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濤 羅文慧
前言:
在初中教育階段,物理學科是人類科學文化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幫助學生理解物質相互作用和運動規(guī)律。而初中階段學生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如果教師運用方法不當或引導有誤,會導致學生在接觸物理知識時產生嚴重抵觸心理,因此物理學習事倍功半,逐漸成為“學困生”。本文剖析初中物理學習中學困生的成因,并從調整傳統(tǒng)教學方式、增加信息技術輔助和加強師生互動三方面著手,探究轉化學困生的有效措施。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指導基礎教育改革和創(chuàng)新,在初中教育中促使教師更加關注學生主體的綜合發(fā)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需要教師關注班級學生個體發(fā)展,落實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共同進步。然而,在學生接觸物理抽象知識時,由于自身認知不足導致學習方式轉變不及時,教師引導不當、教學刻板逐漸消磨了學生的物理學習熱情,由此導致“學困生”始終困擾著初中物理教學。鑒于此,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深入探究“學困生”形成的影響因素,針對性地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借助現(xiàn)代化教學方法構建適應學生階段特性的學習環(huán)境,并在師生互動中獲取“學困生”學情反饋,進而不斷地引導“學困生”形成學習自信心,幫助學生提升綜合水平。在此,本文結合初中物理教學實踐,簡要闡述物理教學中影響學困生形成的影響條件,并思考與發(fā)掘轉化“學困生”的有效策略,以期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有效地推動“學困生”的轉化提供積極的參考意見。
一、物理教學中轉化“學困生”的重要性
教育改革的深入落實,轉變了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形式,而是以學生主體為中心、以課程教育目標為指引推動學生多維度發(fā)展。而學困生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但是在完成學習任務中存在困難,甚至于不喜歡物理學科,因而難以保持較好的學習狀態(tài)。然而物理學科能夠深入培育學生的實踐和思維能力,且對于學生深入學習存在較大的影響。學生物理成績不理想、基礎知識不扎實,嚴重制約了學生的綜合發(fā)展。與此同時,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和完善,為教師針對學困生制定優(yōu)質的教學方略提供了源源不絕的方向指導,亟待教師更新物理教學方法,科學地引導學困生學習物理知識,增加自身的知識儲備,為長期的綜合發(fā)展保駕護航。
二、初中物理“學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學習方法落后,欠缺探究興趣
在九年級物理學習中學生逐漸接觸更加抽象的定律,然而部分學生仍舊沿用以往記憶、背誦定義的學習方法,并沒有對物理知識形成系統(tǒng)化的認知,也忽視了內化吸收和遷移運用。因此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勉強跟緊教師的思路,但是在自主運用中仍舊無從下手。學生沒有掌握物理學習的規(guī)律性,因此感到學習困難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其次,在物理學習中需要學生從形象化思維逐步過渡為抽象化思維,由此深入理解物理現(xiàn)象和知識定律,而學困生更加傾向于依賴教師講解,忽視自身轉化,因此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思維開發(fā)不足,導致無法明確學習目標,因此逐漸脫離物理學習的進程。最后,形成“學困生”的重要因素是學生基礎知識不牢固,學生計算能力不足,因此在結合公式演算中常常顧此失彼,導致錯誤頻出,因此逐漸喪失學習物理的自信心,甚至于果斷放棄學習物理知識。“學困生”的形成源于學生認知不足、學習策略錯誤、思維僵化等多種內在因素的影響,需要教師認識到“學困生”學習的問題,進而提出有效的措施。
(二)抽象知識為主,硬件設施不足
物理是較為抽象化的學科,部分知識是對于物理現(xiàn)象和物理規(guī)律的總結,因此難以直觀地為學生呈現(xiàn)。因此,在初中物理學習中教師更加傾向于直觀地演繹物理知識,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忽視部分過程或思維沒有緊跟課堂節(jié)奏,就會導致對于抽象知識理解不透徹,在運用中也容易產生誤差。除此之外,物理實驗是解析物理知識的重要手段,也是創(chuàng)建學習情境的有效方法。但是,就現(xiàn)階段初中物理教學而言,仍舊存在一大部分實驗難以通過學校實驗室、儀器設備進行呈現(xiàn),導致物理教學進程受到較大地制約,也打擊了學生的物理學習積極性。這需要教師重視提升自身的科技素養(yǎng),引進現(xiàn)代化教學模式補充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不足,逐漸削弱知識抽象、設備不足等外在條件的制約,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減少外在因素對于“學困生”形成的影響。
(三)學科定位錯誤,教學策略單一
在傳統(tǒng)初中物理教學中存在的較為突出的問題就是教師對于學科認知充分,在落后的教育理念指導下運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在不知不覺中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導致部分學習目標不清晰的學生被迫成為“學困生”。且教師是學生進行物理學習的引航員,而部分教師將物理學習定義為知識講解,少量教師認為實驗麻煩且存在安全隱患,因此在講解抽象知識中不愿給予學生自主實驗的空間,導致學生在聽理論講解中常有“霧里看花”的迷惑感,同時難以自主發(fā)揮進行深入理解和探究。乏味的知識講解不可避免地消磨了學生的物理學習熱情,長此以往,學生產生不滿情緒,繼而感到物理學習的困難。學生以消極情緒對待物理學習,這導致學困生逐漸增多,將會逐漸拖垮物理學科教學進程,導致物理教學效果不盡人意。
三、初中物理學困生轉化的可行性策略
(一)調整傳統(tǒng)教學方法,培育自主學習意識
