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卿
引言
一個優秀的學生不僅是學習成績上的優秀,還需要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五育并舉”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發展趨勢,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讓學生在新型的課堂模式中成為學習的主體,更加關注學生的內在成長。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遵循一定的教學規律和原則,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內在和實際的有機結合,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差異性,立足學生,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什么是“五育并舉”
小學“五育”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2019年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提出,“堅持‘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五育并舉”、融合育人已成為新時代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基本趨勢。全面發展是實現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
二、“五育并舉”思想對于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啟示
(一)明確基礎教育應該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為目標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不僅要重視對于學生知識的傳授,還要重視學生體力和智力的自由發展、才能和興趣的充分發展、道德和審美的全面發展。
(二)在一定程度上改進現行的應試教育模式
在具體的應試教育模式下,要想落實“五育并舉”則必須對傳統的教育形式作出改變,將具體的政策落實到位。
(三)課程設置改革,加快全面發展進程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往往語文、數學、英語得到學校或者教師足夠的重視,而音樂課、體育課、美術課卻形同虛設,并沒有發揮基本的價值。為了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兩種類型的課程必須有機結合。
(四)改變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
“五育并舉”,不僅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內容和結構,還要有意識地進行思想上的改變。注重改進教學方法的同時也要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把“全面發展”的思想貫穿教學活動的各個領域。
三、在小學高年級美術課程推進“五育并舉”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助力學生提高美術學習水平和能力
“五育并舉”的教學思想一方面打破了傳統的美術教學形式,另一方面也使學校和教師充分認識到美術在美育培養上的重要作用。通過對學生“美育”的培養,一方面助力學生美術學習效果的提升;另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學生對于美術知識和技能的理解,使學生的美術學習不再單純地停留在美術知識的表面。更加注重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水平和能力。
(二)助力美術教學改革
當前的小學美術教學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上呈現一定的局限性和單一性,不足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五育并舉”的理念能夠更積極地推動小學美術的教學改革和創新,構建全新的美術教學模式。
(三)引導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
“五育并舉”的教學理念,一方面使學生掌握了基本的美術知識和學科技巧;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學生對于美的認識,使學生在欣賞美和感受美的過程中,真正體會到美術學習的樂趣。
四、當前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對美術教學的重視程度不高
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好像只有語文、數學、外語才是重要的,甚至到了臨近考試的時候,美術課堂還會被“霸占”。高年級小學生由于即將面臨升學,課業壓力相比低年級學生來說還會更重一些,加上學校以及教師對于“副科”的不重視,自然直接影響了學生對于美術的認知。
(二)美術學科的教育方式問題
同其他學科類似,當前的小學美術教育仍然是延續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的被動地位。傳統的教學模式會消耗大量的時間在板書上,嚴重影響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并且,枯燥的教學模式也不足以吸引學生的學習熱情。加上教師專業水平的限制,也直接限制了學生的美術學習。
(三)教師的觀念問題
基于小學美術教師自身專業水平的有限和學校與教師對于美術學科的重視度不足,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仍然沿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將重點放在基礎美術知識的講解上,忽略了對于學生的實際繪畫技術和美術鑒賞力的重視。使得學生的美術認識不能夠得以加深,美術鑒賞水平也得不到更好地提高,影響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的形成。
五、“五育并舉”思想在小學美術課堂的應用
(一)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發現美
小學校園推進美術課程不僅要重視美術基礎知識的傳授,還要有意識地對于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培養,推進學生藝術素養提高的同時,激發學生對于藝術美的追求和認識。
在具體的繪畫進行過程當中,教師要注意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繪畫環境。一方面要重視引導學生嚴格地按照繪畫步驟進行繪畫操作;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提醒學生嚴抓每一個繪畫的細節,使學生在感受細節美的同時,理解繪畫的意義,提升自己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二)通過情景模式塑造來進行美術教學
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不僅要向學生明確最基本的繪畫目標,還要鼓勵引導學生自由發揮,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繪畫的具體場景和現實有很大的差距,有時候學生很難進入狀態。這就需要教師借助一定的問題情景創設或者是多媒體的輔助,營造一定的繪畫場景,引導學生在“身臨其境”的狀態下,去感受景色和內容,結合自己的創造力,進行主題繪畫。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利用互聯網課程引導學生進行美術創作
先進的技術手段也能夠輔助小學美術教學,使課堂形式更加靈活多樣、靈動多彩。這就要求教師適當地利用微課進行教學改進,更加高效、快捷地展示美術作品,引導學生發現美術知識,思考美、欣賞美。
小學生喜歡用畫筆將自己意識里的美呈現出來。美術課堂微課的引入,可以引導學生在欣賞美的作品的過程中加深對于美的認識,拓展學生的美術知識和美術視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比如“線與造型”課程的講解,教師可以通過播放微視頻,為學生播放各式各樣的線或造型,讓“線與造型”的概念在學生的腦海里不再那么抽象、那么遙遠。教師一邊播放微視頻,一邊進行講解,不僅使學生清晰了線的造型的概念,也進一步加深了對于造型美的認識,將學生的課堂學習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四)融入生活實踐,加強審美理解
為了進一步融合“五育并舉”,提升學生的繪畫水平和加深對于美的認識,教師其實是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方式和途徑去提高學生欣賞美和感知美的能力。教師可以將美術引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讓他們通過圖像、事物或實際的情景鋪設,更深刻地感受藝術,以一種更加積極的狀態去感受美。
(五)發揮學生個性,引導學生創造美
美術課程是離不開實踐的,美也是源于生活的。小學生在具體的實踐過程當中,不僅能夠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和繪畫能力,而且在實踐當中拓展了對美的認識。比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美術館、博物館或圖書館,引導他們進行繪畫創作。帶學生們去紅色基地或旅游區,引導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認識和想象進行繪畫創作。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在實際的生活當中有意識地積累繪畫素材,對于自己所看到的、感受到的具體的景觀或具體的結構美記憶下來、儲備下來,用在自己的繪畫作品當中。引導學生大膽去創作、去交流。提升自己實際操作技能的同時,提升自己的美術創造力。
(六)注重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美術思維
在實際的美術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該緊抓教學目標和進程,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以確保教學內容的順利呈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美術思維的形成,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學習觀,加強學生對于未知的探索,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美術思維的靈活運用。
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可以采用小組結合的形式,引導小組合作,小組成員之間共同進行問題的探討和研究,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同時,開拓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夠在處理實際問題的時候靈活運用美術知識,加深對于美術的理解。
(七)以學生全面發展為宗旨,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
為保障“五育”的順利實施。在小學美術的課程開展當中,不僅要重視校本課程,還要重視家校共育,推進學生的全學科、全方位地全面發展。
教師要通過更加科學合理的綜合評價體系,使學生在學科學習中得到正向激勵,在扎實自己美術基礎的同時,掌握更多的適合自己終身發展的多項技能,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完善自己。
結束語:
綜上所述,“五育并舉”是當今時代的必然。它能夠進一步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在小學高年級推行“五育并舉”,一方面要求教師充分認識到美術學科在美育上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需要改進學科教學模式和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美術綜合素養的同時,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