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錯題是攻克學習重點與難點的突破口,錯題分析不僅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還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歸因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借助錯題資源進行課堂教學,不僅能點燃學生的探究欲,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引發學生的感悟,形成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解題能力.
[關鍵詞] 錯題;探究;感悟
學習是一個動態發展、不斷變化的過程,難免會出現各種意想不到的錯誤. 化弊為利、變廢為寶,將錯誤看成上好的教學資源,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歸因能力,課堂也會因錯誤的參與而更具生命力[1]. 這就要求教師要有過硬的業務水平與良好的應變能力,將錯就錯,引導學生學會從錯題中進行歸納、總結、提煉,提高學習能力的同時提升核心素養.
借助錯題,引發探究
錯誤與學習相伴相生,是具有教育意義的重要資源. 作為教師,該如何緊扣錯誤產生的契機,引導學生挖掘錯誤產生的根源,產生探究行為?實踐證明,教師不僅要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慧眼,還要擁有靈活的應變能力,能將錯題開發成教學資源,引發學生自主探究,使得錯誤成為促進學生各項能力成長的一味良藥.
有些錯誤是可以預見的. 備課時,教師可以將能預見的錯誤標注出來,并重點講解,讓學生在思辨中進行觀察、比較,從而產生感悟. 教師也可以將能預見的錯誤有意識地設計到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思維陷阱的誘惑下,進行比較、思考、探究與辨析,從而發現并修正錯誤,牢固認知[2].
當然,學生遇到更多的是考試過程中出現的錯誤. 為了引發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可以展示學生不同的解題過程,讓學生在自主分析與比較中探索、修正解題思路,完善認知.
為了避免此類問題的發生,教師可在學生嘗試失敗的基礎上,給予一定的點撥,引導學生從特殊值求參數的方法著手進行分析,具體解題過程如下:
因為f(x)于R上是奇函數,所以f(-1)=-f(1),得a=2. 經過檢驗,當a=2時,f(-x)=-f(x)與題意相符.
顯然,用特殊值求參數的方法不僅思路清晰,而且過程簡單,不容易出現失誤. 從理論上來講,以上兩種解題思路均可行,但從解題技巧的角度來看,應用特殊的數學思想解決本題,顯然更具優勢. 由此可見,當教師預見錯誤時,或在錯誤發生后,應對錯誤發生的原因引導學生進行剖析,可為探究、優化解題思路奠定基礎.
巧用錯題,深化理解
數學學習的目的不在于會解題,而在于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掌握. 教學過程并非一個遵照指令實施程序化工作的流程,而是不斷建構知識經驗的過程. 這要求學生摒棄模仿與復制的學習行為,而是在接納、創新中不斷自主建構認知結構. 數學教學的重點在于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并“創造”知識,而非注入式灌輸知識. 面對學生的錯題,教師可巧妙地化錯題為再創造的資源,讓學生再次回顧并理解相關的知識.
本題是剛授完線性規劃后做的一道練習,對于這種新的目標函數,學生還處于較陌生的狀態,因此本題的錯誤率較高. 筆者在講評此題時,先與學生共同探討了本題的求解方法,此時學生恍然大悟——其實只是目標函數的形式稍微復雜了一些,化簡后發現,其即求“-x+y”的取值范圍.
為了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訓練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筆者鼓勵學生在本題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改編本題,看看哪組學生改編得最好,能難倒其他小組的同學. 這個建議立即激起了學生的好勝心,各個小組成員自發地進行合作學習,都希望自己小組能改編出好的問題,獲得勝利.
此時,課堂教學氛圍尤為和諧,學生一個個絞盡腦汁地提出有新意的問題,以難倒其他同學. 此過程也是學生鞏固基礎知識、深化理解知識的過程,真可謂是一舉兩得. 若教師能巧妙地應用學生的錯誤,不僅能激活課堂,還能實現學生對知識的再創造,課堂在學生自主糾錯、探索與創新中獲得新生.
隨著編題與解題活動的開展,每個學生都收獲滿滿. 這種教學方式,既沒有全盤否定學生的錯誤,保全了他們的自尊心,又有效地利用了錯誤資源,深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還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等,有效地實現了“在做中學”的教育理念.
利用錯題,引發感悟
心理學家蓋耶曾經說過:“不允許學生犯錯,會讓學生錯過重要的學習時刻. ”錯誤與學習相伴相生,可以利用錯題來引發學生對學習的感悟,讓錯題成為教育的契機,課堂也會因為錯題的利用而更加豐富. 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不用焦慮,更不需要急于求成,萬萬不可將正確答案直接灌輸給學生,而應想盡一切辦法,開發錯題的教學功能,引導學生在錯題的探索與思考中,獲得新的學習感悟.
為了暴露學生的解題思路,求解本題時,筆者讓兩位學生到黑板上書寫解題過程. 兩位學生解答問題(2)時,呈現出了不一樣的結果.
生1:根據余弦定理a2=b2-2bccosA+c2,可得c2-8c+15=0,解得c=3或5.
本題是一道基礎題,兩種相似的解題方法,卻呈現出了不一樣的結論,這讓所有的學生都感到很奇怪. 當所有的學生都為這兩個答案感到困惑時,筆者并沒有著急呈現出正確答案,而是鼓勵學生來做評委,評判一下到底哪種結論是正確的. 對于這個提議,燃起了所有學生探究的興趣,學生以各種方式進行了驗證,具體有:
驗證1:當c=3時,a=c=3,所以∠B=2∠A=2∠C,所以∠A=∠C=45°,由此可確定∠B=90°,此時b2=a2+c2=18,這與b2=24是矛盾的,因此c=3是錯誤的.
無須教師過多講解與引導,學生通過自己演示、討論與驗證,就能領悟正弦、余弦定理的內涵及運用,雖然此過程耗時不少,但達到的教學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
通過以上點撥,學生不僅對本題產生了深刻理解,還達到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境界,這為知識的遷移、融會貫通以及舉一反三奠定了基礎. 學生通過本題的解答,深刻感悟到:不論試題多么簡單,解題時都不能掉以輕心,所有的解題步驟、檢驗環節缺一不可.
作為教師,面對學生出現的錯誤,不需要焦慮或急于將結果呈現給學生,而應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鼓勵學生自主地從問題的不同角度去審視、分析,讓學生在爭論、辯駁中明白錯誤的根源,從而完善原有的認知結構. 當然,此過程少不了教師適時的點撥,在弄清錯誤的來龍去脈后,關鍵性的提煉與總結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總之,錯誤的產生本身就是一個大膽猜想與嘗試的過程,其背后常隱藏著一定的數學思維與教學價值. 因此,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應放平心態,因勢利導地處理各種錯誤,以激活并完善學生的認知. 讓錯誤成為教學的再生資源,使得學生的思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在“糾錯”中得以發展,由此彰顯出高中數學課堂的靈活性與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唐懷萍,都日娜. 探究小組合作下初中數學糾錯能力實施策略[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7):23-24.
[2]? 董奇,周勇,陳紅兵. 自我監控與智力[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作者簡介:王娟(1983—),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從事高中數學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