看,基本上都能達到教師的預期,可單獨讓學生演唱時,大部分學生的演唱很難令人滿意。尤其是需要挑選學生參加獨唱比賽時,教師相當頭疼。很多學生對從課外聽到的流行歌曲、網絡歌曲滾瓜爛熟,但對課堂上教師教唱的歌曲卻唱不準、唱不好,這樣的情況并不能簡單歸因于學生缺乏興趣。
歌唱教學的基本模式缺少聲樂教學思維,無論教學時采用的是聽唱法還是模唱法,無論練習實踐中采用了接唱還是輪唱等形式,學生對自己的嗓音缺少思考,這是歌唱教學中經常被忽視的問題。在學生學唱各類歌曲前,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歌唱,認識自己的嗓音,讓學生建立自主意識,意識到要做自己聲音的主人,要有掌控自己嗓音的歌唱意識,在歌唱時有所思考。
四、回歸本質談暢想
1.理想的方向——無中生有
現在的音樂課堂豐富多彩,從優質課評比中經常可以看到引人入勝的導入、妙趣橫生的教唱、精彩絕倫的拓展等內容。在一堂優質的音樂課上,教師盡情地向評委展示自己的教學能力、豐富多彩的教學環節,似乎只有這樣才能被評為優質課。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應有清晰的認識,因為賽課有其特殊性,與平常的課堂是有所區別的,平常的課堂教學不需要承載那么多的任務,也不需要確立那么多的標準。教師應該從歌唱教學的本質來考慮,以學生的歌唱素養為標準,如學生是否會唱歌了、是否體驗到唱歌的樂趣、是否能用自信的歌聲表達自己等。
小學歌唱教學要達到“無中生有”的境界。“無”是指沒有基本模式的束縛,適當忘記基本模式的存在,回歸歌唱教學的本質,真正做到讓學生唱會歌、會唱歌;“有”是指課程標準制訂的目標,即培養學生的歌唱素養。當然,這不是在摒棄基本模式。各級賽課活動中涌現的優秀歌唱教學范本,也脫胎于基本模式,是根據學生的變化做出改變、選擇與突破,用更加開放的眼光和心態進行課堂教學,讓課堂教學在回歸本質的同時與時俱進。
2.理想的模式——牽一發可動全身
理想模式的新思路是增加課前預習歌曲的環節。打破基本模式就是在歌唱教學前讓學生進行預習,這看似簡單的操作,對小學歌唱教學卻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課前預習與歌唱課的第二課時有本質的區別: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每個月的教學計劃和每個課時基本上都是安排得滿滿當當的。在一節歌唱課中,教師會盡可能多地展示所有與教唱相關的內容,讓歌唱課堂更具綜合性、更加豐富,同時不影響下一節課的教學進度,因此很難把歌唱課的第二課時變成常態課來實施。但是,課前預習歌曲是可以成為常態化的,因為這是一種成本極小、后續影響極大的策略。
課前預習歌曲,就是讓學生在家中利用一些零碎的時間聽賞歌曲,提前熟悉和掌握歌曲的旋律。小學階段的大多數歌曲結構簡單,長度適中,尤其是低、中年級的歌曲,學生課前反復聽幾遍就能夠哼唱大部分旋律了。即便是高年級中少數旋律較為復雜的歌曲,學生通過課前預習也可以提前掌握一些簡單的樂句,這樣正式上課的時候,教學的流程和構思就能有很大的轉變空間。首先,旋律、節奏等內容的學唱時間會節省很多,教師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帶領學生進行音色、感情方面的探索和處理,讓學生體驗和感受自己的嗓音,了解歌曲演唱的魅力。其次,可以騰出空間組織學生開展喜愛的歌唱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自己的歌曲演唱能力和表現能力,形成正確的歌唱意識。由此可見,把原本占據較多時間的旋律教唱通過課前預習來分擔,可以給歌唱教學留出巨大的空間。從教師和學生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課堂必定受到歡迎,通過課前預習歌曲,歌唱教學構思的自由度得到極大提升。這樣不僅提高了教師教學設計的開放性,而且能容納學生更多的期望。
回顧上述的三個思考問題,在課前預習歌曲的思路下,這些問題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課前預習可以使教師不必瞻前顧后,使學生的期望有機會得到實現,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歌曲演唱的探索和體驗,提高學生的獨唱質量。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