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芬
隨著教育課程的不斷發展,教育理念也在不停地發展,小學數學課堂中科學合理的精心預設如何進行,又如何保證科學合理的預設在實際的教學課堂中進行實現,在學生的成長之中,將精心的預設實現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教學預設是為了更好地準備教學過程,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提供正確的指引,更好地實現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本文以小學數學課堂為例,講述如何寓精心預設于動態生成中。
小學數學是一門基礎的學科,學生的年齡、思維能力等多種原因造成數學教學相對不容易。數學對于學生的智力以及邏輯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是小學生對世界初步認識以及形成基本的數學能力的平臺,教學結果對學生之后的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在長期的實踐之中,教師積累了大量的教學案例以及教學經驗,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仍然不斷地完善,如何將精心預設實際地運用在教學之中是一個不斷被完善的課題。如何正確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是教學活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精心預設與動態生成的關系
在當今的教學過程中,更強調學生在課堂之上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火熱地? 參與到課堂之中,發表自己的意見,這屬于動態生成。精心預設是動態生成的前提,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的“兩翼”,缺一不可。沒有精心的預設,就沒有精彩的生成。預設使課堂教學有章可循,生成使課堂充滿活力,精彩紛呈。預設體現了對文本的尊重,生成體現了對人本的尊重。預設是教師的有備而來,順勢而導;生成是學生靈感的突現,智慧火花的迸發。生成是對預設的豐富、拓展、延伸和超越,沒有高質量的預設,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如果把預設看作“根”,那么生成就是“葉”,只有依靠“根”的博大精深才會有“葉”的濃密茂盛。如果把生成比作朝霞,那么預設就是旭日,朝霞只有依靠旭日方能綻放光芒!教學活動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因此在課堂之上,教師要對課堂做一個精心的設計,只有在精心的設計之下,才能更好地完成課堂的教學。毫無準備地進行教學,在教學活動中會出現很多問題,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在進行教學預設的過程中,要充分對學生的心理狀態等綜合素質進行考量,然后進行課程設計。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使兩者相互輔助、互相促進,更好地服務于教學活動。
二、精心預設,精彩實現
小學數學課程之中,由于數學這一課程的特性以及小學生的心理特性,數學教學相對來說存在著一定的困難,教學過程應該是教師和學生一同利用課程進行知識的傳遞。課堂之上會經常出現教師一味地講解,學生被動地接受的情況,這不利于學生的自我能力養成,也不利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之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重視,影響學生的發展。
數學課程在教學的過程中,有些時候需要借助一些工具,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準備好所需工具,以及給學生交代好所需的工具。這都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接下來將要學習的課程做到心中有數,在實際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不會出現之前準備不充分的情況。在課程預設之中,對每個教學環節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以及較為具體的教學過程。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由于提前進行了預設,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才能充分了解教學的全過程。例如在講解“面積”這一課時,課本上有些題目需要學生提前獲取一個數據信息,教師就可以提前制定好收集的計劃,然后準備好所需要的工具,將學生進行分組之后,進行數據的獲取。在學生進行測量的過程中,針對出錯的點進行糾正。最后進行總結,教師通過觀察過程以及最后的結果對小組進行評分。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程之中,有效地提升小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基于預設,靈活實現
任何事情都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預設在實現的過程中,要隨著具體的情況變化進行改變,在課堂之中,存在著很多的變化,在進行課程預設的過程中,要對學生的反應留出空間。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在進行課程預設的過程中,應該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自身的學習積極性以及自身的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在進行備課的過程中,要增加學生參與的過程,使學生在互動的過程中,更好地進行學習。
例如在學習《可能性》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活動,引發學生在實踐中得到知識。學生已經明白可能性的概念,教師可以將問題代入到現實的生活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中獎的可能性進行計算,一次轉動轉盤中間的可能性是十分之一,那么在第二次轉動轉盤的時候,中獎可能性是多少呢?有的學生說十分之一,也有學生說是十分之二,還有的學生無法確定答案,教師給學生留出來一些時間進行探討,最后在學生自己對自己的想法不斷地推敲的過程中,得出仍是十分之一的結論,原因是可能性不會疊加。教師給出問題,學生進行自我的討論,有助于學生在自我思考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思維,更好地進行學習。