教育改革的深入落實,在初中實際教學中更加側重提升教學方法的多元性,這需要教師端正自身的教育理念,并積極參與行業(yè)培訓,進而保障及時獲取教育前沿的有效手段,推動教學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且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運用傳統(tǒng)口述式教學方法難以調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主動投身于課堂學習活動中,長此以往,學生基礎不扎實、學習思路不清晰,逐漸陷入學困生的行列。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發(fā)揮自身的引導職能,在深入把握學困生心理特征的基礎上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誘導學生學習和探索學科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構建合作式、探究式、啟發(fā)式課堂,給予學生思考和實踐的機會,并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發(fā)揮自主性解決難度較低的問題,由此獲得物理學習自信心。同時,教師可以適當?shù)亟Y合故事、口訣等創(chuàng)新趣味學習情境,借助典型題解題技巧解析激發(fā)學困生探索熱情。通過教學方法轉型構建趣味學習環(huán)境,讓學困生緊跟教師步伐進行自主學習。
例如,在學習“歐姆定律”過程中,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電阻、電流等計算中需要運用R、I進行表示,同時還需要了解V、Ω、A等單位,而基礎不夠扎實的“學困生”面對較多的符號和單位表示的公式往往會顧此失彼,導致學習效果差強人意。因此在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穿插物理故事、順口溜等形式幫助學生進行記憶,如教師可以展示德國物理學家歐姆的實驗過程,幫助學生理解“歐姆定律”。通過趣味故事的穿插既轉變了以往教師在課堂上費力講解、學生收效甚微的狀況,又增添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讓“學困生”輕松地理解并掌握相關知識。
(二)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拓寬實踐運用空間
信息科技的發(fā)展促進了教育手段的創(chuàng)新,且初中階段學生對于新事物、新科技教育手段具有較強的探究心理,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重視迎合學困生的興趣創(chuàng)新施教手段,因此運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物理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成為教學創(chuàng)新的重要方向。初中物理學習中不僅需要學生掌握定律,還需要學生掌握各種物理現(xiàn)象,而微課、多媒體、交互式白板等教育輔助工具的運用突破了傳統(tǒng)實驗設備不足的困境,并給予了學生安全且充足的實踐空間。教師在講解實驗過程中應用信息技術演示步驟,并引導學困生實踐,不僅能激起“學困生”的研究欲望,還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公正的態(tài)度,進而樂意親自動手驗證,愿意嘗試參與課堂學習活動。
例如,在“串聯(lián)和并聯(lián)”教學過程中,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畫電路的形式幫助學生了解串聯(lián)和并聯(lián),然而對于學困生來說學習畫圖容易,但是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鑒于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微課視頻適時穿插生活中電路的運用情況,如實物投影生活中節(jié)日彩燈的連接情況。同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引導學生在嘗試自身設計的串聯(lián)、并聯(lián)思路,在多媒體中展示不同的串聯(lián)、并聯(lián)呈現(xiàn)的燈光效果,由此讓學困生在趣味實踐中驗證自身的想法并掌握正確的串聯(lián)、并聯(lián)方法。信息技術補充了物理實驗安全隱患、實驗設備不足的短板,且清晰的步驟演示能夠及時給予學生指導,讓學困生在趣味環(huán)境中進行知識探索。
(三)加強與學困生交流,樹立學科學習自信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學困生”在課堂中常處于被動狀態(tài),在學習過程中也難以激發(fā)出學習激情,因此在落后于全班學習進程的情況下容易產生消極學習的情緒。這需要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按部就班地完成既定教學任務,同時應在課堂上觀察“學困生”的學習狀態(tài)與進展,在組織實踐活動中及時與“學困生”進行溝通,讓“學困生”感受到及時的關注和鼓勵,進而幫助“學困生”樹立學習自信心,激發(fā)其學習物理知識的內在驅動力。
例如,在教師指導學生學習“能源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中,教師可以設置開放性任務引導學生進行信息收集與觀點表達,并及時給予學生肯定性評價,促進學困生保持昂揚的態(tài)度進行學習和實踐活動。如可持續(xù)發(fā)展能源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資料收集,在課堂中傾聽學困生的意見,并給予意見和指導,由此激發(fā)“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除此之外,在完成課堂教學活動后教師可在空余時間與學困生進行交流,了解其學習困擾和學習難點,進而在教學中優(yōu)化教學手段,選用更加適宜的方法幫助學困生吸收和消化知識。教師加強與學困生互動能夠幫助學生答疑解難,提升其學習自信心,并優(yōu)化教學方法構建和諧課堂,實現(xiàn)教學良性循環(huán)。
四、總結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的發(fā)展讓初中階段教育更加關注學生的綜合發(fā)展,通過多年初中物理教學實踐可以獲知,“學困生”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結果,同時“學困生”具有自身獨特的優(yōu)點。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認知“學困生”的學習困境,并借助針對性的方案給予指導,幫助“學困生”轉化,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構建高效課堂!