課程預設只是針對課程的一個提前的安排,但是學生都存在著自己的想法,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會存在很多的變動,教師要隨機應變,而不是一味地依照預設進行教學。教師要和學生建立起一個良好的交流環境,營造一個自由的課堂氛圍,學生在課堂上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師生之間的互相溝通,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高效完成。
四、合理預設,巧妙生成
在進行預設的過程中,要基于科學合理的原則,對將會發生的狀況進行一個科學的預測,并提前制定出相對應的策略。計劃趕不上變化,預設是對課程的一個計劃,但是在實際生成的過程中,仍會存在很多的狀況,在預設的過程中,需要對發生的狀況有一個充分的預設,在教學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預設。
數學教學是一個連貫的過程,對于學生而言,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都會影響到后面的學習,在進行課程講學的過程中,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弱,有些提前準備的例子,在實際的運用之中可能效果不是很好,這就需要教師隨機應變,根據現實的情況進行改變。例如在講解“計量單位”這一課程中,備課的過程中,教師原本是想要以學生自身的重量來舉例講解克與千克的不同,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自己的體重并不清楚。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就可以進行隨機應變,將學生的體重改為學生日常接觸到的物體,比如說鹽、糖等學生有概念的物體。貼近學生生活進行教學,課程預設要在科學合理的狀況下進行設定,有助于學生對課程的理解。
小學的課程教學不是一個可以提前安排的事情,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參與性,將預設在課程之中巧妙的實現,發揮預設的作用,但又不被預設約束,深刻理解預設對于課程的意義,有助于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更好地實現預設與生成的融合。
五、突破預設,動態生成
預設是對課程的提前準備,但教學過程不應該是一個死板的執行教案的過程,課堂應是師生雙方一起利用課程進行知識的學習的過程,課堂不應是死板的,而應是具備個性化與人情味的。課堂之上,教師要注重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對學生之間的不同意見,教師要善于進行捕捉,并迅速對其進行反思,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其進行利用。小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自身的思考,會提出很多與之前不同的問題,在這個狀況之中,教師要對這些問題進行開發利用,貼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預設進行一定的改變。
小學生的思維相對活躍,對問題的思考,有些時候顯得異想天開,對這種情況的出現,教師要采取積極的態度,脫離出之前的“填鴨式教育”,在預設的指引下,引領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例如在學習《倍和因數》這一課程中,有這樣一道數學題:238至少加上( )是2、3、5的倍數。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答案進行分析,之后教師對學生的見解進行分析,最后得出通過先求出2、3、5的最小倍數是30,從而知道30的倍數中距離238最近的數字是240,由此可知240就是2、3、5的倍數,答案是2。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不再束縛學生的思維,學生在課堂之中,除了獲得知識,還可以培養自身的技能。
預設只是課前的一個計劃,小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擁有自身的思維,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對學生自身的能力進行培養,使學生敢于思考,敢于表達,在探索之中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發揮學生自身的潛能,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六、自我評價,豐富課堂
學生在課堂中,要發揮自身的創造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課堂表現進行一個評分,有助于學生對自身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在接下來的學習生活中,對短板部分有一個重點的突破。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中,需將思考、講解等主要教學活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促進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課堂之上,教師可以就課本上的問題進行提問,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思考,之后分組討論,在討論結束之后,可以請學生對自己的思路進行分析,之后學生對彼此進行一個評價,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更好地完成數學學習。
總結:
對于小學數學來講,在教學中想要寓精心預設于動態生成中,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精準地分析,通過與學生實際狀況進行結合,充分準備,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在實現預設的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意見,預設需要預留出足夠的空間提供給學生自我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動態生成過程中,需要精心預設來進行策劃,但在動態生成的過程中,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進行教學活動的改變。數學的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教學,還是對學生數學思維的養成以及自身技能的培養,預設與生成才能相得益彰,讓生成的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